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

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改革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地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丢掉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丧失最基本的底线条件。

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

关于改革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地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22]邓小平同志在讲话中以空前严厉的语气使用了“死路一条”“会被打倒”,这足见邓小平同志对于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视。邓小平同志念兹在兹的都是“改革开放”,其中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唯一出路,又是实现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丢掉了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丧失最基本的底线条件。

十年“文化大革命”,再加上两年的犹豫徘徊,党和国家积弊甚多。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将怎样?如何对这个关乎历史方向的大问题做一份历史和人民都满意的答卷,重任落在了邓小平同志身上。邓小平同志没有辜负全党和人民的期望,他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远见卓识,开辟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新路。邓小平同志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总是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上,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发展的前景,以其深邃的思想精心设计改革开放的蓝图。他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既有总体的宏观规划,又有量化的具体要求,引导改革开放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同志原来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当时已是73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说:“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23]当历史的重任落在邓小平同志肩头,这位共产党员首先想到的是要为党和国家“做点工作”。话虽说得轻巧,但是作为一个具有远大谋略的战略家,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做点工作”可不是普通的日常政务,而是要为党和国家找到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这条道路,邓小平同志在江西接受监督劳动期间就反复思考过,1975年代替周恩来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也曾以全面整顿的方式做过实验。

为了顺利推进自己心目中的计划,邓小平同志首先从统一全党的思想入手。他大力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鼓励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要政治问题”。在解放全党和全国思想的同时,邓小平同志还以很大的精力拨乱反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实现安定团结。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改革开放作了充分的政治准备。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的战略决策。这一转变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又一次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十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热情支持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壮举,充分肯定安徽、四川等地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试验,并说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当农村改革遇到阻力和困难时,邓小平同志又旗帜鲜明地推广农村改革的典型经验,打破当时普遍存在的畏惧心理,逐步在全国农村建立起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面貌得到明显改变。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既解决了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反过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邓小平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给予很高评价,并以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在农村改革获得成功的基础上,邓小平又把关注点转移到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责任制,并对城市经济的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方面进行了配套改革,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邓小平还十分重视政治体制的改革,1980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代表党中央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根源,精辟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并提出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实行六项重大改革措施,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引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面改革的新局面初步形成。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明、清两朝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教训,多次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不开放不行。20世纪70年代,他频繁出访,通过对发达国家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切身感受,策划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4月,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汇报时,认为给广东某些特殊政策是个好主意。对外开放要找一个突破口,办好试验场。总要有人迈出第一步,才能开拓新路。当大家纷纷议论取个什么名称时,邓小平同志脱口而出:“就叫特区吧!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不久,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建立起来。邓小平同志满怀激情地鼓励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政策,从这里‘杀出一条血路来’。”实践证明,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和侨资,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给全国作出了示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后来所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24]这个窗口的成功建立,在国内建设起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在国外透过特区看到了中国发展的机遇和前景,对外开放迈开了可喜的一步。(www.xing528.com)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致开幕词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并点明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为中国的发展进步铺就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和创造性劳动,使改革开放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开启了一个新时代。邓小平同志在与党内同志交流或与外国政要谈话中,多次讲到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他认为,我们搞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因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不能与发达国家比,发展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不能重犯急躁冒进的错误。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这些发展目标不高,但做起来不容易,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壮志雄心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前景和美好未来,受到很大的鼓舞,调动了亿万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积极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正是按照总设计师绘制的这个宏伟蓝图一步步推进的。

图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  (新华社发 大巢制图)

1984年1月22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和上海考察,亲眼看到这几个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一派繁荣景象,心中十分高兴。同时,他也听到了一些人指责特区,把特区比作旧中国的“租界”,甚至提出了“风风雨雨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议论。邓小平回到北京以后,高调亮明自己的立场。他说:“建立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26邓小平同志还说,“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25]在这一精神的鼓励下,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确定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对外开放。1985年1月,中央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座谈会,2月正式批准上述三个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中央又相继开放内地和沿边地区的城市,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之于改革开放远不止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他在对改革开放出现疑虑的重要关头,力挺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1989年国内发生了政治风波,国际上借机掀起反华狂潮,西方国家联手对华实施“制裁”,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当时中国正赶上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更换,有不少同志开始对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产生怀疑,实质上是对改革开放政策发生动摇。这是一个危险的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可能付诸东流。

在危急关头,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斩钉截铁地说:“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下去。国际和国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26]邓小平同志认识到,面对国内低落的士气,仅仅讲几句话并不足以扭转局面。于是,他又在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不顾88岁高龄和身上的病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35天里行程6000多公里,边走边讲,发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谈话。针对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动摇,他提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7]针对有不少人质疑党的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以刚毅意志品质提出,“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对不对?两个基本点,即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是不是错了?我最近总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错”[28]。他给全党上下打气鼓劲儿说:“总结我们过去十年。我们的一些基本提法,从发展战略到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都是对的。要说不够,就是改革开放得还不够。”[29]邓小平同志思想敏锐,意志坚定,他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引导人们继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