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咸阳师范学院校史:1998-2008的职称评聘与师资队伍结构

咸阳师范学院校史:1998-2008的职称评聘与师资队伍结构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的职称评审办法提高了对教师晋升职称条件的要求。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教师队伍职称结构的根本性改善。

咸阳师范学院校史:1998-2008的职称评聘与师资队伍结构

第三节 职称评聘与师资队伍结构

一、职称评聘

学校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人事处,负责日常工作。各单位成立“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推荐组”,负责本单位职称申报人员的考核与推荐工作,系主任担任组长。学校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职称评审运行机制,一是公开省上职称评审政策规定和评审指标;二是公开审查申报人的材料,公开展览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公示评审结果;三是坚持校内评委与校外评委相结合的评委结构原则。1998年,王瑞、杨亚婷、杜忠潮、刘子靖、王国红、龚健、李应乐、李万鹏、杨晓梅、李伟、李福标等11人晋升为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

教师职称结构受高级职称指标限制很大,自恢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以来,原省教育委员会共给学校下达了62个高级职称指标,大部分教师在临近退休年龄时才有可能晋升高级职称。为了解决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稳定教师队伍,适应学校“升本”的需要,1999年10月25日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向省教育委员会职称改革办公室呈报了《关于解决学校教师职务结构不合理情况的报告》,全面反映了学校面临的困难,请求增加高级职称指标,缓解多年积压的问题。1999年有8位同志晋升为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其中雷依群同志晋升为教授,杨生博、张永锋、景哲、苏英、李尊贤、王屯兵、袁方等7人晋升为副教授。

为了提高职称评审质量,规范职称评审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经2000年10月6日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出台了《咸阳师专教师晋升高级职务综合考核量化暂行办法》。量化内容由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组成,采取量化计分的办法考核,每一项考核内容由若干子项目构成,每一个子项目分为4个等级。思想政治属于定性考核,包括政治表现、组织纪律与工作态度、团结协作与奉献精神、思想品德职业道德4个方面。教学工作中定性考核包括教书育人、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态度、教改成效5个方面,每一项分为4个等级,并附加有权重系数;定量考核由教学成果奖、任现职教学工作量、新开课程情况、校内计划教材的使用、公开出版的教材、省级教学类比赛获奖等5个方面构成。科研工作属于定量考核,由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研究成果等3个方面构成。该办法从思想政治、教学、科研等方面全面对教师晋升职称进行量化考核,对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2000年10月31日学校再次向省教育厅提交有关提高教师高级职称比例的报告。

2000年有14位同志晋升为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其中舒世昌同志晋升为教授,杨瑞丽、李虎、薛怀玉陈文争、周新全、南江波、强俊超、李永安、陈小龙、姬建锋、余清凤、张建辉、黄怡等13位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晋升为副教授。

2001年有20位同志晋升为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其中刘彬、樊西宁、唐群3位同志晋升为教授,张德航、解争龙、董新祥、陈进封、孙家娟、杨长恩、吕广利、梁安和、王彦丽、周文慧、白鸿武、徐家骥、张君才、张永亮、罗利丽、张云孝、吕家麟、张宁18位同志晋升为副教授。

2002年“升本”后,教师高级职称控制比例较前有所提高,高级职称指标问题得到缓解。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数量增长比较快,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符合评审条件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出了挑战。为了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保证本科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职称评审的杠杆作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2002年学校在《咸阳师范学院院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中以教师的职称层次为基础,在基本课时津贴、教学质量津贴、学术水平津贴、综合考核津贴等5个方面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津贴分配系数分值。同时,设立在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科研及教学研究立项、文学艺术奖项、竞赛等方面的单项奖励津贴,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2002年有20位同志晋升为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其中王立、付业伟、张秦伟、杨震辉等4位同志晋升为教授,张小安、王勇华、文莉、冯霞、强秉柱、康艳梅、宋笑雪、荆力军、车自力、王云芳、李广生、张卫军、黄永亮、张岚、高美红、种海峰等16位同志晋升为副教授。

2003年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1991年原省教委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不再使用。2003年10月省人事厅、省教育厅联合出台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2004年又出台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试行办法》。新的职称评审工作实施办法集中体现4个特点:一是将全省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划分为“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成人高校等三个类型进行职称评审管理;二是按照各类高校办学层次和承担的任务不同,在职称评审的条件和要求上区别对待;三是大幅度提高申报评审条件,对科研项目、获奖及申报论文中核心学术期刊及其数量作了明确的要求;四是按学位层次划定任职年限(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学士分别为5年、6年、7年),没有学位的教师不能申报高一级职称。新的职称评审办法提高了对教师晋升职称条件的要求。2005年10月,学校出台《咸阳师范学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实施办法》,明确职称评审范围、评审基本条件和业务条件、评审程序、组织领导、考核要求、材料审核、系列转换、申报要求等。2005年1月10日又出台第二套《咸阳师范学院院内津贴分配暂行办法》,进一步提高了科研单项奖的幅度,激励广大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教师的科研成果大幅度增加。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教师队伍职称结构的根本性改善。

2003年有25人晋升为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其中牛士敏、王西明、刘行仕、李应乐、李宗领、刘子靖(破格)、李伟(破格)、杨生博(破格)等8位同志晋升为教授,陈莉、何建武、侯智英、景建军、李长民、李经伦、刘宽文、田俊华、王国良、王晓玲、杨丽娥、杨尚英、杨晓歌、杨雪梅、杨勇、詹建华、张辉等17位同志晋升为副教授。(www.xing528.com)

2004年有24人晋升为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其中杜忠潮、杨亚婷、张小安(破格)、李万鹏、南江波(破格)、王瑞等6位同志晋升为教授,毛龙灿、陈宝安、陈恩惠、黄玉杰、李耀宗、廖运全、刘小英、罗广军、马全社、牛超英、师小侠、王保社、王德耀、王鼎君、王俊涛、张丽萍、郑敏燕、纵瑞林等18位同志晋升为副教授。

2005年有22人晋升为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其中邓国栋、付毓民、黄怡、李永安(破格)等4位晋升为教授;杜爱红(破格)、胡鸣焕、李伟、李卫斌(破格)、李文正、李晓华、李雪麟、李艳菊、李祝喜、梁鹏(转评)、刘有全、马俊青、史兴民、王凤玲、王渭清、王仙芳、王玉萍、杨连利等18位晋升为副教授。

2006年有29人晋升为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其中陈小龙、龚健、姬建锋、罗利丽、石超峰(破格)、史晓道、苏英、王屯兵、魏永生、余清风、袁方、种海峰(破格)等12位同志晋升为教授;白莉、崔伟刚、丁怀智、韩申山(破格)、黄永涛、蒋明朗、马振宏、孟鸿雁、祁小绒、齐成辉、邵忍丽、吴启斌、王爱奇、王洪涛、王智杰、张亚婷、赵启等17位同志晋升为副教授。

2007年有47人晋升为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其中白鸿武、解争龙、李卫斌(破格)、宋笑雪、孙家娟、王彦丽、张君才、张永锋、陈恩慧(破格)、冯霞、贾玉霞、李峰、李虎、李宁、梁安和、吕广利、王国红、王国良(破格)、王望民、张文元、张永亮等21位同志晋升为教授;李江平、梁昌慧、刘静、蒙晓全、任刚练、王益军、杨西勇、张竞、张顺利(破格)、张养利、赵蔷、赵维、贺炳团、何伟、胡建梅、梁存发、刘俊凤、刘先进、寿凤玲、唐会霞、王刚、王革慧、夏涛、熊小春、徐建昌、许军娥等26位晋升为副教授。

经过几年艰苦不懈努力,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专任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优化,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了35.89%,处于全省同类高校的前列,有力地保证了教学、科研的需要。职称评审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杠杆调节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师资队伍结构

从1998年到2007年底,学校经历了近10年的不懈努力,师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授、副教授的数量稳步上升,高级职称比例逐步趋于合理,学术梯队基本形成,基本保证了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表5-4 1998-2008年教师职称结构变化一览表

img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