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亮程在他经历过的乡村日常生活中,苦苦寻觅日常生活与哲学观念的相似点,因此,他的人生中,不存在“城市人的闲情逸致”,他不断转悠,不断寻找,就是要找出日常生活的新意义,这种新意义是他在不断的转悠中获得的,是他从新的生存地反观旧的生存地时所发现的,这种发现是他独特的生存方式、生存体验所孕育出来的生存观念的结晶。这种平常平凡的生活随处可见,刘亮程从不强调自己的偏远和奇特。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对生存思考最用力、最深入、最有影响的恐怕要数刘亮程。有人说他是“中国九十年代最后一位散文家”,说他是“乡村哲学家”,这一切都说明,刘亮程对生存的思考是深刻的、独特的、富有哲学意味的,生存散文到他这里应该说画上了一个句号。世纪末的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里,为自己建构了一个“有意思”的精神家园。他完全远离社会生活,远离时代的主旋律,沉浸在自己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空间里。对他来说,社会不存在,关系不存在,经济利益不存在,一般人认为最现实最有用的东西都被超越了。只有自己在自己的村庄里,挣脱了名利影响,凭天性生存,回归自然,自由自在。他的生存哲学实际上是他在科技理性和商品交换原则统治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刘亮程在他经历过的乡村日常生活中,苦苦寻觅日常生活与哲学观念的相似点,因此,他的人生中,不存在“城市人的闲情逸致”,他不断转悠,不断寻找,就是要找出日常生活的新意义,这种新意义是他在不断的转悠中获得的,是他从新的生存地反观旧的生存地时所发现的,这种发现是他独特的生存方式、生存体验所孕育出来的生存观念的结晶。他一直在内心里琢磨:从房子到家,从道路到归宿,从播种到收获,从这种活计到那种活计,从这个生命到那个生命,它们之间有何关系,他们与人类生存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联系。他听灰鸟动听的鸟语,找草绳拉直歪斜的胡杨,他走向虫子,走向老狗,老马和老人,在日常生活的所有这些平凡的小事物、小人物身上都灌注他的生存观念,进行他的艺术思考,诱发读者的审美兴趣,从而使他描写平凡生活的文章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日常生活的边缘处境往往使人产生一种受排挤、受轻视、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被剥夺的强烈感受,因而,要求平等生存发展的意识格外强烈。刘亮程就是这样,他总是在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寻找平等生存的相似点,表达天人同一的生存观念。在人畜共居的村庄里,人与畜的命运总是连在一起:“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刘亮程随时随处感受着如此一般的生命,彼此相通的灵魂;于是,他得以借助村子里任何人或任何畜物,以不同的身份、方式和口吻,表达同一种生存哲学。《寒风吹彻》一文,写一个老人在冬天里冻死,他感叹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这里的“雪”、“火炉”都具有了特殊的生存意义,表达对生命的深切关怀正是刘亮程散文的动人之处。

刘亮程在他的文章里是一个农民。这个农民终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便东张西望,关注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兔,还有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以及风中的落叶和太阳下无名的野草。这是一个完全感性的世界,声音和色彩的世界,与文学中常见的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意识与潜意识等等视角毫无关系。但感性并不是肤浅和无知,恰恰相反,能够传达体温和脉跳的感觉,常常展示着任何高超理念也无法企及的深刻。

刘亮程散文从日常生活挖掘出的生存观念,正如林贤治所说,是一种‘乡土哲学’,一种生活态度,它像盐溶解在水里一样,散布在作者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地方。

刘亮程的散文还表达了一种生命意识,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状态,可是社会却使人失去了自己的自然属性,自己给自己套上了物质的枷锁,成为物质的奴隶。所以,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生命,一个生活在自己村庄的独立的人,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哲学。刘亮程是在最平常、最平凡的农村生活细节中,舒展开自己深沉的生命体验的。这种平常平凡的生活随处可见,刘亮程从不强调自己的偏远和奇特。他在一头牛、一只鸟、一阵风、一片落叶、一个小蚂蚁、一把铁锨中,倾注了自己的和所有的生命。在刘亮程的世界里,“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都是人的鸣叫”。刘亮程把人间的不平,历史的蹂躏统统放在自己的世界之外,让生命浸漫到每一颗水滴、每一丝微风之中。他雪夜闭门,拥炉独坐,一任飘飞的大雪落满亲人和自己艰辛的人生,他在脱落的墙皮、丢弃的破碗、蓬生的院草中曲尽人可以体会到的永恒。他使生命有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美丽和尊严。他把这尊严和美丽只给予生命、给予自然,而从不给予蹂躏生命的社会和历史,从不给予误会了人的“文明”;他从来不以生命的被侮辱被蹂躏来印证社会和历史的“深刻”——他对人柔情如水,他对生命深沉博大之爱与天地如一。于是就有了这位自然之子。于是就有了这些朴素旷远的文字。这是一个唯美的理想者,这是一个大漠孤烟的表达者。生命的自然流淌使所有的理论和历史变得苍白,使文学生机盎然。

这种人生哲学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自老庄哲学,人就是一种无为而为的动物,当人一旦有所追求,人就成为自己追求的牺牲品。刘亮程的散文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以艺术的方式对这种哲学思想进行审美的认同。他笔下的村庄是一方太平世界,其中栖居着一群驯顺的生存者,没有一个游离分子或叛逆者。他们不在乎在这里做一条小虫,一条狗,或是一棵树,更不在乎这可作为树存在的我自己是长在村前或村后,只要不开花,不长直,不挨斧头就行。“一年一年地活着。叶落归根,一层又一层,最后埋在自己一生的落叶里,死和活都是一番境界”。做人仿佛也是如此。村庄里一切的位置都已固定,无法变动;因为,那来自传统和体制方面的镇定力量太强大了,荏弱的个体生命对他无可奈何,只能承受。然而,作为这太平世界受排挤,受损害的边缘生存者,它并不是一个傻子,否则,他就不会流浪。所以,他便在文章的深层向太平世界扔了一句狂人般的疯话:“从来如此便对么?”细心的读者都能体会到,刘亮程笔下那太平世界中所有合理的东西都是不合理的。

中国现当代乡土散文作家,从萧红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用笔多在描述故事,人物,风俗,或点染氛围,进行抒情。刘亮程抛开这一切,而集中于写一种哲学,一种心理文化。他笔下的生活始终被一种命运所纠缠,这种纠缠构成了他的生存哲学,铸就了他散文的深层意思及其写法。

刘亮程的生存观念基本上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现代回归,正是这种观念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价值。(www.xing528.com)

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就是“儒道释”三位一体,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深处,都具有这种文化的观念,它是我们生活的集体无意识。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渗透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就使得这种日常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建立了一种直接的相似关系。

老庄无为而为的人生自然观,是在人们厌倦了日常社会生活的尔虞我诈,疲惫于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沉重压力的情况下,自然相似联系起来的,而且越是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人就越向往这种人生观。所以,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把现代生活与中国传统老庄文化联系起来,表达了我们华夏民族内心深处的渴望,便取得了普遍的共鸣。他的兴奋点与常人的钱财生计、官场争斗、尊卑沉浮毫不相干。显得平凡孱弱无关紧要的弱小生命,在这个农民眼里值得牵肠挂肚,与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同生共荣,大可等物齐观。他的世界因为有着自然万物的参与而变得格外博大和深远,他的情感由于有着和大自然的亲近变得格外细腻和敏锐。

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一般追求道家思想的人也就自然接近佛家。佛道结合产生的达观超脱虚空清净思想似乎是一切艺术审美意境的构成基础,具体在刘亮程的散文中就表现为一种妙悟境界。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本质上是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反映。积极介入社会生活,积极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继承。正是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为他赢得了广大的读者群。而刘亮程的散文却是另一种思路,一般来说,人们对世事过分执著就会有所不满,不满就要批判。当批判无济于事的时候,人就要寻求自我解脱。于是,刘亮程便在儒家入世精神中融入了一些自我解脱的道家方式,从而形成他散文独特的文化韵味。

“儒道释”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支配着任何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使人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达则兼及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人应对生活的高度哲理概括和智慧表达。在刘亮程的笔下,一个农夫为保住麦子用身体堵住渠道漏口的行为,与世界大战同样惊心动魄;而他参与历史和改变世界的伟业,他永远为之自豪的功勋,是用铁锨挖下一个坑以改变小虫子一生的道路;或是用草绳拉直一棵树,从而使这不知名也不属于他的树在他的想象中叶茂根深。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实现观里,也渗透了这种传统文化的因子,而且,越是个人化的写作,越是日常生活的写作,就越渗透着这种传统观念

正因为这样,刘亮程不为他人和前人的知识观念所囚,在文化时尚主流之外另辟一片天地,没有任何一点点与都市人形影相随的焦灼和烦躁,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大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刘亮程的散文正是这种传统观念与日常生活的相似交融,产生了有意思的散文境界。所以,描写客观事实而缺乏人生观念的散文,是没有意思的乏味的作品。因为生活琐事本身就是令人生厌的,如果只是陈列这些生活琐事而不与人生观念建立相似关系,那么,这种生活琐事即使再离奇新颖,也是无法卒读的。而人生观念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人的生活质量,运用相似思维把作者眼中看到社会生活与他心中想到的人生观念沟通起来,让作品中的生活成为经过人的思想过滤的有意思的生活。这样的散文作品提供给人们的就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而是艺术化的有意思的审美人生。所以,饮茶、喝酒、吃饭,能否写成散文,关键在于作者是否具有文化品位,能否从中感悟到某种文化观念,能否运用相似思维从中挖掘出一种提升生活品位的文化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