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学生为本,全面培养人才:校园教育改革

以学生为本,全面培养人才:校园教育改革

时间:2023-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就要求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

以学生为本,全面培养人才:校园教育改革

三、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必须确立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就是不仅要把学生造就成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和个人就业需要之“才”,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体力、智力、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的“人”。这种人是崇高理想与务实精神统一的人,既能胸怀天下,以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为己任,又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这种人是自我实现与报效社会统一的人,既有个人的理想与抱负,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现实精神,能把未来的职业理想建立在社会需要而自己又能胜任和发挥优势的基础上;这种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人,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务实的求真态度,又有广阔的精神视野、完满的人格追求与深厚的人文素养;这种人是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统一的人,既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广博的知识底蕴和自我表达、自我完善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种人是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统一的人,既能认识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个性,又能正视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个性,同时能肯定和培养许多合乎时代要求的共性,能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这种人是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统一的人,既有好的体质、丰富的想象与顽强的斗志,又有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与创造性的思维。

其次,要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与知识经济兴起的时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小批量、多花样、高质量的生产才能使产品在竞争中制胜,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在向着这一方向发展。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昔日激烈的升学竞争正在转向学生的择校、择专业、甚至择课程的竞争。为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一是提炼基础课程,突出知识点,使之结构化、简约化,压缩课时;二是提高专业课起点,内容精练但能反映科技与学科发展的前沿;三是开设通识课程,促进文理渗透与学科交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四是扩大选修课范围,鼓励学生“自我设计”,尽可能为学生形成自己满意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五是增开科研活动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六是加强实践课,突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再次,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多样性。这种多样表现在培养目标,包括规格、层次、类型的多样性,专业与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培养途径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管理方式的多样性上。总之,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二是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上,是从只重视专业素质向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并重转化;体现在教育内容上,是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打破原来的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与内容结构体系,实现学科综合、知识与能力综合;体现在教育方法上,是教学计划的灵活安排,启发式、辅导式、探索式、讨论式、视听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三是特色性。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学校办学的特色性表现在能客观地分析社会需求,能准确地评价自身的条件,合理地进行专业定位,使专业设置具有特色;能充分发挥本地、本校、本专业的优势,充分挖掘潜能,在课程设置上或能弥补他人之不足,或能独辟“新”径填补某些空白,使课程开设具有特色;能因时、因地、因人(学生)制宜地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评价体系与管理制度,使教学与管理具有特色;能多渠道招生,多形式培养,学生能多方面发展,最后能多门路就业,使毕业学生具有特色。

第四,要探索并建立一套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管理制度。这一套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根据条件,逐步实行学生自由选课制,以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二是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实行班级动态管理制,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按专业划分的固定的自然班进行管理的制度,代之以按课程划分的动态的教学班进行管理的制度,以利于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三是完善学分制,即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学分作出必要的质与量的规定,对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文体活动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学分;四是实行弹性学制,对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允许其提前毕业,对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毕业者,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五是实行主辅学制,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辅修课程、辅学专业,实行双专业和双学位;六是实行导师制,对优秀学生配备导师,对有创造潜能的学生给予特殊培养;七是有条件的大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行“本—硕连读”制;八是改革考试方法,实行课程重修制,变单一的闭卷考试为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技能操作、笔试、面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考试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修有关课程;九是按照多样化的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制和跟踪调查制。

第五,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教学自由的校园氛围。过去,从强调学校影响、教师职责的角度提“教师是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强调“教育终身化”、“学习个性化”的今天,则应明确提出“学生是主体”的理念。这就要求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处处为学生着想,时时为学生分忧,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最佳的服务。

参考文献(www.xing528.com)

[1] 谢安郊.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董泽芳.大学的理念与追求[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许敖敖主编.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注释】

[1] 作者简介: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四川成都,邮编:6100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