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艺术的基层时间形式的介绍

电视艺术的基层时间形式的介绍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艺术中同样存在这三种不同性质的时间形式。威廉姆斯认为,尽管节目表似乎提供给人们各个独立的节目单元,但电视实际的收看过程其实并没有断开,电视节目实际上是由一种串播形式组成的节目流。

电视艺术的基层时间形式的介绍

第一节 电视艺术的基层时间形式

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论及银幕时间的三种形式是指:1.放映时间即放映过程所占的实际时间,由影片本身的长短而定。2.叙述时间,指影片剧情所展示的时限跨度,取决于影片的主题立意和具体内容。3.观赏者的心理时间或称时间经验。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着电影艺术的叙事时限和接受效果。

电视艺术中同样存在这三种不同性质的时间形式。不过,第一种时间形式的影响力较之电影更为巨大也更具特色,以此为基础展开的电视节目档期研究也比电影同类研究更加深化。在本节内容中,我们主要论述电视的第一种也是最外层的时间形式,后两种时间形式将在第二、三节集中论述。

一、节目时间表与电视“串播”

对于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安排,最直观的物质形式就是电视节目时间表。然而,电视节目时间表不是一个简单的节目时间提示,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可以被视为电视宏大叙事行为的开始,也是“处于(电视)叙事框架最外层的叙述者”[3]

日常电视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节目和广告构成的。作为主打的晚间节目更是包括了新闻、纪录片、专题节目、连续剧、演播室谈话节目、游戏节目、综艺节目动画、情景喜剧等等。这些节目表面上看似乎毫不相干,但是每个节目都有其组成规则和固定的播出时段。观众可以在查阅节目表后有选择地收看。然而,这种对于电视节目时间表的最一般性的看法,英国人R·威廉姆斯在1974年的研究中就指出这其实是对电视接受的一种误解,因为“真正所播放的是序列事件”,而且实际上“从节目的顺播编排到串播序列是有明显过渡的”[4]。威廉姆斯认为,尽管节目表似乎提供给人们各个独立的节目单元,但电视实际的收看过程其实并没有断开,电视节目实际上是由一种串播形式组成的节目流。这样一来,每个单元节目之间那些貌似间歇式插播的商业广告、公告、片花和节目预告,其实质上起到了串联符的作用,在这样一种不间断的串播图像、声音和情感元素流中,观众“被淹没”了。

然而,用“串播”这一概念将电视收视过程完全视为顺畅和不间断的过程,许多学者认为是不当的。英国的媒体研究者埃利斯(1982年)等人随后就提出:“电视实际上就是一系列不连贯和零碎的片断组合而已。”[5]例如,广告实际上的效果就是破坏了其他正在播出的节目的完整性,甚至广告自身也是被分成片断播出;新闻就更是一系列毫不相关的内容;还有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国内稍晚)时兴的电视节目栏目化和“电视杂志”,同一栏目或“杂志”中的节目往往都是时间短促而且一个接一个,其中话题并不集中而且缺乏深度;观看15分钟的肥皂剧的过程中可能会插入来自多达5个不同叙事角度的6种产品广告、其他节目介绍,可能还有时事简要新闻等镜头;由于观众可通过摇控器在广告间隙或不感兴趣的台词中“扫瞄”其他频道,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碎片性……可以说,这种碎片性使节目不可能在本段落内保持连贯性,而这种零碎的特性就是电视固有的特征,并且表现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

卡普兰(1987年)、古德温(1993年)和尼古拉斯(1997年)等人则持折衷态度,认为电视兼具“串播和分割”的特性。并以美国音乐电视频道作为范例,论证这种既零碎又连贯的“后现代主义”特征[6]

从上述这些节目现实和代表性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通过电视理论与节目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相互促进,我们发现电视叙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所有常规性文本“都被嵌入(Embed-in)电视台节目表的元话语(Metadiscourse)中”[7],每个节目自始至终都要与人为控制的时间框架(Time Frame)相吻合(也正因此电视叙述按故事需要来掌握时间长短的可能性和自由度要比文学叙事和电影叙事小得多);另方面,也正是透过这种发展的轨迹,我们发现,电视的确是一个自诞生以来其内部就充满着对抗元素的矛盾复合体。电视叙述既要能够形成流畅无阻的串播,同时每个节目又必须对中途打断予以通融。

如今,电视故事的相关性和整体性越来越强,甚至呈相互融合之势。在凤凰卫视上,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串联词:“接下来请继续收看《小莉看时事》……”、“稍后在《文涛说时政》中会有详细介绍……”、“下面让我们来看现场的联线报道……”;当电视连续剧《家族利益》刚播完一集,紧接着插入的广告就是该剧女主角陈德蓉“我爱拉芳”的洗发水广告;《笑傲江湖》的片尾曲后紧接着就是男主演李亚鹏所演的DVD促销广告……从这里我们看出,广告(包括商业广告和节目广告)与节目在主题、叙事形式两方面的相互交织。此外,电视节目在内容上也更加交叉,也就是说,各文本内容越来越相互关联。除了前面所举,在电视连续剧或情景喜剧中,扮演某个角色的演员在推销广告中扮演另一种角色;现在许多电视喜剧的许多内容都越来越依赖于观众对节目总体内容的详细了解。例如风靡全球播出十季的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剧中的幽默搞笑段落大多数都依赖于当时流行广告或热点时事的“共时”与“共识”背景。

萨拉·科兹洛夫在对90年代末的美国电视节目进行研究后认为,如今美国电视明显的特征之一便是它越来越表现出“连本化”发展的趋势。以电视剧为典型,往往是一个晚上播出的内容含六个左右的故事情节,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可能会结束,但其他的故事情节将在今后数周内发展。电视系列节目则更是在重复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哪怕到了最后一集它也不会提供对问题的最终解决办法(例如《星际旅行》、《X档案》等)。加上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在先播出的节目把后面的新节目联系起来,电视剧中早先的故事内容与后来的故事内容挂钩,甚至商业广告也采用“连本”的格式……

这一系列的“连本化”趋势之下,彰显的是电视叙事独具一格的可渗透性或称互文性。观众在《新闻联播》中获得的新闻消息,其中的主人公或后继事件将会出现在随后的《焦点访谈》里面。类似的人物和主题从一个文本渗入另一个文本的现象,让我们得出结论:与此前的叙述媒介相比,电视叙事的边界更为动摇不定,同时也更具有渗透性。

然而在这“汇聚成流”的大背景中,以MTV为代表的零碎化叙事碎片仍然是电视故事同电影故事、文学故事或戏剧故事相区别的一个明显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以文学研究为基础的叙事理论很难直接适用于电视。尽管大多数电视节目明显地是叙述故事(就连新闻专题也开始乐此不疲),但是电视叙事体所采用的体裁显然与小说体裁相去甚远。而导致这种关键性差异的根源实际就是电视节目的串播特性——也正是在这点上,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发现“串播”概念最有价值之所在。电视节目并不是由一个自给自足、自我完整的单一性故事构成,而是有一系列被串播的故事构成的。

在这个串播的故事链条上,MTV每隔4分钟左右一换(每曲MTV时长即4分钟左右),主题、风格毫不相干;商业广告如今开始做成系列或者直接拆成碎片,广告内容只有待看完整个节目段落后才能明了,如美宝莲超长睫毛膏广告、淘宝网站广告等等。不仅单一的广告故事,分成若干部分的广告故事也都在模仿电视故事的结构,从中借用短暂性中断而可能产生的悬念来获取注意力。无论是电视剧中的广告间隙还是台标、栏目标、节目片花、新片预告、新闻导视等等各形各色分隔符同时也是串联符所形成的时间切点,全都成为电视节目制作人要适应并加以增值利用的关键点。因此,在插播时刻的前后安排高潮或转折、适时拆分故事线索、引进系列剧新人物或安排开放式结构等等,这些电视所特有的叙事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适应观众实际接受状态而形成的规则和惯例。

甚至在那些关注“发现”和“过程”的节目那里,例如电视访谈、新闻报道体育赛事、杂技表演或游戏节目等,这些节目有各自的叙事形式和特点,但如今也开始引入谜(悬念)、惊险情节和恢复平衡等元素。

至此,我们论及了电视节目整体的一些已有的功能性叙事特征,能够整合电视众多串播形式和多项媒体功能的,幕后存在着一只巨大而无形的手——这正是国内外媒体研究学者专门研究电视节目时间表的内在原因。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将节目时间表视为一个“超级叙事者”,认为时间表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权威机构,它凌驾于一切电视节目之上并暗中控制着他们。它深谙电视中所有故事的发展踪迹,监控着所有故事的发生与终结[8]。(www.xing528.com)

二、媒介事件与动态时间表

电视节目时间表使得电视中的时间辅助节目确立自己的位置和形象的设计。也由此衍生出黄金时段、收视峰谷等概念。电视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确保节目流程畅行无误的前提下,全盘考虑收视群体的收视习惯、倾向爱好社会潮流还有媒体导向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编排。我们举个例子来看——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栏目编排有一个整体的编排主题:即抓住奥运会这个契机,提升已有栏目的品牌效应。因此,专题栏目基本上都从日常节目中派生出来,并尽可能的保有日常栏目的名称和框架。这样的栏目包括《早安中国》、《整点新闻》、《顶级赛事》和《雅典猜想》等。其中主打的《早安中国》、《雅典猜想》在主持人安排上也保持了日常的状况。

这样的调整是有目的的。具体来说,《早安中国》为适应奥运会报道的需要,对播出时段进行了事先的分析,将原来早间一个小时的线性栏目做成了一档2小时15分钟的节目,以每半个小时为周期,每段节目保持80%的重复率。这主要是考虑到,六点、六点半和七点起床的不同观众对信息的阅读存在差别。这种调整能够保证观众即便仅有半个小时收看到该栏目的节目,都能得到最基础的信息。同时,加入20%的跟进式报道,或者深度报道,刷新和提高节目的信息含量。

《顶级赛事》分“金色雅典”、“决战奥运”和“中国骄傲”三个部分。时长分别25分钟、45分钟和45分钟。这主要是出于广告投放和节目制作两个目的。不同的段落拥有不同的名称,可以面向不同的广告客户。《顶级赛事》由于时差关系,雅典奥运会赛程实时发生的经典比赛,时间对应的是北京时间当天凌晨到早上5点的比赛,为了弥补这种不利情况,《顶级赛事》对录像的回放和制作观念做出调整。录像的制作概念是高质量精编排:要求制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录像——内容上精选其中最重要的比赛,根据重点瞬间、重点情节和重要人物来进行缩编,抓住亮点,忽略流程。要使那些半夜已经看了比赛,对比赛结果、台前幕后都有所了解的观众,在8点15分还能有兴趣来看录像回放。

然而,上述对具体频道具体时间编排的分析只是对电视普通文本的普通型时间表分析,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会发现在各个具体地区上空出现了另一个更为巨大而无形的奥运电视时间表。

据传媒资讯网的数据统计,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报道的国家和地区、电视台数量和电视转播时间创奥运历史最高纪录。世界各地共300多个电视频道对雅典奥运会进行转播,总时量达35000个小时,每天2000多个小时,这意味着雅典奥运会拥有的是近40亿电视观众。雅典奥运会电视转播“世界纪录”的主要“创造者”中,美国的NBC环球集团计划对奥运会赛事进行全天24小时播出,总时量将达1210个小时,比悉尼奥运会转播时间高出3倍,是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转播时间的8倍。此外,中国中央电视台转播雅典奥运会的时间计划比悉尼奥运会多出600个小时;法国转播雅典奥运会比赛的时间高出悉尼奥运会42%;秘鲁高出5倍。巴西第三大电视台“班德兰德斯”和南非“超级体育”电视台95%的奥运节目都将采用直播形式,也就是说,雅典奥运赛程有多长,电视节目就持续有多长。

在奥运电视这样一些特殊的电视文本中,还有当今方兴未艾的其他各类媒介事件策划那里,电视串播中出现了新的叙事形式——“超文本”,组织设定这个超级庞大的电视文本的,是媒体集团精心策划的又一个全新的电视动态时间表,这个新的时间表可以打破所有既定播出内容和长度(旧的时间表),自行重新组织播出时间,拥有更多的话语特权和重新组织电视时空的自由,独享行使时间霸权的威力。

与前面一部分论述相联系,国外对电视样式进行分类的先驱威廉姆斯和纽科姆,在对待收视状况时,不是采用分离节目的视角,而是按照构成晚间收视的模式化刺激序列(如形象、问题、信息、故事等),即前面所讲的“串播”概念基础上进行分类的。由此他们创造了西方电视文类研究的一些早期名词,例如“条块”(纽科姆、赫希,1983年),“流动”(威廉姆斯,1975年),复合中断(休斯顿,1984年),不间断信息(格伯纳等人,1979年),运动墙报,以及无思想口香糖(胡德,1967年)等等[9]

即使大部分电视的确可以融入这种无缝的“超文本”之中(布朗,1984年),某些节目类型却要求并受到了突出注意(利布斯,卡茨,1990年,后者与丹尼尔·戴扬后来联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媒介事件》)。媒介事件即属此类,它是特殊的电视事件,与那种平常晚间节目样式相比有着鲜明的区别。它具有非常规性、干扰性、垄断性、直播性和远地点性等特征。在媒介事件中,社会秩序的统一通过大众传播得到实现,在这个并非常有的间歇时期,社会处于一个既分裂又整合的运动状态。媒介的威力不仅可以给社会网络插入信息,甚至可以在短暂时刻自己创造网络——分裂、整合乃至设计社会结构,给观众提供例外的事情去思考、去见证和参与。媒介事件以此征服空间也征服时间,所以它甚至有能力宣布假日而扮演一种“世俗宗教”(丹尼尔·戴扬语)的角色。

除了媒介事件制造出拥有超级特权的动态的节目时间,与此同时,电视技术和制作观念的改变也使得节目的传播方式进一步趋于动态发展。

“频道”,这个概念从电信科学角度解释,是指“传播一路广播或电视节目时所使用的无线电频率范围”;在媒介节目传播中,则指称广播电视电子媒介节目播出的一个集中平台。频道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传播发生的一个重大而突出的变化。它是把特定种类节目集中在一个频道,力求做出专业品质,满足该类节目受众要求的一种新型传播理念和传播行为。在此之前,我们提到过栏目形式的电视传播曾使电视媒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然而随电视传播技术和接受模式的发展,以往综合频道里个体化的栏目日益呈现出静态、滞后和“断裂”阅读的传播劣势。频道专业化传播应时而生并首先在电视新闻领域做出了积极实践。

1980年6月1日正式开播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是世界上第一家24小时全天候播出新闻事件的专业新闻频道。可以说,这个通过卫星和电缆覆盖全球的电视网率先实现了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概念:CNN为全世界观众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窗口,对重大事件的第一时间实时报道极大地吸引了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电视观众的注意。这种新型的传播形式创造性地给随时段呈线性流动的频道结构加载了内容,也给电视的时间表进行了进一步的动态改组。这样一来,就力求使得新闻传播在时段的线性流动中及时同步于新闻事件,实现分类、分众传播,并且实现由TNT(Today News Today,今日新闻今日报)向NNN(Now News Now,新闻即时播报)转变。1985年CNN中断正在播出的广告,现场直播了美国民权运动领袖乔丹遇刺未遂的新闻;同年,CNN史无前例地连续17天报道了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劫机事件。尤其是1991年海湾战争的报道更是使CNN在全世界扬名。此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办了电视新闻频道,如Fox News、MSNBC、CNBC和BBC新闻频道、凤凰卫视咨询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等。这种新型传播方式打破了综合频道娱乐、新闻一体的模式,满足受众连续式、进程式的新闻索求,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背景性存在。

综上所述,无论媒体精心策划的媒介事件也好、突发性事件也罢,还是频道化经营的制播变化,电视与生俱来的对于时间的依赖特征流露得可谓淋漓尽致。我们可以预见,这种共生关系随着电视的变化还会有所发展,这种发展将使电视的时空观念和时空结构始终处于一种动态演进的状态。而这些正处于嬗变中的联系将促使电视批评继续对其自身的关键概念加以反思,还将继续对我们未来的研究提出各式各样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