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哲学与个性化写作综述

中国传统哲学与个性化写作综述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横的读法侧重“火”、论,以总体视角捕捉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内涵,而非锁定在个案和人物上。本书也采取这种读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作为整体加以把握,概括论述其思想内涵。行文至此笔锋一转,指出遵循天人合一模式,中国传统哲学对本体论研讨的独到之处。更为注重本体的价值意义,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的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与个性化写作综述

中西哲学是高校各类文化素质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有课程,就会有与之对应的教材。然而,面向高校非哲学专业的众多本科生编写一本合适的教材,更进一步说,在有限的课时和篇幅内深入浅出,阐明诸多深奥的哲学问题,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各流派、人物的观点内容、传承关系和哲学史地位基础上,探寻哲学发展的脉络,并非易事。中国哲学尤其如此。而且,能否在叙述从古至今发展历程的惯常方式外另辟蹊径,讲出新意,既不乏个人独到的见解,又符合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的新著《薪火传承话前贤———中国传统哲学通论》,应该说不失为对这一写作路径的有益和宝贵的尝试。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中国哲学精神、宇宙论本体论、辩证法、知行观、价值观六个专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国传统哲学的总体风貌。下编讲述先秦道家哲学、先秦儒家哲学、先秦墨家哲学、魏晋玄学、中国化佛学宋明理学等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潮。

此种篇章结构设计的思路,与标题中“通论”的写作定位是契合的。既为通论,叙述的内容须涉及学科包括的所有基本、主要和重要问题,并体现贯穿发展过程始终的脉络或线索。在本书的内容提要中,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爱智慧的独到方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现象学”,“它以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思维、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为精神诉求”,在“原创期、展开期、高峰期三个发展阶段”,先后涌现出先秦道家、先秦儒家、先秦墨家,魏晋玄学和中国化佛学,三教合流的宋明理学这些思潮。继而,开篇的弁言中,作者表示,“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是冯友兰先生的宏愿,也应该是每个中国人的宏愿。而传承中国传统哲学之火,必须正确解读中国传统哲学史,抓住其精神实质,在现代语境中做出新的阐发。这样一来,如何解读中国传统哲学,顺理成章成为有待探讨的问题。对此,作者指出,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两种读法。纵的读法侧重“薪”、史,按朝代、人物逐个进行个案研究,写成系统的中国哲学通史。如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横的读法侧重“火”、论,以总体视角捕捉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内涵,而非锁定在个案和人物上。这种读法的首创当推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本书也采取这种读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作为整体加以把握,概括论述其思想内涵。

与横的读法相应,全书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各章围绕既定主题展开论述。如果说此种写法在突破特定人物、流派、时代的局限,对内容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得以从更为宏观、概括的高度整体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同时,写作的自由度和发挥的空间也有所增加。本书不能不提的亮点,则在于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西哲学在产生之初就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比较,探究其成因,论述其在哲学史上的深远影响。而观察角度和视野不再囿于中国传统哲学,变得更高、更开阔,才可能清晰勾勒出中西哲学发展的种种不同,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此种写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解、领会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也有助于促使他们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在弁言部分,作者对哲学这一复数概念进行释义时即强调:“中国哲学的讲法,跟西方哲学的讲法,有差异,并不相同。”这就为接下来的比较奠定了基础。又如中国哲学精神一章对“自强不息”的讲述。作者从中西方哲学家看待世界总体问题的不同思路切入,指出西方哲学家追问“世界是什么?”中国哲学家则追问“世界怎么样?”并得出健、动、生、变、化这一阐述动态的世界总体观,认为世界是生生不息、迁流不止的运动过程。沿此路径深入发展,不仅出现了古希腊哲学的原子论和中国哲学的元气论两大不同的理论思维成果,也造成了主客二分、天人合一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而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且以“生”作为人类社会和生活实践的最根本原则,中国哲学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虽难免遇到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正如《易传》所言“否极泰来”。至此,结论呼之欲出:自强不息、尚健尚动、奋发进取的意识,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发展、腾飞有着积极作用,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精神,更是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再如本体论专题一章,开篇释义时,即介绍了“本体”一词作为哲学术语的拉丁文起源、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西方现代哲学对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质疑。进而指出,“本体论”虽为出现在西方的哲学术语,但对本体论的研讨并非西方哲学的专利。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形态都要研讨本体论问题。

因为作为一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以包括人在内的世界总体为研究对象。人作为研究者,无法把自己同这个总体分开,也不可能以其为观察的对象,只能以哲学理念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世界总体。而本体论正是关于这种哲学理念的说明和论证。那么,中国哲学这方面的情况如何?行文至此笔锋一转,指出遵循天人合一模式,中国传统哲学对本体论研讨的独到之处。大多数哲学家没有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没有单独从存在的角度寻求本体。在他们看来,本体不仅是宇宙存在的哲学依据,而且是人生意义价值的哲学依据。更为注重本体的价值意义,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的独特之处。诸如此种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在比较和阐释的过程中,慢慢触及问题的实质的行文方式,在论述中随处可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哲学本是关于智慧的一门学问,而带领学生追随先贤探寻智慧的足迹,获知先贤如何得出某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如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效果远远胜于死记硬背概念和结论。行文至此,我再次想起了2014年春,日本讲谈社中国史著作在华热销,引发的中国出版界和学界的热议。当时,曾有学者在访谈中指出,优秀的人文社科成果应带有学者鲜活的个性,将专业知识写成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要求并不比专业的学术写作低。由此观之,无论编写思路、叙述方式还是内容组织,《薪火传承话前贤———中国传统哲学通论》一书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值得阅读。

作者:李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