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咸阳师范学院专业建设:1998-2008校史

咸阳师范学院专业建设:1998-2008校史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专业建设一、专业设置1999年,咸阳师范专科学校设有专科专业17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1个,非师范专业6个;原咸阳教育学院设有中文、数学、地理、美术、物理、外语、政教等7个专科专业。

咸阳师范学院专业建设:1998-2008校史

第一节 专业建设

一、专业设置

1999年,咸阳师范专科学校设有专科专业17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1个,非师范专业6个;原咸阳教育学院设有中文、数学地理美术物理、外语、政教等7个专科专业。

2000年,陕西省教委同意宝鸡文理学院在咸阳师范专科学校设置数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4个本科班,学校开始了本科办学的实践与探索。2001年“升本”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英语等6个本科专业于2001年6月获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同年11月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等4个本科专业。

学校“升本”后,各项事业的发展步入新阶段。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规划,按照“加强传统专业,发展应用专业,培育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思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专业基础建设,发展自身优势,突出师范特点,积极发展新专业,改造老专业,不断探索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函数教育、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一体化教育模式,扩展服务领域,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3年1月22日,学校与中铁管理干部学院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决定2003年联合举办工程造价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两个专业大专班,同年招收学生80名,这标志着学校多渠道合作办学、开门办学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表3-1 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类别标“S”为师范类专业)

img2

img3

2004年6月17日,学校被陕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同时,批准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英语、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9个本科专业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至此,学校真正完成了从专科办学层次到本科办学层次的转变。

截至2007年12月,经教育部、省教育厅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3个,专科专业20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等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与学校定位相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文、理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与结构布局,逐步探索出开放办学、合作办学,内涵式与外延式协调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

二、名牌专业建设(www.xing528.com)

2006年7月21日,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化学专业(师范类)为陕西名牌专业,2007年该专业又被评为陕西省“第二类”特色专业。

2006年11月,依据《咸阳师范学院专业建设工作条例》,学校正式启动了新办专业评估制度,按照《咸阳师范学院专业评估指标内涵与评价标准》,对已有两届毕业生的历史学、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等5个专业进行了校级评估。经过评估,学校授予物理系物理学专业和历史系历史学专业为校级名牌专业。

表3-2 省级名牌(特色)、校级名牌专业一览表

img4

三、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劳动技术课程职业教育所需的基础师资,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部分专业(3年制专科)先后实施了“2+1”主辅修制:数学专业主修数学教育,辅修计算机应用;物理专业主修物理教育,辅修应用电子技术;化学专业主修化学教育,辅修生物教育;历史专业主修历史教育,辅修政治教育;地理专业主修地理教育,辅修园林管理。

“升本”以后,学校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2006级开始在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相关专业试行“2+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校前两年,在同一学科大类下构建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按统一规格培养,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打破专业分割过细的状况,同时便于学生找准自己兴趣所在。后两年,学生可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兴趣、特长及社会需求,在同一学科大类下选择专业课程,修读某一专业方向,加深专业理论学习,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培养“三实一强”高素质人才,学校在制订2001级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坚持“三个面向”以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努力吸取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确保高起点,高标准。2001年6月召开本科教学计划研讨会专题研究学校首届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原则。几经修改,反复讨论,2001级教学指导书(教学计划)于2001年9月编印。

学校在积极探索实践、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先后于2004年、2005年、2006年三次修订完善了本科教学计划。2004年提出了本科专业实行学年学分制培养方案; 2005年修订的培养方案提出了“基础坚实、专业主干牢固、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专业方向有特色”的修订原则;2006年修订的培养方案提出了“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使理论和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加强专业基础,优化课程结构,精简课程内容,增加人文及科技类选修课,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4类课程及教学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组成。加大了基础课的比重,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占到了总学时(学分)的60%以上。为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各专业均设置了多个专业方向和课程模块。每类课程又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学时(学分)超过20%。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文、理科专业实践环节学分分别占总学分的17.64%、25.87%。

2004年底,学校投资11万元,建成了教务综合管理系统,保证了培养方案的科学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