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嫘祖出游发明沔阳剪纸的故事

嫘祖出游发明沔阳剪纸的故事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嫘祖出游发明沔阳剪纸那还是在几千年前的三皇五帝的时候,在湖北宜昌的西陵氏部落中有一位勤劳、聪慧、俊俏的姑娘名叫嫘祖。这其中尤其以沔阳雕花剪纸最为有名。作为传说嫘祖发明剪纸的起源地和素有“歌艺之乡”美称的沔阳,其民俗剪纸共分为婚俗、丧俗、服饰、宅居装饰、岁时节令5类,而且别具特色。

嫘祖出游发明沔阳剪纸的故事

嫘祖出游发明沔阳剪纸

那还是在几千年前的三皇五帝的时候,在湖北宜昌的西陵氏部落中有一位勤劳、聪慧、俊俏的姑娘名叫嫘祖。后来,嫘祖嫁给了轩辕黄帝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嫘祖外出游玩的时候,坐在一棵大树下歇凉,她忽然发现,树上的花、叶的影子落在自己的鞋头上很是美丽。于是令随从拿来绸巾和木炭条,将花和叶的影子轮廓勾画出来。

回宫以后,制成了花样子,然后就按这个样子把花绣在了鞋头。

嫘祖所做的绣花鞋不仅得到了轩辕黄帝和大臣们的赞美,而且绣花鞋经嫘祖一穿,宫娥彩女都学着剪影绣花。后来,剪纸从宫内至民间,流行于荆楚大地。

这其中尤其以沔阳雕花剪纸最为有名。

沔阳也就是后来的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上,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了。

作为传说嫘祖发明剪纸的起源地和素有“歌艺之乡”美称的沔阳,其民俗剪纸共分为婚俗、丧俗、服饰、宅居装饰、岁时节令5类,而且别具特色。

自古人生重礼仪,在沔阳,人们对婚俗尤为重视。结婚被人们视为终身大事,剪纸在其中应用也最为广泛。

结婚时,男方要举行“告祖”仪式,向列祖列宗禀告,祈求祖上保佑。在大堂八仙桌上摆10碗荤菜,每碗菜上覆盖红双喜字剪纸,再插柏树枝于菜碗之中,意思是:松柏常青,祝夫妻百(柏)年合好,家庭百事顺遂。

堂屋正中墙壁上悬挂巨幅夺目的鲜红双喜字,配以寓意吉祥和瑞庆图案的剪纸,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喜鹊登梅、金鱼闹莲、凤穿牡丹、连(莲)生贵子等,分别贴于大门、洞房门及玻璃窗户上。

此外,男方过礼的猪肉、鱼、酒等一切礼品上和女方陪嫁品上均盖有红喜字。还有衣箱封口和彩轿封门用的红喜花。

传说新娘所乘坐的彩轿,最初的时候是不封门的。自从《梁山伯祝英台》悲剧故事出台后,为防止类似事情发生,沔阳民间就兴起彩轿封门来。不仅贴喜花剪纸,还要上铜锁,以保新娘的绝对平安

新娘在娘家办嫁妆时,绣的垱枕、围裙、袜底、云肩、花鞋等绣品,都少不了剪纸花样的装饰。

一般来说,绣花办嫁妆,姑娘们特别重视,因为它是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见证。

结婚新人入洞房后,亲友们特别是那些大嫂小姑在闹房时,要翻箱拿出新娘自作的绣品,评议欣赏,有如新娘举办的一次个人剪纸和刺绣展览,使参观者大饱眼福。

昔日,沔阳流行请道士为亡人做道场的陋俗,即为死人超度亡魂。道士身着法衣,手执引路幡,有节奏地摆动,口里念念有词,扬言为死人招魂、引路。

剪纸

在道士的法衣上绣有寿字和浮云、莲花、万字格等花样;引路幡全系镂空的长条形素色纸剪贴而成,上有三角形纹样,下有两方连续花边及篦齿纹的垂须,中段有宝相花

妇女死后,家人要给她穿绣花鞋。鞋上绣“一蟾一鹤”,或者是“双狗喝血”。据说,只有如此,才能让死者顺利抵达阴曹地府。

俗话说“年小月半大”,沔阳南部有吃元宵,北部有吃团子的风俗,最热闹的是赛花灯。

彼时是剪纸艺人们大显身手的极好时机。花灯上多有剪纸吉祥图案,尤其是走马灯上,四季花鸟、各种人物故事,如刘海砍樵、八仙过海、文王访贤等,百看不厌。

农历三月清明节,俗称“踏青”,家家上祖坟。在坟上插吊钱,这种吊钱是用白纸剪成镂空的长条形状,近似引路幡,中间剪有内方外圆的铜钱图案,表示对先辈亡人的怀念。

在古时人们的心目中,凡是坟上插有吊钱的,说明死者家里有后人,而且讲孝心。否则即是后人无孝心或绝了后尘。民间曾流传道:“养儿不祭祖,犹如喂猪狗。”可以说,沔阳清明节祭祖都一直非常盛行。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是城隍菩萨的生日,每到这一天沔阳县城一带民众做城隍会。前面抬城隍菩萨游街,后面紧跟狮子、龙灯、高跷、采莲船以及各店铺扎出的故事人物和不戴面盔的“急脚子”。(www.xing528.com)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举天星,即用5米长竹竿,底部用棍棒扎成架子,以防止倾斜。竹竿顶部置一小座椅,上面坐有不足一岁的婴儿两名,穿古戏服装,扮演戏剧和故事角色等。

多雇佣贫穷人家的小孩装扮,由人们抬着出游。坐在上面的婴儿穿的古戏服以及踩高跷的人物服装上均有绣花,采莲船及各种故事中均有剪纸图样。

在沔阳民间,有农历五月端阳,诸神下凡带来灾难,毒气大的传说,必须高度重视驱邪避灾,因此给孩子们额上擦雄黄,家里门角落竖艾草,煮粽子的锅里放蒜,以之解毒、消灾、去疾。

还给孩子们胸前挂香包。香包上绣有五毒。意在以毒攻毒,可以抵御一切毒气。表达了家长愿孩子庆吉平安的审美意识。

俗话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各家各户都要给亡人烧纸钱和“袱包”,“叫饭”。据说那些孤魂野鬼若无人管,就会在四乡害人。

为保一方平安,那些有钱人家出钱,请道士做斋。煮稀饭泼洒在野外,供野鬼们吃。夜里,还要放路灯与河灯,将扎的纸船和蜡烛、纸钱在河边一起烧掉。“纸船明烛照天烧”,意即为孤魂野鬼照路,送他们回阴曹。

这时,道士穿的法衣上面有绣花用的剪纸宝香花、万字格,以及寿字等图案;河灯、路灯,也是剪成荷花瓣形状,中间点的油灯;扎的纸船上也少不了剪纸花样。

总的说来,沔阳剪纸由于地域、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原因,具有荆楚特色、宗教特色、水乡特色、工艺特色、江湖特色等与众不同的地方。

传统的楚文化崇凤、尚赤,因此,沔阳民俗剪纸也多有凤凰为主体的花样,如丹凤朝阳、双凤朝阳、凤戏牡丹、双凤双喜、龙凤呈祥、凤凰展翅、龙凤双全、百鸟朝凤、龙飞凤舞、彩凤双飞、凤凰于舞、凤凰来仪、凤友鸾交、鸾凤和鸣。

剪纸中凤凰的姿态或亭亭玉立,或翘首挺立,或健步跨越,或展翅高翔,表现出一种自信、向上、健美及生机勃勃的活力,其神态和造型,保持了楚文化的风格。

沔阳雕花剪纸,尤其是服饰剪纸多用红色花线刺绣。特别是婚俗剪纸中,全是红、大红色纸剪刻制成,能起到增添喜庆气氛作用,深受民众的喜爱,可见楚文化遗风之一斑。

沔阳剪纸也具有浓郁的宗教特色,据《沔阳县志》记载:

唐代佛教流行沔阳;清代末期,全县有寺庙197座。

因此,当地的人们常受迷信思想的束缚。结婚时,有照麒麟送子的剪纸贴于房内。如果结婚后3年没有生育,女人就要去庙里向观音菩萨求子,烧香化纸、叩头。

回家后自己剪一个纸人,或者暗地里找剪纸艺人买一纸人,扎在裤腰带上等到怀了孕之后,就将纸人烧掉。有的想生儿子,那么剪的纸人定显露出男性生殖器,以为如此才能如愿。

沔阳县城的东岳庙修有阴曹地府阎王十殿。十殿中有入地狱、下油锅、过奈何桥、坐血湖池等数十样恐怖的泥塑,让朝拜者毛骨悚然。因此,民间丧俗有妇人死后,家人给死者穿“一路一鹤”的绣花鞋,谓之“一缚一属,死了不过奈何桥”。

巫术者说,死人到阴间去的必由之路上有一座独木架成的又长又细的奈何桥。后人讲孝心,不让死者过这座危险的桥,特地做双“一蟾一鹤”的绣花鞋给她穿。

若是走天上,可架鹤;走水面可骑蟾。或在鞋上绣两条狗,中间放一个盆子,称“双狗喝血”。

传说,妇女生儿女时,流出了许多污血。死后,阎王令她们把那些污血喝干净。后人为不让先人造孽,于是用“双狗喝血”来相助。

沔阳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正好相反,显得精细入微。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遗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

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栩栩如生,线条流杨、圆润,阴刻、阳刻并用,镂空、留实俱佳。

破工也就是俗称的插刀尤为精巧。艺人用雕刀在剪纸作品适当的部位,一刀一刀地插出放射形的图形来,或者以插刀走边,对人物的须发、服装,动物的禽羽、兽毛的纹式进行美化,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得民众喜爱和专家们的好评。

沔阳剪纸的传承,多是师传徒、父传子、子传孙、兄传弟、母传女、姊传妹等,比如清朝末年彭场窑湾村的剪纸艺人王丫环,他在彭场一带教的徒子徒孙,据不完全统计,就达30多人。同时,艺人之间,还要说江湖行话:师兄师弟相遇,那是十分亲热的。若是遇到未曾从师的艺人,江湖上对他是轻视的。

沔阳古时多有水患,艺人们以雕花样养家糊口,成为谋生的手段。还有长埫口镇石剅湾和彭场窑湾等地,田少劳力多,农民们为了补贴生活,有不少人农忙种地,农闲雕花样子卖。

另外,我国北方大多女性剪纸,而沔阳是男雕女绣,雕刻剪纸女性极少,凤毛麟角。剪纸艺人也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城镇的剪纸能手极为罕见。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沔阳剪纸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