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营经济克服封闭条件下的锁定性制度壁垒

民营经济克服封闭条件下的锁定性制度壁垒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二章封闭条件下的锁定性制度壁垒对制度性壁垒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国封闭的框架下进行。即一国或一地区内部由于路径依赖导致制度僵化而对他国或其他地区进入者所形成的制度性壁垒,称为锁定性制度壁垒。功能锁定性制度壁垒在垄断行业也非常明显。因此,受技术条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的限制,水务行业很容易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垄断,并构成长期而稳定的产业网络关系,从而导致锁定性制度壁垒。

民营经济克服封闭条件下的锁定性制度壁垒

第十二章 封闭条件下的锁定性制度壁垒

对制度性壁垒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国封闭的框架下进行。在开放的条件下,垄断行业面临着新的环境,呈现新的特征,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开放经济面临的制度壁垒。

一、锁定性制度壁垒的定义

新经济社会学家们反对制度经济学家单纯从效率的角度对经济制度起源进行解释。他们认为,制度的本质是人们之间频繁的网络互动,因此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1]。在群体内部,制度的依赖性可以解释群体内部有效习俗、规范的产生;同样,当群体外部技术条件发生改变时,网络的路径依赖性也可以引发群体的各种锁定效应,导致群体的衰退甚至灭亡。Markusen(1996)以集群作为考察对象,在研究集群的成功与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集群越成功,越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而逐步丧失获取应变市场变化所需的能力,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成功的产业集群产生的静态优势刚性可能会削弱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成为导致集群衰退的根本性原因。Argote (1999)也认为在过去环境下所形成的资源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劣势。

同理,在一国或地区封闭条件下,垄断行业内部的活动群体,如政府与企业,不同层级的政府间,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行业协会等,在频繁的网络互动中所形成的制度也具有路径依赖性。这些制度在获取潜在收益时,也会因为路径依赖而引发路径锁定,从而使制度趋向僵化,排斥外来的进入者,丧失应变市场变化所需的能力,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从而引发群体的锁定风险。

由此,我们得出锁定性制度壁垒的认识。即一国或一地区内部由于路径依赖导致制度僵化而对他国或其他地区进入者所形成的制度性壁垒,称为锁定性制度壁垒。

二、锁定性制度壁垒的特征

格拉伯赫(Grabher)关于德国鲁尔(Ruhr)地区钢铁业集群的研究,为我们展现了这种因果关系网络路径依赖性所导致的集群锁定效应。借鉴他的研究,我们把锁定性制度壁垒概括为功能锁定性制度壁垒、认知锁定性制度壁垒、政治锁定性制度壁垒[2]

(一)功能锁定性制度壁垒

功能锁定性制度壁垒表现为:由于长期而稳定的产业网络关系,逐渐在产业群体内部形成相对封闭的、稳固的信息圈和联系规则,削弱企业到网络外部获取新信息的动机,限制了新进入者的有效进入,由此在维护了群体既有功能的同时,最终降低了群体创新、市场创新的可能性。

功能锁定性制度壁垒在垄断行业也非常明显。我们注意到,垄断行业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一体化管理特征和联系紧密的利益关系,更容易形成封闭的制度联系,习惯按既定的规则运行,并排斥新的进入者。由此在维护短期利益的同时,也制约了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认知锁定性制度壁垒

认知锁定性制度壁垒表现为:企业、其他组织机构的高度空间集聚使得它们之间可以进行频繁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关于本地经济、技术、生产活动等方面高度趋近、同质性的群体性思维。

从知识的角度看,在产业群体中,由于地理位置邻近所带来的交往的便利性,企业间的关系已经超越了正式的契约关系,形成友谊与互惠的高度信任关系。在这一联系紧密的社会网络中,企业间相互熟悉,获得的大多是同质性信息,信息的有效性难以保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的幅度。认知锁定性制度壁垒在垄断行业也非常明显。

我们可以从图12-1分析认知锁定带来的福利影响。从图中可以发现虽然引进新进入者后能以更低的成本(CL*)、更多的产量提供产品,比原来更具有效率,更有优势,但由于认知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使群体产生“锁定”效应,而拒绝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图12-1 认知性锁定(www.xing528.com)

(三)政治锁定性制度壁垒

政治锁定性制度壁垒可以理解为,如果本地区的政府及其他组织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行政系统”,这种紧密的网络联系赋予了本地区特殊的生产使命与功能定位,将阻碍区域生产系统根据市场时机进行自我更新和业务转型。

在垄断行业中,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政府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具有“地方主义”倾向,阻碍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和区域专业分工的深化。

三、水务行业锁定性制度壁垒分析

水务行业有很强的区域自然垄断性质。因为,一方面自来水只有通过一定的固定管道网络才能最终进入消费领域,而人们使用后的污水也要通过下水道排污系统进行回收处理,水的输送受到管网的限制;另一方面水务行业是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所需投资大、回收期长、资产专用性强、存在巨额的沉没成本,重复建设自来水管道和下水道的固定网络系统是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的。因此,受技术条件、地理因素、经济因素等方面的限制,水务行业很容易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垄断,并构成长期而稳定的产业网络关系,从而导致锁定性制度壁垒。

就功能锁定性制度壁垒而言,水务企业习惯按既有模式运行和生产,从而常常导致低效率的社会供给。例如,四川邛崃水厂长期亏损,靠地方财政补贴经营。但该厂从河里提水却长期习惯于白天作业,而没有利用峰谷电价在晚上提水从而节约成本。这种功能锁定性的制度,必然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

就认知锁定性制度壁垒而言,水务行业在一定地域形成的网络,所构成的地域文化,可能会限制水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一个区域内的“社会关系”常常成为契约签订和履行的重要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外资企业总喜欢和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合作进入水务市场的原因,因为即使是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依然拥有原来的关系资源和社会网络,更能保证项目签订和执行,大大减小了外国资本在我国的水务投资风险。但这种“关系”型契约增加了交易成本,不利于市场型契约的形成,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

就政治锁定性制度壁垒而言,在经济转型时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就是说,为了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层建筑必须进行改革,对原有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政府管理制度予以剔除。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政府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政府与市场、非政府组织等关系尚未调整到位。例如,有些区域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限制民营资本、外资企业参与水务行业的竞争,其实质是为地方企业在本省水务市场提供垄断地位,从而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双方都能从中得利,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形成的依然是一种行政指导市场的关系,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受到影响。

四、双重进入的制度需求

面对锁定性制度壁垒带来的产业低效率,在开放条件下,鼓励外资经济的进入,成为突破一国或一个地区封闭状态下形成的制度性壁垒的有效形式。同时,外资经济带来的国际惯例和管理理念,也会极大改进传统的管制规制和社会意识,从而促进制度重构

在这种情况下,水务行业的进入不仅存在政府和潜在的进入者之间的博弈,而且对潜在进入者,也存在作为引入竞争的主要参与者的外资企业和本国的民营企业之间的博弈。即政府允许非国有主体进入水务行业时,外资企业和本国的民营企业将会在一定的内在和外在制度环境下,考虑进不进入水务行业和以什么样的模式进入水务行业。

基于上述分析,本书提出双重进入的定义:在对内和对外双重开放条件下,对国有企业为主导的水务行业进行民营化的过程中,改革和产业推进带来的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同时或先后进入。

双重进入,不仅可以让我们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促进国内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的制度支持体系,降低民营经济进入的制度性壁垒,而且从更深层的意义,还有助于我们按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国际规则和惯例办事,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产权改革,推进国内外经济、公私经济融合共进,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高我国社会福利和国际竞争力。

【注释】

[1]“路径依赖”最早是由阿瑟(Arthur)提出用来描述技术演变过程中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现象的。

[2]杨永忠、张望:《产业集群过程中的制度演变——以长汀纺织业集群为例》,《财经问题研究》,200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