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罗马文明:发展、影响、形成

古罗马文明:发展、影响、形成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罗马文明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10世纪初在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历经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扩张至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罗马帝国。古罗马文明的发展晚于西亚各古代国家和埃及、希腊。在建立和统治庞大国家的过程中,古罗马广泛融合东方文明特别是希腊文化的精华,形成自己的文明。意大利是古罗马文明的发祥地,其地理和自然条件对于古罗马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古罗马文明:发展、影响、形成

罗马文明

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10世纪初在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历经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扩张至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罗马帝国。古罗马文明的发展晚于西亚各古代国家和埃及、希腊。在建立和统治庞大国家的过程中,古罗马广泛融合东方文明特别是希腊文化的精华,形成自己的文明。

古罗马建立了复杂的国家管理机构和周密的法律体系,在军事战略、作战技术和战争机械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和建树;在农业科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文学、史学、雕塑、绘画、建筑技术(包括道路建筑、城市输水工程、广场、庙宇、凯旋门纪念碑、浴堂)等方面都留下了许多宏伟的遗迹古希腊的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正是靠罗马时代的复制而流传后世的。

文明的萌芽

公元前10至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呈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状态。意大利是古罗马文明的发祥地,其地理和自然条件对于古罗马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罗马发展为城市并建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过程中,罗马人极大地仿效了邻近的埃特鲁里亚文明。

亚平宁半岛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国家的发祥地,它地处深入地中海的一个靴形半岛上——因亚平宁山脉纵贯全境而被称为“亚平宁半岛”。半岛东临亚德里亚海,南濒爱奥尼亚海,西接第勒尼安海,北面高耸着阿尔卑斯山,这样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它和中欧、西欧的天然屏障。

意大利半岛属地中海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较高,少酷暑和严寒。境内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意大利的海岸线虽长,但缺少良港,早期的航海业不如古希腊沿海诸国发达。

古代地中海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间海,地处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的交界处,是世界的强烈地震带之一,有维苏威火山、埃特纳火山等。作为陆间海,地中海比较平静,加之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是沟通三个大洲的交通要道。从古代开始,地中海的海上贸易就很繁荣,成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罗马帝国的摇篮,所孕育的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埃特鲁里亚文明

公元前8至前7世纪,埃特鲁里亚人逐步过渡到阶级社会。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埃特鲁里亚出现了城市国家。公元前6世纪,埃特鲁里亚的势力达到鼎盛。埃特鲁里亚人吸收古代东方国家和希腊文化,在当时创造了较高的文明,对罗马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埃特鲁里亚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公元前6世纪罗马经济的高涨。他们擅长建筑和其他工商业,也对罗马城的兴建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埃特鲁里亚的城邦制度及其他社会制度,对罗马也有影响。在宗教方面,罗马尊奉的三位一体神、神像拟人化和占卜等,也是从埃特鲁里亚沿袭而来的。罗马社会生活中常见的诸如王和执政官的服饰与仪仗、凯旋仪式、角斗等,也都来自埃特鲁里亚。埃特鲁里亚文字至今尚未释读成功。他们借用希腊字母,然后又传授给罗马人,最终产生拉丁字母。后来拉丁字母又成为欧洲多种字母的基础。

王政时代

从罗马城建立到共和国建立之间的历史阶段被称为罗马的“王政时代”。王政时代相当于希腊的英雄时代(荷马时代),是罗马人从氏族制向国家过渡的时期。

罗马城起源的传说

一切民族和国家起源的历史都难免和神话传说混杂在一起,罗马城的起源也不例外。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英雄埃涅阿斯。特洛伊陷落后,埃涅阿斯背父出逃,最后渡海到意大利,并娶当地国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维尼来为妻。埃涅阿斯死后,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成阿尔巴·隆加城。此后王位代代相传,当传到侬米多尔的时候,王位被其弟阿穆留斯篡夺。阿穆留斯为了防止哥哥的后代报仇,下令杀死了自己的侄子,并强迫侄女西尔维娅去做女祭司。后西尔维娅为战神所爱,生下了一对孪生子。阿穆留斯又恨又怕,立即下令处死侄女,并派一个奴隶把孪生兄弟扔到河里。恰巧一只母狼来河边喝水,它闻声走过来嗅了嗅篮子里的孩子,不但没有把他们当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反而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他们。后来一个牧羊人发现了这对孪生兄弟,把他们带回家抚养。牧羊人还给他们起了名字,一个叫罗慕路斯,一个叫雷慕斯。他们长大后立志报仇,最终领导亚尔巴龙伽人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阿穆留斯。后来他们在昔目遇救的地方建起了新城市,并以“罗慕路斯”的变音“罗马”命名这座新城。

王政时代的罗马

“王政时代”的管理机构主要有勒克斯(王)、元老院和库里亚大会三种。当时,由于铁器工具的普遍使用,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冶金、制革、制陶等开始成为独立手工业部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积累,促进了私有制和阶级关系的产生,并预示古老的氏族制度已面临瓦解。

塞尔维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后期,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早期罗马共和国

王政时代的最后一个王——高傲者塔克文独断专横,压制打击贵族势力,使王和贵族的矛盾日趋尖锐。同时,他又不断对外扩张,大兴土木,加重了平民的负担。于是公元前509年贵族联合平民发动暴动,推翻了塔克文家族的统治,结束了王政时代。从此,罗马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共和时代”。

平民对贵族的斗争

塞尔维乌斯改革以后,平民虽然可以按财产资格参加百人队会议,但政权仍操纵在贵族手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焦点是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广大平民(尤其是平民中的上层)为了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迫切要求参与国家大事的管理,打破贵族门阀垄断政权的局面。因而,他们同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保民官的设立

平民对贵族斗争的第一个胜利是平民保民官的设立。共和国初年,平民因债台高筑而处境艰难,开始拒服兵役,贵族被迫减轻平民的债务负担,并承认平民有权选出两名平民保民官,以保护平民的利益。不论元老院的决议还是高级长官(独裁官除外)的命令,若损害到平民利益,保民官皆能行使否决权。保民官虽非正式官员,但可以旁听元老院会议,由部落大会选举产生。保民官制在平民和贵族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二铜表法》

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所谓的“法律”成了贵族压迫平民的手段。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兰梯留提议编纂成文法典。公元前452至前450年,以阿皮乌·克劳狄为首的委员会编成十二表条文,并改组十人委员会,贵族和平民各占一半。因全部法律条文被镌于十二块铜牌之上,故得名《十二铜表法》。这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它所使用的某些词语也为后世所沿用。

征服意大利

经过百余年的侵略扩张,公元前265年,罗马几乎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半岛,随后扩张至意大利境外。罗马根据被征服地区的各种不同情况,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依靠各部落和各地区上层社会贵族对意大利进行统治。此后,意大利成为罗马进一步对外扩张的基地,并为罗马奴隶制国家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罗马的征服战争

强大的罗马成为意大利的主人,极大地刺激了罗马奴隶主对外扩张的野心。到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时,罗马已成为地中海世界独一无二的霸主。罗马的大举扩张,深刻地改变了意大利的社会面貌,刺激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为共和国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布匿战争

布匿战争指公元前264至前146年古代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三次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而得名。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地中海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军迦太基城,以强大的兵力破城而入,在迦太基设置了阿非利加行省。至此,独立的迦太基国家不复存在。在历时百余年的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在与迦太基及其盟友的反复争斗中,占领了欧、亚、非的广大地区,掠夺了大量奴隶和财富,这对罗马奴隶制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地中海地区后来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西班牙的扩张

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取代迦太基控制了西班牙东南沿海地区。西班牙内地居住着许多自由部族,由于罗马的扩张、侵袭,他们不时发生反罗马的暴动。公元前147年,卢西塔尼亚部落的一个牧人维里阿萨斯领导起义,坚持了9年,多次击溃罗马军队。与此同时,西班牙北部的努曼西亚又发生反抗罗马的起义,直到公元前133年,努曼西亚人的起义才被暂时镇压下去。

称霸地中海地区

经过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被彻底毁灭,罗马的势力扩展到整个西部地中海地区。与此同时,罗马也不断向东部地中海扩张,经三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至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罗马已经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共和国,地中海成了罗马的内湖。

罗马的战利品

公元前3至前2世纪的一系列大规模侵略战争,不仅使罗马占领了地中海地区的广阔土地,而且掠夺了大批奴隶和巨额财富。这也促进了罗马公民集体的分化和解体。另外,战争促进了贵族势力的发展,奴隶制庄园经济迅速在罗马发展起来。

罗马共和国的衰亡

罗马经数百年的扩张,终于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但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异常复杂。罗马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并加强自己的统治,一再把权力集中在少数军事统帅手中,甚至集中到一个军事独裁者手里,最终导致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西西里奴隶起义

古罗马共和国后期,在西西里岛爆发了两次大规模奴隶起义。第一次起义爆发于公元前137年,攸努斯带领奴隶在恩那城起义,并与克里昂领导的奴隶起义队伍联合,得到贫苦农民的支持。起义军屡败罗马大角斗场罗马军队,建立新叙利亚王国,直到公元前132年才被罗马执政官提比留镇压下去。第二次起义爆发于公元前104年,赫拉克利亚城的奴隶首先起义,拥立萨维阿斯为王,后与雅典尼昂领导的另一支起义队伍在特里奥卡拉城汇合,并定都于此,设立了议事会和民众大会。起义军转战西西里各地,屡败罗马军。萨维阿斯死后,雅典尼昂统率全军。公元前101年,雅典尼昂在决战中阵亡,余部坚持战斗,但最终失败。

格拉古兄弟改革

罗马共和国扩张为地中海霸主的时代,土地集中严重,大批农民破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公元前133至前121年,古罗马政治家格拉古兄弟任保民宫,他们先后推行了以土地为中心的改革活动。公元前133年,提比留当选保民官,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土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额,超额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块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后来提比留被反对改革的元老院贵族阴谋杀害。公元前123年盖乌斯任保民官,他重申提比留的土地法,还提出了实行赈济城市贫民的粮食法和授予骑士司法权的审判法等内容广泛的法案。公元前121年,元老院贵族又阴谋杀害了盖乌斯及其追随者,但盖乌斯提出的法案大多被保留下来。格拉古兄弟改革,从单纯的土地立法发展为广泛的改革运动,冲击了贵族豪门的统治,对罗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盟者”战争

“同盟者”战争是公元前90至前88年古罗马的同盟城市和部落为反对罗马特权和争取罗马公民权而发动的。罗马征服意大利后,一些战败部落和公社被置于名为同盟者实为附庸的地位,其居民无罗马公民权,却须负担罗马的军事和贡赋义务。公元前91年,主张授予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的罗马保民官德鲁苏斯被暗杀。鉴于合法斗争无望,同盟者质而起义。阿斯库卢姆城首先起义,整个意大利,特别是中、南部地区都卷入了起义。起义军以科菲尼乌姆为首都建立国家,称为意大利,设元老院、执政官并自铸货币。公元前88年,同盟者起义失败,但此后,罗马人迫于形势,相继授予所有意大利人以罗马公民权。

苏拉独裁

苏拉是古罗马著名统帅,奴隶主贵族政治家。公元前88年,苏拉不满于自己被解除兵权而发动兵变,攻下罗马。与米特拉达特斯、希腊、喀罗尼亚和奥尔霍门涅斯等之间的战争结束后,苏拉又击败国内民主派及其盟军萨谟尼安人等反对势力。国内外局势渐趋安定,苏拉便提出“宪政改革”,并当选为独裁官。独裁官任期不限,集立法、行政、司法、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苏拉依靠军队实行独裁统治,给共和制度以沉重打击,为日后恺撒等人的独裁开了先河。

斯尼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人,被罗马军队俘虏后沦为角斗士。公元前73年,他密谋暴动,逃亡奴隶纷纷归附,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屡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率军北上,频频取胜。公元前71年,奉命镇压起义的克拉苏·迪弗斯在布鲁提乌姆挖掘了横亘整个布鲁提乌姆半岛地峡的壕沟围困起义军。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布鲁提伊进发受阻,被迫折回迎战克拉苏。但在阿普利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伊比利亚半岛归来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惨遭失败,斯巴达克牺牲。

前三头同盟

共和国末期,罗马的权力逐渐集中到少数军人手里。公元前62年,庞培从东方归来,他的权势和光荣早已引起人们,尤其是最大权贵克拉苏的妒嫉。庞培在东方执行的政策,比如赐予各地贵族和一些城市以权利、将国家的土地赏给他的士兵等,元老院迟迟不予批准,克拉苏便是从中作梗的人物之一。庞培对克拉苏的做法感到气愤,转而与恺撒交好。恺撒凭着他和克拉苏的关系从中斡旋,使庞培与克拉苏暂时解除嫌隙。这样,三个有势力的人物为了各自的政治目的互相接近起来,史称“前三头同盟”。

恺撒独裁

恺撒是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公元前78年苏拉死后,恺撒积极参加反苏拉体制的斗争,崭露头角。公元前60年恺撒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盟,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后经连年征战,恺撒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能征善战且忠于自己的军队,并积累了巨额财产,获得终身独裁官、执政官、保民官等职,兼领大将军、大祭司长头衔,被尊为“祖国之父”,成为无冕之王。恺撒的独裁统治彻底动摇了罗马的共和政体。公元前44年,恺撒被元老院贵族刺杀。

后三头同盟

恺撒死后,罗马发生争夺继承权的斗争,其中安东尼、雷必达势力最强。但元老院不愿支持他们,而把眼光投向了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当时的屋大维还不满20岁,不过他并非如元老院想象的那样易于摆布。他在权衡利弊后准备同安东尼、雷必达这两个实力派暂时合伙。公元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和屋大维公开结成同盟,即所谓的“后三头同盟”。

罗马共和国的覆灭

公元前30年,被屋大维战败的安东尼及其同盟者——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先后自杀,埃及托勒密王朝宣告结束,埃及并入罗马版图。至此,长期陷于内战和分裂的罗马被屋大维重新统一起来。公元前29年,屋大维胜利回归罗马,成为“内战”时代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赠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正式确立元首制,标志着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屋大维的元首政治

屋大维战胜政敌后,实际上成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共和制的影响和维护共和制传统的势力仍然存在,从共和到帝制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所以他并未立即采用“君主”的名义,而是采用了“元首”的称号。这种统治形式就是“元首政治”。

屋大维的内政

屋大维为了加强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特别注意提高大奴隶主元老和军人的地位、社会荣誉,扩大他们的特权。而对于平民,他一方面严格限制其政治活动,镇压其暴动;另一方面则用各种施舍加以收买。屋大维还竭力维护奴隶制,加强对奴隶反抗的压制和镇压。为了巩固新的政权、扩大统治基础,屋大维改革行省管理制度,调整了对行省的统治政策,进行了税制改革。屋大维还大兴土木,广建庙宇,塑造神像,重建古老的僧侣集团,主持宗教祭祀,并与当时存在的不结婚和不生孩子的现象进行斗争,通过巩固奴隶制的家庭关系来巩固奴隶制度。

军事改革

军队是元首制的重要支柱。屋大维把他统率的军团缩编为28个精锐军团,每个军团有5500名步兵和120名骑兵,并辅以相应的辅助部队,组成常备军。常备军的士兵和军官主要从罗马公民中招募,而总数约为15万人的辅助部队则来自于行省居民和依附部落。军团士兵服役期限为20年,辅助部队为25年,他们驻扎在行省和边疆,海军军舰只停泊于拉温那和墨萨纳等地。此外,他还创设了近卫军,共有9个大队,每个大队1000人,拱卫罗马和意大利。经过整顿和改编,屋大维使罗马军队完成了向职业常备军的过渡。他独揽军权,以军队作为其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扩张侵略的工具。

对外扩张政策

屋大维依靠军队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在东方,他利用帕提亚和亚美尼亚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控制了亚美尼亚。在西方,经过连年苦战,于公元前19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西北部的山地部落。接着,他又进军多瑙河上、中游地区,建立了里底死、诺里克、潘诺尼亚和米西亚行省。公元前12年,罗马军队侵入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建立了日耳曼行省。此后日耳曼人掀起反抗斗争,公元9年屋大维派兵镇压失败,莱茵河以东地区重归日耳曼人,罗马向北扩张受到阻遏,北部边疆仅限于莱茵河以南。罗马的对外扩张至此已成强弩之末,疆域基本固定下来。

罗马帝国的繁荣

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创立者,在其44年的统治中,罗马开始呈现出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对内,他为加强镇压奴隶起义,与奴隶主阶级进行联合,结束了共和城邦时期纷扰不已的混乱状态;对外,由于边界大体确定,继续扩张遭到遏止,也出现了一种暂时稳定的形势。这一切为罗马奴隶制社会在帝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帝国早期的繁荣

帝国早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为行省经济的发展。帝国境内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属、纺织、制陶和玻璃行业兴起,产品行销中欧、不列颠和西班牙。地中海东岸和北非的一些古老城市的奢侈品手工业和传统经济再度繁荣。小亚细亚的毛毯、皮毛,腓尼基的染料、花玻璃器皿,埃及的化妆品、麻纱等盛销于罗马上层社会。采矿业和冶金业则在西欧各地兴起。农业的进步也比较明显,埃及、多瑙河沿岸的潘诺尼亚和米西亚省成为罗马的谷仓,高卢、西班牙、爱琴海诸岛的葡萄、橄榄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复兴起来。

王权的加强

屋大维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开启了王位继承制的先河。帝国政权发展的趋势是加强屋大维像中央集权和各行省奴隶主阶级的作用,帝国的统治达到全盛。提比略建立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他在加强皇权的斗争中采取缓和措施,取消公民大会的选举权和立法权,把权力交给元老院。同时,他又采用严厉手段打击对皇帝本人的非议,使元首顾问会成为较固定的机构,扩大了王权影响力。克劳狄在其统治时期把元首的皇家办事机构发展为中央政权机关,初步建立起一套官僚体系。公元69年,韦帕芗建立弗拉维王朝,其政策主要是提高与加强行省的地位和作用,迫使元老院通过“全权法”,从而取得广泛的权力。至此,罗马帝国真正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机构。而后来的安敦尼王朝,则以王权极盛、统治稳固著称,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代”。

行省地位的提高

弗拉维王朝时期,皇帝韦帕芗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促进行省罗马化。公元73年,他改组元老院,充实以各行省的上层奴隶主,同时将千余家行省富户从西班牙和高卢等地迁至罗马,列入元老、军人等级,又授予西班牙若干城市的奴隶主以罗马公民权。这些政策使得帝国政权进一步获得了各行省奴隶主的支持。扩大统治集团社会基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和镇压各地的起义。

行省奴隶主既已广泛参政,成为帝国的支柱,帝国也就真正成为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机器。

三世纪危机

从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奴隶制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爆发了全面危机,农村萧条,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史称“三世纪危机”。内忧外患之下,罗马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亡。

奴隶制经济的衰落

罗马奴隶制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农业的衰落。意大利的农业从2世纪初起即已走向衰落。帝国时期,意大利和一些行省的农业是以拥有大批奴隶劳力的大庄园为基础的,但到了3世纪,庄园已入不敷出。手工业的衰落是与农业的衰落相联系的,以奴隶劳动无利可图和在市场上受到排挤为直接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又导致了商业和城市的萧条,而政府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更加剧了这一状况。

王位的争夺

3世纪,经济衰败与政治动乱相伴而行。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已,混战不休。安敦尼王朝末代皇帝康茂德被杀后,各行省驻军首领纷纷自立为皇帝,各自为政,罗马内部爆发了一场延续四年(193~197年)的争夺皇位的混战。后来,潘诺尼死总督塞维鲁取胜,建立了塞维鲁王朝。235年,塞维鲁王朝被暴动的士兵推翻,国内又开始了长期的混战。

《卡拉卡拉敕令》

塞维鲁的儿子卡拉卡拉即位后,于212年颁布了一项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的敕令,史称《卡拉卡拉敕令》。这一敕令是帝国时期扩大统治阶级社会基础的必然结果,其目的既在于缓和阶级矛盾以利于统治,也在于扩大税源。

“三十僭主”时期

从253年到268年,罗马进入“三十僭主”时期,军团和行省都各自拥立皇帝,互相残杀,政局一片混乱。由于篡权夺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整个帝国几乎处于瘫痪和瓦解状态。在这期间,高卢曾出现独立的“高卢帝国”,叙利亚、埃及也曾经分立。罗马帝国一步步滑向了衰亡的深渊。

人民反抗斗争

3世纪初,曾有个名叫布拉的人率领一支600余人的队伍在意大利杀富济贫。238年,北非爆发奴隶、隶农和当地土著居民的起义。263年,西西里又发生了大规模奴隶起义。273年,罗马造币工人发动起义,自由手工工人和国家奴隶联合起来抵抗政府军。3世纪中叶,高卢地区爆发了由农民、牧民、奴隶、隶农等参加的起义,历史上称作“巴高达”运动。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制统治。

罗马帝国的衰亡

3世纪,危机给罗马帝国的奴隶制以强烈冲击,使帝国元气大伤。在帝国后期的200年间,虽然一些帝王力图鼎新革故扭转颓势,但最终未能改变帝国全面衰落、最后分裂的大势。

戴克里先的专制统治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夺得政权。他将元首称号正式改为“君主”,采用君主制的统治形式。戴克里先对内镇压高卢和北非的起义,迫害基督教徒,对外积极与波斯、日耳曼人作战,暂时稳定了边疆。戴克里先把帝国分成四个部分,由四个统治者治理,实行“四帝共治制”,其目的是在政局动荡而难于治理的情况下加强统治。在经济方面,戴克里先实行新税制,暂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改变币制,但由于脱离实际经济状况,结果适得其反,投机和黑市交易反而更加风行。总之,在其统治期内,社会矛盾继续激化。

君士坦丁的统治

305年,经过新一番争夺帝位的混战,政权落在了君士坦丁(306~337年)手中。323年,君士坦丁在其另一竞争者“奥古斯都”被杀之后成为唯一的独裁君主。他废除四帝共治制,扩充官僚机构,由皇帝亲自任命民政和步、骑兵长官等高级官员。同时,他将帝国划分为高卢,意大利、伊利里亚和东方四个大行政区,下设小行政区,再下为行省。330年,君士坦丁把帝国酋都迁到东方的拜占庭,改拜占庭为“君士坦丁堡”,改国号为“新罗马”。君士坦丁还进一步强化奴隶制度,这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瘸朽的奴隶制而倒行逆施的突出表现。

帝国的分裂

君士坦丁死后,统治集团为争夺皂位又发生了长达16年的混战,一直没能建立稳固的政权。提奥多西(379~395年)虽曾一度恢复统一的局面,但他又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于是帝国于395年正式分裂成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至此,统一的罗马帝国不复存在。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奥多雅克废黜了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终于在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给西欧古典奴隶社会画上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句号。在罗马和日耳曼因素的互相影响和作用下,这一地区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古罗马文化

古罗马文化是在吸收丰富的东方文明和希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罗马建筑与雕塑发展迅速,留下了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等气势恢宏的建筑。拉丁文字母成为许多民族创造文字的基础。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的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恺撒、西塞罗的作品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人的诗歌为代表的罗马诗歌,是世界各国学者长期研讨的对象。

“黄金时代”的文学

屋大维统治时期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著名诗人有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维吉尔著有《牧歌》和《农事诗》,晚年时曾仿照《荷马史诗》写成《埃涅阿斯纪》,歌颂罗马,美化屋大维。贺拉斯的《颂歌》堪称抒情诗的典范,《讽嘲集》和《书简集》则是教谕诗的范本。奥维德擅长写作爱情诗,他的名著《变形记》在神话题材中穿插爱情故事,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他在流放中写就的《悲歌》和《本都书简》等作品,充满着对故土亲人的怀念之情。1世纪中叶,讽刺小说作家佩特洛尼乌斯著有《撒提里康》。2世纪,阿普列优斯的《金驴记》也饶有风趣。

哲学思想的争鸣

罗马帝国前期,唯心主义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新斯多葛派宣扬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主张以个人道德修养求得社会的和谐,完全蜕化为宗教伦理思想,其主要代表是辛尼加。同时,新柏拉图派和神秘主义思潮也在罗马蔓延开来。1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创立了逻各斯概念,宣称逻各斯为神的最初启示和创造力,号召人们要克服物质罪恶,向神忏悔求救。这些唯心主义说教,反映了面对社会危机的奴隶主阶级的腐朽没落和他们悲观绝望的思想情绪。他们企图从哲学中寻求自我安慰,并以其欺骗麻痹人民。(www.xing528.com)

2世纪唯物论哲学思想的代表是琉善(约120~200年),其主要作品有《神的对话》等。琉善推崇伊壁鸠鲁的唯物论思想,抨击宗教迷信,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平等。他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对后世颇有影响。

历史研究的硕果

古罗马帝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著有《编年史》、《历史》、《日耳曼尼亚志》等不朽著作。另一位史学家李维著有《罗马史》。曾经担任罗马帝国埃及总督的阿庇安也写过著名的《罗马史》。同时,恺撒大帝本人也著有《高卢战记》等一系列战记。哲学家卢克莱修的《论物性》是唯一流传至今的阐述古代原子论的著作。著名学者老普林尼所写的《自然史》,是研究古罗马科技史的重要文献。

伟大的罗马法

帝国时代罗马的法学研究和法典编纂工作比较活跃。1世纪,著名法学家拉比奥和卡皮托对罗马法进行了整理、分类和注释:2世纪,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梯》;3世纪,法学家们编成了《格列哥里安法典》与《赫尔摩格尼安法典》。438年,提奥多西二世颁布了第一个正式的法典《提奥多西法典》,这部法典共16卷,包括4世纪初以来的皇帝法令。后来,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终于在前述基础上编成了《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有很大的影响。

农学与地理学

罗马帝国时期,自然科学中比较突出的是农艺、军事、测量、建筑、水利、医疗等应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则远逊于古典时代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的希腊。罗马农艺学的成就较大,帝国时代出现了著名农学家加图和瓦罗之后,又出现了科路美拉,他对农学和畜牧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写成《农业论》(12卷),对中世纪的庄园管理有过重要影响。罗马的军事技术、地理测绘和工程技术也有所发展,1世纪初斯特拉波用希腊文创作了一部地理学著作。

天文、物理与医学

2世纪天文学的重要代表是托勒密,其《天文集》(13卷)集地心说之大成,确立了地心说的体系。物理学方面,弗兰提努在流体力学等领域有所贡献。

公元14年,罗马建立了第一所公立的希腊医校。名医塞尔苏斯用拉丁文创作了一部内外科医学论著,影响及于文艺复兴时代。1世纪中叶的一位植物学家兼军医第奥斯科理德所著的药书叙述了约600种植物及其药性。2世纪,名医盖伦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医疗学方面均有所发现。

建筑艺术的巅峰

罗马的建筑艺术在帝国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屋大维自称把泥砖的罗马换成了大理石的罗马。罗马城堪称壮丽宏伟,有30座城门,城内有神庙420座、大剧场9座、普通剧场5座、圆形剧场2座、公共浴场16所,以及许多宫殿、凯旋门、纪功柱等。其中的典型是著名的哥罗塞姆圆形大剧场。罗马宏伟雄壮的建筑及其艺术装饰对后世艺术有较大的影响。

古罗马建筑承袭了亚平宁半岛上的埃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并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创新。1至3世纪是古罗马建筑的极盛时期,其水平达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的内容。

古罗马神话传说

与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相比,古罗马神话要简单、朴素得多。

古罗马人认为,每一种事物、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人的每一种具体活动,都包含有某种神秘的内在力量,人们崇敬这种力量,同时祈求其帮助和保护。古罗马的神一部分是罗马及其周围邻近部族原有的,还有一部分是外来的。古代意大利以农牧罗马万神庙为主,传统的罗马神也大多同农牧有关。主神朱庇特、神后朱诺、技艺女神密涅瓦是从北方的伊特鲁里亚传来的。朱庇特和朱诺起初具有相同的职能,即司掌风雨、收获、事业的成功和胜利等,后来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朱庇特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罗马最高的神;朱诺则分离出来作为朱庇特的妻子,司掌婚姻和生育。

古罗马的神起初不是拟人的,而是带有万物有灵和拜物教时期的许多特点,后来在伊特鲁里亚人和希腊人的影响下,罗马人也开始赋予神以人形,并为他们建造庙宇。随着罗马人对意大利半岛南部希腊移民地区的征服和向巴尔干半岛的扩张,罗马人同希腊文化的接触越来越密切,希腊神话传入罗马,罗马神话很快丰富起来。此后罗马神话承袭了希腊神的形象和传说,出现了罗马神和希腊神混同的现象,罗马的朱庇特、朱诺等,分别同以宙斯为首的希腊诸神混同起来。有些为希腊特有而罗马没有的神,则被罗马人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如阿波罗传入罗马后,立即成为罗马主要的神之一。在希腊神话的影响下,罗马人也把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如和谐、勇武、诚实等,尊奉为神。

除了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中心的文明发源地和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外,其他占代人类居住的地区同样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文明。从古至今战争连绵不休的美洲,其安第斯山脉怀抱中的蒂华纳科古城、圣女之城马丘比丘、众神莅临之地特奥蒂瓦坎、复活节岛上的巨石像,都是对现代人想象力的挑战。神秘而灿烂的其他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华丽篇章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美洲的古文明

美洲灿烂的古代文明及其众多遗址,经过约160年的研究与发掘,已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雄伟肃穆的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可与埃及最著名的金字塔媲美;有120层观众席位的宏伟体育场,几乎使希腊、罗马的同类古建筑黯然失色;独特的象形文字与高度精确的历法,令人惊叹;具有浓厚原始色彩的图腾崇拜与血腥的祭祀方式,也给人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美洲文明的起源

大约在10万至1.2万年前,地球曾几次出现比现在寒冷很多的气候,两极扩大了的冰雪使海平面降低,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因此变成了陆地。那时届住在今天东亚的一部分人类,可能为了寻找食物,分批经白令海峡移居到美洲,成为美洲人的祖先。他们散居在整片美洲大陆上。一些走不远的人便定居下来,成为今天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有些则迁徙得更远,成了北美的土著印第安人。到了约1.7万年前,他们的足迹已到达南美洲。

奥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是已知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存在于约公元前11世纪初至前3世纪,有“印第安文明之母”之称。圣洛伦索是早期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后来,这个文明中心迁移到靠近墨西哥湾的拉文塔。奥尔梅克文明最终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突然消失,大多数学者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玛雅、托尔特克等文明的母体。奥尔梅克文明的许多特征,如金字塔和宫殿建造、玉器雕琢、美洲虎和羽蛇神崇拜是后来中美洲各文明的共同元素。奥尔梅克文明时期人们种植玉米、南瓜、豆类,还创造了历法和计数符号。当时的石雕艺术较发达,最有代表性的是用天然球形巨石刻成的头像,而以翡翠碧玉雕刻的人像、美洲虎神像和玉佩饰物等也很精美。

古印加文明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地区是美洲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了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区的居民已定居下来。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区已出现了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到了公元前1000年中晚期,发达的农业文化已经形成,为印加文明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标志着文明开始形成。公元前10世纪后半叶,中安第斯山区出现了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兼并的局面,导致一些原有文化衰落以至消失。

查文文化

大约3000年前,秘鲁中部安第斯山区出现了查文文化,它是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萌芽时期的文化,也是日后秘鲁其他文化的基础。查文文化时期的建筑物多用大石修筑而成,已发掘的遗址多为宗教祭祀中心。据考证,当时的人已能制造精美的金器,而且非常崇拜美洲虎。查文文化延续了大约700年,南美洲人的开创之功可与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化相提并论。

帕拉卡斯文化

查文文化发展同期,在秘鲁南部沿海地区,帕拉卡斯文化丰富的陶艺和纺织传统也发展了起来。帕拉卡斯文化遗迹是在被称为“洞穴”的集体墓地及内戈罗波利斯墓地中发现的。在这些地下建筑中,人们发现了上百个墓棺。洞穴和墓地中埋藏着许多文物宝藏,它们都是研究公元前900至200年时期印第安文化的宝贵历史材料和遗产。

特奥蒂瓦坎文明

特奥蒂瓦坎是墨西哥古印第安文化的城市遗址,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至5世纪全盛,8世纪后半期因遭外族入侵而衰败。公元前400年,奥尔梅克文明衰落后,特奥蒂瓦坎城在墨西哥中部兴起,它同南面的玛雅文明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甚至还控制了玛雅人的某些城市。特奥蒂瓦坎城显示出早期的城市规划设计:城中心是一条南北向的大道,大道中央路东有太阳金字塔,北端有月亮金字塔,南端是有“城堡”之称的羽蟒神奎扎尔科亚特尔的神庙,附近还有众多的金字塔式神庙和宫殿、神祠等。特奥蒂瓦坎城不仅是一个宗教祭祀中心,还是当时美洲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工商业兴旺。

阿登纳文化

阿登纳文化是古代北美印第安文化的总称,以现在的美国俄亥俄州南部为中心,存在于约公元前500至100年之间。现在生活在印第安纳、肯塔基、西维吉尼亚等州的印第安部族具有类似文化,大体上都可归入阿登纳文化,生活在今宾夕法尼亚州的印第安人可能也属于这一文化范畴。阿登纳人以狩猎、捕鱼及采集野生植物为生,通常居住在用树干、树枝和树皮搭成的有圆锥形屋顶的小屋中,也有的仍住在岩洞里。他们的用具有石锄、石斧、投掷器、石烟斗及粗糙的陶器等。铜、云母及海贝等装饰品的发掘出土,证明阿登纳人曾与远方各民族进行过贸易。

迦太基王国

迦太基王国是古代非洲北部以迦太基城(遗址在今突尼斯湾)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8至前6世纪,迦太基成为当时地中海西部最强大的国家,长期作为地中海西部地区的中介贸易中心而存在。经商收入是奴隶主阶级财富的重要来源。后来,迦太基在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打败,彻底灭亡。此后,迦太基又作为一个城市被重建,并且在数世纪内成为罗马帝国在北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

迦太基的兴起

大约在公元前8至前6世纪,迦太基人开始向非洲内陆扩张,并控制了北非的大部分腓尼基人殖民地。与此同时,他们向西地中海进发,占领了西班牙南部海岸及其附近岛屿和撒丁岛、科西嘉岛、西西里岛西部等地区,开始称霸西地中海,与希腊分别控制地中海的西东两岸。

寡头政治

迦太基的政权形式是贵族寡头式政权,其最高行政官员有两名,称为“苏菲特”,每年进行一次选举,但选民仅限于富有的迦太基人,而且苏菲特没有兵权。迦太基国内设有元老院,由300人组成。元老院拥有立法权和决策权,其成员为终身任职。另外,王国设有公民大会,但权力非常有限;亦设有百人会议,共有成员104人,主要负责监察和审判。

贸易之都

迦太基以其强大的海军称霸西地中海,成为西地中海的贸易中心,每年均有巨额的经商收入。迦太基拥有庞大的船队,居民善于航海,再加上迦太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便利的航海条件,因此经常组织贩运奴隶、金属、奢侈品、酒和橄榄油等,商业活动盛极一时。同时,其家庭式手工业也很发达,其中以纺织品最为著名。

迦太基灭亡

公元前6世纪,迦太基开始与企图染指地中海西部的希腊人发生冲突。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迦太基与希腊为了争霸地中海而纷争不断。直到公元前4世纪初,希腊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元气大伤,开始停止在西西里殖民,迦太基与希腊的纷争才告一段落。但接下来却是与更可怕的对手——罗马之间的战争。罗马在公元前4世纪统一意大利后,开始向地中海进发,与迦太基的利益产生冲突。公元前264至前146年,迦太基与罗马发生了三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结果迦太基败亡,迦太基城被夷为平地,其领土成了罗马统治下的阿非利加省。

安息王国

安息,即西方史书中的帕提亚。它位于伊朗高原东北、里海东南一带,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统治。亚历山大帝国瓦解以后,这里又成为塞琉古王国的属地。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安息成为继塞琉古王国后在西亚兴起的两大帝国之一。

帝国的建立

安息本土位于伊朗东北部和里海东南一带。公元前247年,安息独立,阿尔萨息成为国王,建立了阿尔萨息王朝。公元前192至前189年间,安息王密特里达特一世乘塞琉古王国衰败之机向西推进。经过不断征伐,巴比伦尼亚归入安息版图。在东方,它还从大夏人手中夺取了木鹿(今为麦尔夫)等重要城市。密特里达特一世晚年时期,安息已经成为一个东起中亚西南部(中间包括伊朗)、西至两河流域的大帝国。

帝国政治与经济

安息在政治上实行君主制,王权属于阿尔萨息家族,王位按父系继承。国王必须经两个贵族会议(氏族贵族会议和祭司会议)的共同选举产生,权力受两个贵族会议的限制。全国共划分为四大行政区,土地税是主要税收,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支柱。

安息王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两河流域农业发达;中亚草原和山区则盛行游牧经济;木鹿城是手工业中心,城内有专门的手工业区。安息王国的城市商业与对外贸易都很繁荣,东部本鹿、西部泰西封是其商业中心。

安息的衰亡

1世纪初,贵霜帝国崛起。2世纪初,由于贵霜的扩张,安息边界已退至马尔吉安那。163至165年,罗马东侵,攻占了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并攻陷塞琉西亚和泰西封,直达米底。安息因长期作战,国力耗尽,加之王室内部争权夺利,内讧不休,政治分裂加剧,王朝日趋衰亡。226年,安息王朝为新兴的萨珊势力所灭。

安息时期的伊朗文化

安息文化表现出混合主义倾向。安息在建国初曾创制历法,称“安息历”,以公元前247年为公元元年。希腊语仍是当时的官方语言之一,但使用更广泛的是帕提亚语。建筑以当地形式为主,大建筑物部分吸取希腊风格,但按安息形式加以改造。建筑材料在东汉尼拔雕像部多用土坯,西部则用砖、石。其雕塑种类繁多,绘画以神庙壁画为主,另外铁画技术高超。太阳神受到普遍奉祀,祆教流行。1世纪,安息编成袄教经典《阿维斯陀》最早的篇章。安息文化承前启后,继承了中亚、波斯、巴比伦和塞琉古文化传统,同时又开启了亚美尼亚、萨珊王朝波斯和中亚的后来文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萨珊波斯(前期)

萨珊波斯的兴起是古波斯人反抗安息统治的直接结果。它在前期还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但封建制关系已有很大发展。建国初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因政局稳定而有所发展。

萨珊王朝的建立

3世纪,安息王朝内外交困,不得不加重对行省和属国的赋税和徭役。224年,波斯王公阿达希尔起兵反抗,在奥米尔兹塔干平原会战中打败安息王,226年占领安息首都泰西封,随后控制了安息王国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萨堋王朝。

繁荣的经济

在社会经济方面,萨珊王朝的农业因政局稳定和水利灌溉工程较前更为完善而有所发展。手工业方面,其毛织品最为著名,并向外推销;锦缎制造业有较大发展,对拜占庭、埃及和中国都有重大影响。萨珊波斯的金属加工、武器制造等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以精美的金银细工著称于世。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和城市也有发展,首都泰西封是工商业中心。在对外贸易方面,与中国、印度、罗马都有频繁交往。萨珊王朝还利用扼守“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优势,控制中国与罗马之间的丝绸贸易,从中获取大量商业利益。

摩尼教的兴起

摩尼教的创始人是摩尼,其教义是吸收袄教、基督教和佛教等思想而形成的二宗三际论,即把世界看成光明与黑暗“二宗”的斗争舞台,其斗争要经过三个阶段。摩尼教不仅在萨珊王朝波斯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且曾传播到中亚及中国、印度与罗马等许多国家。

萨珊王朝的对外战争

萨珊王朝继安息之后,又同罗马展开斗争。231至286年,双方战争不断,各有胜负。296年,萨珊军队进攻亚美尼亚,被罗马军队击败于卡雷城。战后双方签订和约,萨珊王朝割让底格里斯河以西地区和米底的一部分。此后,萨珊波斯与罗马保持了40年的和平关系。363年,罗马皇帝朱里安率军侵入两河流域,在萨马拉附近被流矢所伤而死。此后,双方又订立了30年和约,萨珊王朝复得296年的失地。384年,双方瓜分亚美尼亚。

5世纪,萨珊王朝与罗马的斗争逐渐缓和,但在东方与哒(白匈奴)人的斗争却日趋激烈。前期萨珊占有优势,但至5世纪末期,由于内部动荡不安,实力下降,已不是哒人的对手。国王菲鲁兹五世战败被杀后,萨珊王朝开始向哒交纳年贡,直到卡瓦德统治时期才停止。

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在1至6世纪统治中亚地区及印度北部。期间,这一地区的灌溉技术和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当时,佛教在贵霜国内迅速传播。另外,融合了希腊、印度传统的犍陀罗艺术也产生、发展、并最终成熟,并在魏晋时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贵霜的文化艺术和建筑风格对中亚有很大影响。贵霜帝国的建立,为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来往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贵霜王朝的兴起

贵霜是大月氏的一支,征服大夏后控制了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建都于粟特地区。公元前138年左右,大月氏的辖地分为五个侯国,即所谓“五部翕侯”,贵霜就是其中之一。公元1世纪40年代,贵霜翕侯丘就却消灭其他四翕侯,自立为王,建立贵霜王朝,定都喀布尔。2世纪初,阎膏珍即位,再次征服印度西北部,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剌子模,吞并锡斯坦。因此国力大增,成为中亚地区的一个庞大帝国。

极盛时代

迦腻色伽统治时期是贵霜帝国的极盛阶段。经多年对外扩张,贵霜已成为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其领土包括中亚的锡尔河与阿姆河流域、直到波罗奈以西的北印度大部分地区,成为与罗马、安息、东汉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帝国首都迁至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

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发展

大乘佛教大约产生于1世纪。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下,大乘佛教顺利地发展起来。大乘提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进一步把释迦牟尼神化,认为“法我皆空”,主张兼度,即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他。大乘理想的极果为佛,其理想的境界为无住涅槃。所谓无住涅槃,意即不住世间(不同于众生),亦不住出世(不同于阿罗汉),自己成佛后还要普度众生,助他人成佛。在大乘佛教形成时期,佛教进一步向四方扩展,成为世界宗教。大乘教主要流行于中亚及中国、日本、朝鲜等地,而小乘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帝国的衰亡

迦腻色伽死后,贵霜的盛世已去,势力日削,至3世纪已分裂为若干小公国。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及阿富汗、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日益缩减。4世纪,东印度笈多帝国兴起,再次统一北印度,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至5世纪开始不断受到哒的侵犯。425年,大月氏在大夏的残余小国为哒所灭。

古代朝鲜

朝鲜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之一。汉字很早就传入朝鲜半岛,“朝鲜”一词始见于中国的《管子》、《史记》等古代文献中。约在中国战国时期,“朝鲜侯”称王,是为朝鲜建国之始。古朝鲜的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对外贸易也较兴盛。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多山,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北部是盖马高原,东部是纵贯全境的太白山脉,高原山地约占半岛面积的四分之三。河川多向西、向南流,半岛境内最大的河流是中部的汉江,北部有清川江、大同江,南方有锦江、洛东江。山地与高原中间的河川冲积平原适于农耕,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

韩人国家的形成

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居民是韩人,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支,备有若干部落。韩人最早的国家是辰国,统治者称辰王。随着各自势力的发展,三韩相继建立了新罗、百济、金官(伽耶或加罗)三国,辰国灭亡。公元前54年,辰韩斯卢(新罗)六村首领共推朴赫届世为“居西干”,将六村改为六部,建立新罗国家,其社会经济在当时的朝鲜半岛居于领先地位。百济国形成于马韩地区,逐渐合并了马韩各部,并与东面的新罗和中国魏晋的带方郡争夺汉江流域,313年夺取了带方郡的南半部,371年迁都汉山城。1世纪中期,弁韩人建立金官国。金宫国与新罗频繁争战,4世纪遭到日本侵略,532年为新罗所吞并。

高句丽南迁

高句丽是汉玄菟郡管辖下的中国少数民族,于公元前37年自立政权后,一直是隶属于中原王朝的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东汉、魏晋至南北朝初期,高句丽一面向辽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扩张,占据了玄菟、辽东、中辽等郡的辖地,一面向南发展,夺取了乐浪郡全境和带方郡辖境的北半部,开始与新罗、百济争夺汉江流域。

古代朝鲜文化

古代朝鲜半岛的文化是当地居民在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筑方面,古朝鲜的建筑业已经十分发达,其中新罗建筑艺术在朝鲜半岛诸国中水平最高。7世纪初,新罗修建的瞻星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其遗迹至今尚存。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儒家思想对古代朝鲜半岛有很大的影响,出现了金大问、薛聪等著名儒学者。与此同时,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开始注意到修史的重要性。545年,新罗政府命届柒夫等编修《国史》,高句丽、百济也开始编写史书,但都已湮没无存,后来的《三国史记》中记载了一些相关史料。

古代日本

1世纪,日本列岛上出现了许多小国,日本进入阶级社会,2世纪末时形成了较大的奴隶制国家邪马台国。5世纪,大和国统一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点的奴隶制国家。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日本列岛

日本是亚洲东北部的岛国,主要由四大岛屿及其附属岛屿组成。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列岛四周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利于海上交通。受热带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日本列岛气候温和湿润,沿海小平原和山间河谷适于发展农业,是古代日本居民繁衍生息的地方。

邪马台国

日本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邪马台国,形成于2世纪末,位于九州岛北部。当时的日本有许多小国,邪马台国是统治这些小国的霸主,女王卑弥呼统率周围的奴国和伊都国等许多小国。邪马台国尚处于奴隶制的早期阶段,虽已有租税制度,也有了刑罚,但还没有把奴隶当做主要劳动力。

邪马台国与中国三国时期的魏国通好,两国通过朝鲜半岛上的带方郡频繁往来。据文献记载,自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以后,邪马台国先后四次派使节前往魏戍带方郡。魏国也曾两次遣使至邪马台国,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授以金印、紫绶。

大和国统一日本

2世纪以后,本州岛近畿地方成为中国文化输入本州的门户。亚洲大陆移民不断来到本州,带来了中国先进的铁制农具和农耕、养蚕、织绢以及其他手工业技术,促使这一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当邪马台国衰弱的时候,大和国家开始经略日本列岛。4世纪初,大和国征服了包括北九州在内的许多地区,5世纪时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

古代日本文化

古代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在文字方面,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直到4世纪末,日本人才开始习用汉文、汉字,将其作为记录的工具。目前已知的有关日本最早使用汉字的资料,是1873年从九州熊本县玉名郡江田村船山古坟发现的大刀上的铭文,共有75个汉字。据推测,这把大刀可能是5世纪前半期的遗物。最初,日本人开始用汉字作为标记日本语音的音符,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而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这样,一篇文章中真名、假名并用,显得非常混乱。而且假名要借用的同音汉字很多,加上汉字笔画多,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后来日本人就把汉字简化,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日文。

服饰方面,在绳文文化时代后期(日本新石器时代,相当于公元前800至前500年)和弥生式文化时代(日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300至300年),日本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服装式样。一种是套头式圆领衫;另一种是对襟式服饰,左衽,筒形袖,领尖至腰间等距,两侧用细绳系结扣接,衣长在膝以上。与上衣配套的还有祷、领巾等。而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是到6世纪前后才初具雏形的。

白村江之战

663年的白村江之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战。公元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内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将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百济国王。同年秋,百济遗臣两次遣使到日本朝廷,请求援助,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661年初,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出征计划被迫推迟。随后,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661年秋,五千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初,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随后,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663年春,日本又增兵2.7万人,唐朝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兵七千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

663年8月,日军进入白村江河口,严阵以待的唐朝和新罗联军派出170艘战舰迎战。日本诸将轻视对手,自以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向大唐坚固的阵地发起进攻。唐军以逸待劳,巧施包抄合击之术予以反击。唐军“四战而捷,焚其舰四百”,日军溃不成军。《日本书纪》载“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经此惨败,日本试图在朝鲜半岛上扩张势力的野心化为泡影,天智天皇只得在战后与唐重修旧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