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千年之书》:揭秘《三国演义》的处世智慧

《千年之书》:揭秘《三国演义》的处世智慧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对后世文学艺术、军事、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治年间刊印的平话五种之一《全相三国志平话》,内容与后来的《三国演义》虽有很多不同,但基本确定了三国故事的格局。罗贯中就是在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戏曲的基础上,创作了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千年之书》:揭秘《三国演义》的处世智慧

后世评价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巨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根据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加以整理、扩展而成,基本上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但在许多情节的设置和历史人物的塑造上,又充满着浪漫的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对后世文学艺术军事、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向我们展示了三国时代乃至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也曾为后世农民革命提供了战略策略上的借鉴,几百年来为民族戏曲等等提供了大量素材,也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作家风采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生于杭州,祖籍太原(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1330年-1400年间,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因此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背景链接

三国时代的故事及人物,两晋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隋炀帝观看的杂戏表演中,已有“刘备马跳檀溪”等三国故事。宋代,从《东坡志林》中的一段记载可以看出,随着“说话”技艺的发展,听说三国故事已是民间极普遍的事情。

在宋代初具规模的戏剧舞台上,已有了关于三国故事的剧目。元代,出现了十多种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还产生了像关汉卿单刀会》这样的优秀作品。至治年间刊印的平话五种之一《全相三国志平话》,内容与后来的《三国演义》虽有很多不同,但基本确定了三国故事的格局。罗贯中就是在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戏曲的基础上,创作了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www.xing528.com)

简介赏析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并不是简单地复述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它取材于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清代学者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章学诚说它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丙辰札记》)。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了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通过集中描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再现了乱世英雄会的风云变幻,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它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明君、反暴君的共同愿望。

《三国演义》的内容丰富多彩、通俗简练、人物语言更富于个性化,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个性独特的人物,曹操的机诈、刘备的宽厚、孔明的智慧、张飞的豪爽、关羽的高傲,都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书中运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陵彝之战等,每次战役各有特色,而且总是以写人物为中心,同时突出表现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并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典型的例子。

精彩浏览

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节选)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