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析巴金《家》的反封建思想

试析巴金《家》的反封建思想

时间:2023-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老太爷作为贯穿《家》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身份最为特殊:封建官僚、主子、家长、封建地主阶级。《家》中的高老爷是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封建礼教和迷行的捍卫者,他是所有罪恶的制造者。《家》中最为凄婉的爱情故事要数觉慧与鸣凤的爱情。

试析巴金《家》的反封建思想


巴金曾回忆说,“ 一切旧的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的进化和人性的发展的人为制度, 一切摧残爱的努力, 它们都是我的最大敌人。”巴老先生写《家》时曾经立志“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因此,巴金《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而浓厚的反封建色彩。

高老太爷作为贯穿《家》中的主要人物,他的身份最为特殊:封建官僚、主子、家长、封建地主阶级。《家》中其中有个描写“吃年夜饭”的镜头:各种颜色的灯光,把壁上的花屏和神龛上穿清代朝服的高家历代祖先的画像照得非常明亮。从中足以看出高家是一个世代为封建官僚,有着悠久历史的具体典型代表性的封建地主家庭。高老太爷作为封建制度的统治者,他残酷剥削劳动人民,他以及整个家族上百亩良田、庞大的资产、巨大的府第、名贵字画、公司股票等所有荣华富贵都是建立在对劳苦大众的盘剥和掠夺的前提上。他的思想和意志代表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他是整个高家的最高主宰者,掌握着生杀予夺的权力。他为了取悦冯乐山高兴之余便将善良淳朴的丫鬟鸣凤送给冯乐山为妾,在鸣凤跳湖自杀后家奴婉儿又成了牺牲品。从中可以看出,奴仆好比商品可以自由买卖转送,这便是封建社会阶级压迫和“人吃人”的一个重要体现。除此以外,连自己的嫡亲子孙都无可幸免。觉新,一个品学兼优的接受新生思想熏陶的学生,他渴望经过个人努力到北京或上海深造,将来去德国留学,有着自我理想却受到现实桎梏,心怀“五四”新思想却被封建思想束缚,向往外部新天地却被禁锢在高家院墙之内的高家子孙的代表。

但是,封建家族已经为他设计好了今后的人生道路,他的悲剧无可避免。高老太爷为了四世同堂,觉新的父亲为了早日抱上孙子,他们强迫觉新辍学,在觉新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订婚,迫使他与毫无感情基础的瑞珏结婚,使得一个有着崇高理想伟大抱负的年轻小伙在20多岁的时候,肩负着家族“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重任”,早早地将希望寄托在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身上,这是何等的悲哀!

《家》中的高老爷是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封建礼教和迷行的捍卫者,他是所有罪恶的制造者。

渗透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在内的封建社会包办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门当户对”,然亲手扼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家》中最为凄婉的爱情故事要数觉慧与鸣凤的爱情。一个是主子,一个是仆人,在封建等级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社会,注定是悲剧。即使是门当户对,觉新与梅芬的爱情也依然逃脱不了封建礼教的扼杀和残害。如果说梅芬的母亲与觉新家人玩麻将时闹的一点变扭导致两家关系的破裂而成为“棒打鸳鸯”的导火线,那么觉新的长孙长子的封建特殊身份,以及长辈的个人意志无不渗透着封建思想与礼教,则是扼杀觉新和梅芬幸福的真正凶手,是悲剧的根本原因。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淑芬、周枚、周惠等人的不幸婚姻。

揭露封建迷信对人的戕害。高老太爷离世不久,瑞珏面临生产,为了避免“血光之灾”,可怜的瑞珏被安排到条件恶劣的城外生产,明知母子极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但在封建迷信的淫威下,真可谓草菅人命。最后,瑞珏因为大出血抢救未及时而命丧黄泉,可怜的新生儿一出世就没有了母亲,觉新也失去了自己端庄贤淑的妻子。封建迷信亲手毁灭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真是罪孽深重!

作品中让读者印象深刻的是对高家“年夜饭”以及高老太爷66岁大寿时场面的描写,那时候的高公馆是何等豪华、奢侈和气派!然而,就连高老太爷似乎在生命的尽头也看到了高家无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发出了“花钱如水,坐吃山空”“……下一辈人将来靠什么?”的哀叹。《家》中有这样两处对话:觉新对觉民说“你还是顺从爷爷吧,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觉慧告诉觉新“爷爷喊我把觉民找回来,冯家的亲事不提了……”。或许是看到了高家最终的命运,或许是预测到了革命如火如荼不可逆转的形势,这个封建大家庭昔日“统治者”已经丧失了往日的威风。高老太爷前后态度的变化,这实际上是新旧思想、新旧势力在经过曲折斗争之后新事物、新力量的获胜。

《家》中反封建色彩始终贯穿整部作品。在笔者看来,作品中描写得让人感觉痛快淋漓的场景莫过于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的高家子孙对封建长辈、封建家族的反抗。觉慧的离家出走、觉民的抗婚、觉新对两个弟弟的暗中帮助,无不让人拍手称快;此外,让人感慨万分的是处于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如鸣凤的死实际上就是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最好还击。这位10岁进入高家为奴,兢兢业业服侍了主子七八年,与觉慧的爱情让她初尝人生甜头的善良姑娘,却因为高老太爷一句话便葬送了一生的幸福。但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可以说,鸣凤的死在《家》中描写得最为凄婉、壮美。

《家》中无论是对统治阶级自身腐败堕落醉生梦死生活的交刻画,还是对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描写,抑或是对接受到新事物新思想的高家子孙“背叛”行为的交待,无不体现出《家》中浓厚的反封建色彩,也从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封建制度将无可避免的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参考文献

[1]张雪艳,李继凯.试论巴金的家园文化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6:2-4.

[2]卲远梅,王砚雄.现实主义的典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9):117-118.(www.xing528.com)

[3]巴金.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An analysis of the anti feudal thought of Ba Jin's “Family”

Wen Qian
(Jiangxi Yichu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Yichun Jiangxi, 336000, China)

Abstract: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ry world, Ba Jin i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influential writers. Beginning in 1931, Shanghai in the "times" series of novels "home" with its strong anti feudal color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nd Mao Dun's "Midnight", Lao She's "camel Xiangzi" together constructed in 1930s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art peak and charm.

Key words:Bajing; Family; Anti feudal; Anamnesis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7)0001-000119-01

责任编辑周 天]

作者简介:温 倩(1982-),女,江西宜春人,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和高职语文教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