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咸阳师范学院校史:1998-2008年图书资料建设成果

咸阳师范学院校史:1998-2008年图书资料建设成果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系资料室行政上归属系部管理,业务上仍由图书馆统一管理。当年,在图书馆东侧扩充2万平方米的新馆开工建设。截至2007年12月,图书馆纸质图书达92.04万册,电子图书达43.67万册,CNKI中文全文电子期刊7 000种、共计1 000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42.6万篇,会议论文19.9万篇,音像资料9 838件。

咸阳师范学院校史:1998-2008年图书资料建设成果

第二节 图书资料建设

一、机构沿革

1998年,各系资料室并入图书馆。图书馆下设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自动化部、情报部。

学校“升本”后,2003年重新建立各系资料室。系资料室行政上归属系部管理,业务上仍由图书馆统一管理。

2005年,图书馆增加了综合服务部,情报部改为信息部。

2007年9月,图书馆有工作人员42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0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90%以上。

二、馆舍和馆藏情况

从1999年起,图书馆开始拥有独立馆舍,基础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到2007年,全馆设阅览座位1 353个,书库容纳40余万册。开设了图书外借处、期刊阅览室、外文书刊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当年,在图书馆东侧扩充2万平方米的新馆开工建设。

图书馆馆藏文献的类型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检索工具、专利、标准、学位论文等。截至2007年12月,图书馆纸质图书达92.04万册,电子图书达43.67万册,CNKI中文全文电子期刊7 000种、共计1 000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42.6万篇,会议论文19.9万篇,音像资料9 838件。大型参考工具书及手工检索工具书收藏已具备规模,各类型专业参考工具书种类齐全,检索工具系统完整。电子资源主要包括电子书刊数据库,有超星书生和时代圣典电子图书,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随书光盘检索系统。

三、制度建设

建馆初期,图书馆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有《图书借阅制度》《图书馆各岗位职责及要求》《图书资料赔偿制度》《馆际互借制度》《图书馆采购原则及复本规定》等,汇编成《咸阳师专图书馆岗位职责及规章制度汇编》。随着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及其对图书馆业务和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许多规章条款也在不断补充修订。

1998年至2007年,图书馆全面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图书馆部室职责及馆长、主任职责》《图书馆业务工作制度及规则》《人事、行政管理制度》《读者工作制度》等。重点补充了网络与信息技术工作制度方面的内容,在《人事、行政管理制度》中补充了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图书馆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项内容。

2007年,图书馆完善了各项业务细则、行政人事管理、读者管理制度,编辑了《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为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为各项业务考核奠定了基础。

四、读者服务工作与创新

图书馆树立以读者为中心,以开放为平台,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目的的服务理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各类文献的利用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读者服务工作体系的建设。2003年3月,图书馆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图书馆评估检查工作。

(一)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的发展

1999年,图书馆搬入新馆,建筑面积7 336平方米,陆续开设了图书外借处、文科阅览室、理科阅览室、教师阅览室(资料室成立后改为综合阅览室)、外文书刊借阅室、过刊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信息部文献检索教研室以及《学术信息与动态》编辑部。以传统服务为基础,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学术信息服务工作。

2005年9月以后,馆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布局调整,期刊部、流通书库、样本书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全面整架调整,到2007年底阅览座位增加到1 353个。在读者服务方面,服务项目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深化。截至2008年1月,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内容已经发展为:图书流通、书刊阅览、文献检索、参考咨询、文献报道、定题服务、视听服务、情报提供及定期出版《学术信息与动态》(内刊)杂志。馆藏图书、期刊实行全开架借阅,现有的中文电子图书和网络数据库全部通过图书馆网络提供读者使用,已形成开架借阅和联机检索为一体的开放型服务体系。主要阅览室周开放时间达86小时,电子阅览室周开放时间达101.5小时,网上资源全天24小时服务,读者到馆率、图书外借册次、阅览人次、电子资源点击、访问、下载量逐年上涨。2004-2007年,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46万人次,读者年均借阅图书达52万册次,电子文献总点击量达132万次,文献利用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2003年起,以前对学生开设的文献检索讲座变为选修课,年均课时18节。此外,建立图书馆主页,设有入馆指南、资源检索、馆藏查询、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网络导航等栏目,全方位介绍图书馆概况、文献信息资源和读者服务功能,将《学术信息与动态》《咸阳地方文献目录》《核心期刊目录》等各类电子文献展示给读者。图书馆还编辑出版了《读者手册》《读者指南》《新书推荐》《数据库介绍》等小册子供师生阅读,受到师生欢迎。

(二)借阅方式与手段的变化

图书期刊借阅方式经过了长期的以手工借阅为主,发展到外借与内阅相结合、计算机自动管理的过程。图书馆对教学辅导用书按开课的各班学生人数进行分配,实行集体外借。

1999年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建成,流通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了计算机操作,包括借书、还书、续借、预约、读者查询、书刊查询、读者管理、业务统计等。繁琐的工作得到了简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作为陕西地区图书馆协作委员会常务馆,图书馆积极参与了“省图协”组织的各项活动。1989年以来,开展了陕西省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工作。2001年以后参加了咸阳地区高校图书馆期刊联合采购及资源共享项目。

五、文献资源建设

(一)文献资源建设原则

学校图书馆自建馆以来一直重视文献采购原则的制定和实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分别制定、修订了符合当时文献资源建设需要的馆藏文献采购原则、办法,指导并规范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全过程。

中文图书采访原则与细则: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需求,体现本馆的师范性藏书特色,有重点、有系统、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采购图书。中文图书采购方式主要以书目预定、现场选购为主,必要时个别品种采取邮购或交换方式。对一些连续性出版的工具书,保持连续订购,对重要的丛书、多卷书则保持系统性收藏。合理确定品种与复本。对于题库、英语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专业教学参考书,可“种多册多”,科学研究用书可“种多册少”。

外文图书、影印图书采访原则与细则:外文原版与影印图书文种只限于英文,外文原版书主要满足学校重点学科的需求。外文原版图书采取预订方式,影印图书采用预订与现购方式收藏。外文原版与影印图书只订购1册,无复本。

文献、声像资料采访原则与细则:网络数据库、光盘数据库、电子图书,坚持每年更新和续订的原则,以保证文献的新颖性和系统性。磁带、录像带等声像资料,结合教学科研每种只购1套。数据库资源、大型电子文献资源的配置,由自动化部等考察、试用和论证后,最后由馆长审核、批准。

截至2008年1月,馆藏文献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具有较高水平和质量、文献类型齐全、结构合理、专业特色明显、能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二)文献购置经费情况

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由学校从当年教育事业费中拨给,主要依据上年度文献购置费使用情况、图书馆来年预算报告以及学校当年的教育事业费额度来决定拨给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费额度。“升本”后,学校在正常图书经费及图书馆专项建设经费方面的投入大幅度增长,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04-2007年文献购置经费为1 233.42万元。(www.xing528.com)

(三)馆藏文献资源的建设进程

馆藏文献的类型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检索工具、专利、标准、学位论文等。大型参考工具书及手工检索工具书收藏已具备规模,各类型专业参考工具书种类齐全,检索工具系统完整,保证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需要。

1.文献分类工作

图书馆从建馆初期就采用了北京图书馆编辑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并且在1980年出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1990年出版第三版、1999年出版第四版后均能对馆藏进行及时的改类工作,同时确定了本馆使用著者号。

1999年9月图书馆运行ILASII系统后,分编工作开始按照《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对馆藏文献进行主题标引,从而使文献标引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2.文献编目工作

图书馆的文献编目工作从传统手工编目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编目,编目方法从简要著录发展到标准化著录,文献的揭示方法从卡片式目录过渡到计算机机读目录。

1998年以前,文献编目载体是卡片式目录,著录项目比较简单,只著录题名、责任者、定价、出版社、出版年、财产号等内容。

1999年,图书馆建成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开始使用ILASII系统,建立了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自动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文献建设工作

学校“升本”以后,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及时调整采购原则,全面采集具有较高参考和研究价值的文献,重点收集具有新思想、新资料、新观点、新进展的文献。2002-2007年,根据学校新设专业积极补充有关文献,保障了文献资源对本科教学和新设专业的支撑。在各学科文献的采集比例上,基本形成一个有专有博、有主有从、适应学校各专业学科发展需要的科学藏书体系。

在重视印刷型文献采集的同时,加强了其他各种不同载体文献信息资源的购置和收集,特别重视电子版文献的购置和网上统一的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收集、整合工作。从2005年到2008年3月,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加强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加大纸质图书建设力度,购书达58.4万册;填补了电子文献建设的空白,先后购入了超星、书生和时代圣典电子图书43.67万册,CNKI中文电子期刊1 000万篇,博、硕士学位、会议论文62.5万篇,试用国道万方外文数据库及龙语瀚堂典籍数据库等,为全院师生提供了各类文献资源共享共用的平台。

六、自动化建设情况

(一)建成了自动化集成系统

1999年图书馆建成自动化管理系统,系统软件采用深圳图书馆研制开发的用户最多、推广面最广、实用性最强、联网性能最好的ILASII系统,建立了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实现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期刊、OPAC等有关业务自动化管理,自动化集成系统与校园网、CERNET和INTERNET连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建立了标准化馆藏数据库

为了保证书目数据库的质量,图书馆提出了建库总体方案,制定了回溯建库操作步骤,将所有文献实行完全级编目,对标目实行规范管理,以确保书目数据的标准性、完整性和正确性。

1999年,图书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献著录总则》《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WH/TO503-96)、《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等有关标准对文献进行分析标引,并将有关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以便读者检索查询。回溯建库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过程中最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准确的目录查询和便捷的借还服务。2000年和2001年暑假期间,图书馆开始中文图书回溯建库工作,对套录到的外部数据仅进行编辑修改,再加上本馆索书号和财产号等馆藏信息。对未套录到数据的图书,严格按照《中国机读目录著录规则》进行编目,完成了中文图书回溯建库工作,共建立中文MARC数据6万余条,录入近20万册中文图书。2005年寒假完成原教育学院馆藏工具书、外文12万余册图书的回溯建库工作,2006年暑假完成3万余册中文期刊合订本及工具书、外文书的回溯建库工作。

(三)网络化建设取得成效

1999年10月图书馆局域网建成,网络符合标准网络协议,能高质量、高性能地为读者开展各项服务,包括馆藏书目查询、个人外借信息查询、网上续借预约、数据库访问、电子图书下载浏览、CNKI电子期刊全文浏览查询、多媒体教学科研交流、收发E-mail、FTP服务、《学术信息与动态》电子版浏览等。2007年图书馆与各系资料室联网,使ILASII系统的功能共享共用,使校内用户均可通过互联网访问馆藏及各类信息资源,快速查阅Internet信息资源。

局域网计算机使用WindowsXP作为平台,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配置灵活,可实时监控,确保计算机安全。图书馆业务工作用机分布于馆内各工作点,基本满足工作需要。

七、科研及获奖情况

1998-2007年,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各种奖励近20项。所发表的论文涵盖了图书馆管理、图书分类、计算机编目、文献检索、读者服务等方面。

2001年,鲁莉莉的论文《浅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获安徽省高校图工委评选的三等奖。2002年,李智敏的论文《旧体诗的兼表和兼及》获陕西省教育学会评选的一等奖。2003年,吴晓燕的论文《传统高校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探析》获陕西省社科信息学会评选的二等奖。2005年,在陕西省教育厅高教处和省高校图工委联合举办的全省高校图书馆学情报学优秀学术成果评选中,吴晓燕的论文《构建陕西省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模式的思考》获一等奖,王荣的论文《谈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和鲁莉莉的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新探》获三等奖,许军娥的著作《吴宓著译系年目录辑要》获二等奖。2007年在省图书馆学会第六次科学研讨会中,王立等8人的论文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图书馆获征文组织奖。

2001年,图书馆期刊部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

2001年,赵增新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先进个人。

2004年3月,图书馆流通部被陕西省教育工会评为“创新示范岗”。

2006年,刘凤琴、赵军平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先进个人。

2007年1月,图书馆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2006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创佳评差”工作最佳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