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罗马文化成就及特点-世界文明史

古罗马文化成就及特点-世界文明史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罗马文明在西方文明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罗马民法是罗马公民的法律,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敕令、大法官的公告和某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古代习惯。奥古斯都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发展文化,实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使罗马文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奥古斯都登基之时,人口逾百万的罗马城世风日下。

古罗马文化成就及特点-世界文明史

罗马文明在西方文明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罗马文化继承了希腊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传统,并在其深层的精神文化上与之共鸣。另一方面,罗马文化也显示了伟大的创造力,世界主义的宽容心态,独特的罗马体制和法律制度,都是“罗马性”的某种体现。可以认为,西方的古典传统源于希腊,发扬光大于罗马。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高峰。

1.古罗马的文化成就

(1)罗马不朽的法律制度

古罗马对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其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古代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包括市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自然法(适用于所有人)和国家关系法(用于调节罗马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

罗马民法是罗马公民的法律,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敕令大法官的公告和某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古代习惯。万民法则是不论种族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法律。自然法是罗马法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它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但称得上是罗马哲学的结晶。当时罗马的斯多葛派认为,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力,政府无权对此加以侵犯。把自然法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其创始人可推西塞罗。西塞罗曾经说过,“真正的法律是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健全的理性,它扩及所有人之中,始终如一,永恒不变。颁布有违这一法律的条例,是宗教所禁止的,即便部分地废止它也不可以。”万民法意为“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其体系也比市民法更完备,无法通过元老院或人民摆脱它的约束。”[6]这种自然法优先于国家本身的观念,实际上指出了法律原则即抽象的正义原则的概念,这对后世司法的独立和公正观念至关重要。

罗马的法律制度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公元前450年前后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世界最早的一部成文法,也是罗马法进化史上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十二铜表法》主要涉及土地占有、债务关系、婚姻、家庭、财产继承、伤害以及诉讼等方面的法规。但总体而言,这是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在共和国的最后几个世纪,《十二铜表法》已被新条例、新原则的发展所取代。这些新条例和新原则有不同的来源:有的来自习惯上的变化;有的来自斯多亚派教义;有的来自判决书,尤其是来自大法官的文告。

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逐步胜利以及罗马对地中海地区的不断扩张,自公元前3世纪起罗马法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公元前3—公元1世纪),市民法占统治地位和万民法逐渐兴起。市民法也称公民法,内容主要包括有关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很少涉及财产方面的问题。万民法是适应罗马征服地区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而产生的。该法律承认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明确了买卖、合作和契约的原则。作为公民法的补充,万民法主要适用于帝国的外来居民。

2—6世纪,罗马法经历了一个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至534年,在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编撰完成并颁布施行了《查士丁尼法典》,即后人所称《民法大全》。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法律较好体现了对证据、公正、思想自由和契约精神的肯定。这固然与帝国时期司法领域的扩大有关,更重要的是奥古斯都及其后继者们对改进和加强法律制度的共识。当时著名的法学家盖约斯、乌尔比安、帕皮尼安和保卢斯对罗马法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些律师和法学家们在判案和司法实践中,将法学和法律原理具体化,使其成为罗马法系的基础。

罗马法是罗马人民天才的最高体现,对后世欧洲封建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罗马法律的绝大部分内容,能够逾千古而犹存,为后世文明尤其是近代文明吸纳传承,源于其所具有的地理历史条件,能够使它高瞻远瞩地将法律的规范扩展至不同的地区和世界。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形象地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一次征服。”

具体地说,第一,罗马法曾经为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第二,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现成的法律形式;第三,罗马法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第四,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罗马法又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楷模,它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所遵循的范本。总之,罗马法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孕育其生长的本土范围,它不只是罗马人的法律,而且是全人类的法律;不只是罗马人的文化遗产,而更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在提倡和实行以法治国的今天,学习和借鉴罗马法的优秀成果,对于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奥古斯都的文化政策

罗马文明的黄金时代是早期帝国时期(公元前30—公元2世纪末),这一时期也是罗马历史上少有的和平时代,尤其是屋大维·奥古斯都(公元前63—公元14年)在位时期(公元前30—公元14年),罗马文化空前繁荣,被称为“奥古斯都时代”。

奥古斯都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发展文化,实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使罗马文化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他大张旗鼓地推行澄清风俗运动,提倡简朴正直的社会风尚。奥古斯都登基之时,人口逾百万的罗马城世风日下。为整顿风纪,奥古斯都极力恢复传统宗教信仰和质朴保守的古老风俗,并从正面提倡重视家庭古风,并下令要求公民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先后颁布了《朱理亚反通奸法》《朱理亚婚姻法》等法令与政令,以严刑峻法力纠时弊。

屋大维·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大兴土木,建设罗马。他曾经立下誓言,要让石头的罗马城变成大理石的罗马城。其在位期间,主持修复和新建了近百个神庙,罗马广场的扩建工程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算得上是举世瞩目的。改建后的罗马广场更显得气宇轩昂。环顾四周,庙宇林立,拱廊环绕,纪念碑、纪念柱及各式雕像穿插其间,雄伟壮丽之余更添富丽堂皇。此外,奥古斯都还关注公共设施的修复扩建,道路、桥梁、引水渠等工程相继完工,使罗马的市政建设堪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由罗马城通向帝国各行省的道路也相继开通,“条条道路通罗马”,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的史实。

文学艺术方面,奥古斯都采取扶持与鼓励的态度。他深知宣扬帝国声威、体现时代更新的最好形式是文学艺术,故对此十分重视。罗马文学的发展尽管在恺撒与西塞罗时代已打下了相当的基础,但奥古斯都时代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奥古斯都本人督促、关怀、扶持,甚至审查和管制有很大的关系。据说奥古斯都与当时著名诗人维吉尔、贺拉西、史学家李维等都有深厚的友谊,有时还附庸风雅,自己写诗撰文。奥古斯都提倡文学作品弘扬和歌颂民族传统、乡土情调和爱国精神。有学者认为,民族传统的含义是要使拉丁文学在水平上达到可与希腊相比的同时,建立起自己完整的体系和独立的风格;乡土情调则是对罗马文艺反映意大利本土特色的要求;爱国主义是强调以罗马民族的丰功伟绩来教育公民群众。这三个方面的意图在决定罗马艺术的精神风格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3)古罗马的文化成就

罗马文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它是在吸收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希腊人对罗马的影响很大,所谓“征服者反被被征服者所征服”就是这种影响的感叹。其影响尤其体现在造型艺术等方面,著名的《奥古斯都的立像》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

罗马人创造了魅力无穷的文学。共和时代较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有安德罗尼库、尼维阿斯和普劳图斯。安德罗尼库首次将《荷马史诗》译成拉丁文。尼维阿斯则是第一位拉丁诗人,写作了第一部罗马史诗《布匿战争》和历史剧《罗慕路》。普劳图斯(公元前约254—前184年)一生写有许多生活剧,最著名的喜剧有《孪生兄弟》和《一坛黄金》等。共和时代最著名的拉丁散文作家则推大伽图(公元前234—前149年)、西塞罗和恺撒。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是奥古斯都时期,当时出现了维吉尔、贺拉西和奥维德三位著名诗人。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年)写有《牧歌》《田园诗》和史诗《伊尼阿德》三部作品。贺拉西(公元前65—前8年)著有《讽刺诗集》《长短句集》和《颂歌》等作品,其中《颂歌》被誉为罗马抒情诗的典范,对西方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奥维德(公元前43—公元约17年)的诗歌则以爱情题材为主,他的代表作是《变形记》,该书以希腊和罗马神话为题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研究古代西方神话的辞典。

罗马史学也较发达,以深沉睿智闻名于世。共和时期最著名的史学家要数波里比阿(公元前200—前118年),他的《通史》(40卷)描写的是布匿战争时期的历史,现存仅5卷。帝国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有李维、塔西佗、普鲁塔克和阿庇安等。李维(公元前59—公元17年)的《罗马史》,塔西佗(约55—约120年)《编年史》《日耳曼尼亚志》,普鲁塔克(约46—119年以后)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阿庇安的《罗马史》等,都存有大量珍贵的史料,是西方不朽的史学名著。

罗马哲学虽然起步较晚,并深受希腊哲学的影响,但不失其罗马个性。帝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塞涅卡(公元前4—公元65年),从哲学的角度介入伦理学问题,著有《论天命》《论智者不惑》《论幸福》《论宽恕》《论道德》等,提倡宿命与禁欲,认为天命、命运主宰整个自然界,对日后罗马宗教的发展不无作用。

“希腊的科学,罗马的艺术”这一俗语,很好地概括出了罗马文化特点。罗马的建筑艺术可谓成就斐然。神庙、圆形剧场、浴池、凯旋门、纪念柱等,都是建筑艺术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物是屋大维时代修建、哈德良(117—138年)时代重建的万神殿,是古代神庙建筑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罗马剧场建筑的典型则是公元1世纪晚期修建的哥罗赛姆大剧场。最壮丽的凯旋门是提图斯凯旋门,此门是为纪念战胜犹太人凯旋而建,门上的浮雕描写了当年提图斯出征犹太人胜利的情景。

罗马文化具有注重实用的个性,因此罗马在农业科学、地理学、天文学等方面有很多建树。大伽图的《农业志》是人们研究当时意大利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宝贵资料。托勒密(约90—168年)的《天文学大成》(13卷),论证了大地为球形,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环绕地球运动,并叙述了太阳、月亮和行星运动的规律。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主宰西方世界上千年,直到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发表。普林尼(被恩格斯称为“罗马的百科全书家”)的《自然史》,曾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引用,对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的科学、历史、语言等有着很高的价值。

2.古罗马文明的特征

罗马文化在吸收和继承希腊及周边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罗马社会的特点,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虽然远不如希腊文化卓越和优雅,更比不上希腊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罗马人却创立出一套系统、严密、周全的法律体系,创立了一个制衡、高效率的共和政体。他们为纷乱的西方世界带来了法律和秩序。如果说希腊人是个思想的民族,那么罗马人则是个实践的民族。

第一,罗马帝国是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城邦共和国,继而扩张成一个大帝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帝国之路。

城邦共和国时期的罗马,在政治体制上可以说是对希腊的承袭,塞尔维乌斯改革、五百人院、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制度等,使得罗马有着与希腊相似的社会政治体制。但罗马毕竟不是希腊,内外的压力和斗争的需要,把罗马造就成了一个大帝国。为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罗马孕育出了既不同于希腊更不同于东方的政治体制。正如希腊史学家波利比阿所推崇的那样,罗马体制是集民主、王权、贵族三合一的混合政体。三者互为牵制又有合作,从而保持了政治的稳定。有了这种独特的体制,尽管帝国存在几百年,但人们的集权意识淡薄,而始于希腊社会的公民意识却依然牢固。

从罗马的社会政治体制,可以看出罗马人务实的风格。实用、有效的政体就是最好的政体。因此,奥古斯都建立帝国时,仍然可以保留共和时期的体制,而只对其作必要的修改与调整。罗马法律的产生与发展,同样也体现了罗马高超应变能力和现实主义精神。

由政治及于文化,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罗马人质朴务实的精神。罗马兴起之初,受希腊及周边文化的影响,罗马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开放和宽容的。罗马人最先接受的文化是伊达拉利亚文化,伊达拉利亚人的工程建筑、生产技术和工艺风格以至典章礼仪,皆对罗马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工程务求坚固实用,美观尚在其次;城市设施比较注意引水工程,军事设施强调营寨的建设和道路的修筑等。这种文化学习也有助于罗马质朴务实的民族精神的养成。

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开始征服希腊的同时,也把文化学习的眼光投向了那里,罗马的政治制度、宗教思想都与希腊有着相通之处。由此,在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文明源泉和深刻的历史经验。如果没有这些,后世的西方文明将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基督教的产生逐渐把罗马变成了基督的世界。

1500年的欧洲文明,其本质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要想了解欧洲文明,就不能不了解基督教。

“基督”是希腊文的汉字音译,意为“救世主”。希伯来原文是“弥赛亚”。基督教的产生有多种原因。(www.xing528.com)

基督教是犹太世界的产物。一般认为,基督教最初出现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恩格斯曾经指出,“基督教是犹太教私生子”。的确,基督教是由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它首先是犹太世界的产物。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历史上曾先后遭到亚述、埃及、波斯、塞琉古、罗马等侵略,多次饱尝亡国之苦。犹太人不甘命运,不懈地反抗斗争,但均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犹太人中有了救世主拯世的观念,这种企盼清楚地记载在犹太民族的宗教经典——《律法书》和《先知书》中。早在公元前586年,犹太人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掳到巴比伦时,他们就有了救世主的观念。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期间,散居在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间就有了一个宣扬“救世主将要降临”的秘密宗教派别。基督教就是从这一教派中脱胎而来的。犹太教的一神论、末世论、魔鬼论等宗教信仰对基督教影响甚大,很多已被吸收到基督教的教义和崇拜仪式中。

希腊、罗马文化对基督教的最后形成,作用不可低估。正如19世纪一位德国学者指出的,如果在基督教的起源和最初形成期中,不是已经有西方和东方,有希腊罗马精神和犹太精神共同参与其中,它就绝不会成为西方和东方的共同宗教,特别是后来成了西方特有的宗教。

公元1世纪正是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帝国的强大与统一,是基督教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统一的帝国为文化的融合交流创造了空间与条件,经济和贸易的展开,有助于思想的交流和思潮的传播。如柏拉图主义强调的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思想以及鼓吹人类一体、天人和谐、同受一位主宰支配,提倡寡欲、节制的斯多葛主义等,和基督教的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有渊源关系。而罗马人注重实际的风尚及他们的法制观念、权利和义务的思想等对基督教伦理的发展、教会体制的形成,都有直接影响。当时罗马帝国形成了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折衷主义思潮,流风所及,使初期的教会不仅向往彼岸和来世的福乐,更注重此岸世界的行为和今生的生活。另一方面,强大的帝国政府对行省,特别是边远行省的经济和政治压迫比本土更甚。在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的多次反抗与起义的失败,使一些犹太人感到前途渺茫。失望之余,他们转而希望救世主的拯救。所以,基督教是在继承了先人的思想遗产的基础上,由一些生活在罗马帝国社会底层的人,因不堪忍受压迫,希望在来世得到解脱,怀着对来世、对千年王国的美好愿望而兴起的一种宗教。

基督教从公元1世纪形成,发展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成为欧洲中世纪的精神支柱和西方文明的基石,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的。公元1世纪到2世纪后期是基督教的早期阶段或称原始基督教,当时是奴隶、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其他无权者的宗教。

基督教接受了犹太教信仰上帝及其化身救世主的说教,但不同的是基督教创造了一个救世主的具体形象耶稣。按基督教文献所说,上帝有一次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地区的一个小镇——拿撒勒)显灵,使玛利亚(后称圣母)受孕而生耶稣。

耶稣少年时代聪慧过人,勤奋好学,长大有神力,能起死回生,驱魔逐妖。他开始传教时已快30岁,曾收12个人为大弟子(彼得、约翰、保罗、犹大等)。随着影响的扩大,罗马地方官追缉耶稣。据说,约公元30年,因犹大出卖,耶稣被罗马帝国犹太省总督庞迪我·彼拉多以叛逆罪逮捕,并在一个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星期日)复活,不久升天。耶稣死后,其信徒认为耶稣的死是代替人类受难,他们抱着耶稣会“死而复活——升天——重新降临——建立大卫王国”的信念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信耶稣是救世主(基督),认为崇拜基督,通过悔罪、受礼,可使灵魂得到一种超人的力量,即获得“圣灵”。因为他们信仰基督,被当时的犹太教徒称为“基督徒”,教派则称为“基督教”。

这一时期,基督教信徒主要是犹太社会下层的劳苦大众,因为耶稣的传教给他们以希望。“你们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你们的”,在这个天国里,“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信徒相信上帝(或天主)创造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信徒的政治观念是相信耶稣是未来大卫王国的君主。他们的社会理想则是信徒平等,生活上共产互济。这种政治、社会观念无论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还是对现存的不平等秩序都是一种反动。

基督教形成之初,遭到罗马当局的迫害。物极必反,迫害反而使基督教更加广泛和迅速地传播。耶稣在世时,基督徒主要活动在加利利一带;耶稣死后,信徒集中在耶路撒冷;屡遭迫害后,信徒逐渐离开耶路撒冷,到巴勒斯坦各地、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岛等地传教,基督教慢慢地扩展到爱琴海地区,最后流入罗马。

60—70年,全巴勒斯坦犹太人掀起了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罗马当局派重兵镇压。结果,犹太人惨败,死难者达60万人,耶路撒冷城惨遭破坏,犹太人的耶和华圣殿被烧毁,土地被全部没收拍卖。犹太战争的失败,使犹太人传统的教会受到沉重的打击。犹太教的崇拜中心耶路撒冷及耶和华圣殿遭摧毁后,作为犹太教一个支派的原始基督教却“因祸得福”,从此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并得到迅速发展。

早期基督教义主要有:救世主不久就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下地狱;穷人升天国易,而富人则“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信教者应该把财产献给公社,一起过共产生活。实现财产共产,鄙视富人,反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但基督教不反对奴隶制度,也不主张组织起来以暴力实现其教义。因奴隶和其他穷苦人民的反抗已被镇压,在绝望中,人们纷纷加入基督教,使基督教得以发展壮大。

早期传教是秘密进行的。教徒在黎明前集会,地点一般在野外或墓室(罗马法律保护这里的安宁)。活动内容是举行仪式,例如祈祷、唱赞歌、发誓言、洗礼、传教、共同进餐(公餐)等。经费由教徒捐献。教徒组成公社,公社由长老、助祭主持。

基督教的誓言是:一不欺骗,不说谎;二不偷盗、不奸淫;三不做邪恶的事;四不背教。

公元1—2世纪,基督教迅速发展。因不拜罗马的神,不拜皇帝的像等,基督教遭到罗马政府多次迫害,但并未能阻止其发展。在罗马帝国衰落的过程中,基督教日益发展起来,并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2世纪后期,中等有产者大批加入基督教,他们有文化,有财产,有的取得教内的领导权。这时基督教已组成教会,活动也逐渐公开。教徒中互助共济、仇视富人的精神大大减弱,劝人驯服、希冀来世的教义被提高到了主要地位。在3世纪危机(2世纪末—3世纪末奴隶制全面危机)中,受到震荡或打击的大奴隶主、大商人、官僚,甚至皇帝的亲戚多皈依了基督教。特别是君士坦丁当政后,在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敕令,规定教徒信仰自由,给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的合法地位;归还没收的财产;教会僧职人员免服城市徭役。这是基督教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它从一个被剥削、被压迫者的宗教,蜕化成为与统治阶级合作的宗教。基督教迅速发展,同时内部教派之争也激烈起来。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小亚细亚西部)被视为“异端”,遭到贬斥,得势的自称正统信仰派(即“正教”)。公元392年皇帝狄奥多西下令取缔异教,基督教成为国教。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北非希波城(今阿尔及利亚东北安纳巴城)主教奥古斯丁写了《上帝之城》等大量著作,为中世纪教父学奠定了基础。他宣称教会是上帝和人之间的中介,信仰、忏悔、得救都必须通过教会,这种说教在西欧思想界居于统治地位达一千多年,到16世纪宗教改革才被打破。公元455年,罗马主教利奥开始自称教皇。

基督教的特点有:十分重视“理性”的作用,即使在中世纪最黑暗的年代,基督教的理性精神也不曾完全泯灭;信奉“普济主义”,即以救赎全人类为己任,充斥着改变异端信仰的狂热;基督教文明也是非典型的农业文明,畜牧业在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比较重视工商业,商人在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的地位。

第三,顺从自然,热爱生活。

罗马文化的特色在罗马人的生活方式上得到明显的体现。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其生命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早期的罗马人信奉斯多葛主义[7],提倡简朴、顺从自然的生活观,加之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整体而言,罗马人生活方式较为古朴。帝国后期,罗马人的生活才日益奢靡。

独具特色的罗马式衣着:罗马人的衣着比较简朴。一般的罗马人只有一袍一衣,袍子大多以一大块半圆形的衣料缝制,圆心开口,披在肩上,任两边自然下垂。衣通常是短袖内衣,由单幅衣料开个圆口,形似现今的T恤,长及膝,腰上系带。帝国时代,东方式的长袖袍子开始流行,用料也日益讲究,如东方的绫罗绸缎,小亚细亚的毛呢,埃及的轻纱,高卢的厚布,西班牙的皮革等,但其奢华程度仍难以与东方宫廷的艳丽相媲美。

罗马风味的饮食:传统的罗马一日三餐也比较简单。早餐通常是面包加乳酪,午餐是面包或麦粥,加上肉、水果等,晚餐则较为丰富,通常有三道菜,首盘有蛋、蔬菜,主盘有烤肉、烧鸡,尾盘则有鱼、虾。帝国时代宫廷开始吃天下珍肴美味,包括爱琴海的孔雀、小亚细亚的松鸡、希腊北部的羔羊、埃及的椰枣等,所缺的恐怕就是中国的熊掌、猴脑、燕窝、蛇肉了。

罗马的民居一般是四墙围成的方形小院,房屋靠四边安排,中央辟一方形小天井。富家的别墅则比较高级,甚至还装有暖气。

古罗马文明是人类文明家园中又一朵瑰丽的奇葩,它所取得的成就代表了西方文明在经历了童年时期(希腊文明被比喻为人类文明的童年期)后的光辉探索,虽然在文化成就上,从想象力的丰富到理论的完美程度上都不及希腊文明,但是从其成就的实际效果及其在政治和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来看,罗马对后世的影响则更为深远。至于世界多种文字的拉丁化发展,更是罗马对世界文明杰出贡献的见证。时至今日,古罗马文明的雄风依然高居世界文明之巅。

学习思考题:

1.为什么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2.你对古代罗马法有何认识?

3.基督教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其早期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5页。

[2]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第4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00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9页。

[6][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352页。

[7]斯多葛为希腊文Stoikoi的音译,意为画廊。该学派于公元前4世纪创立于雅典,后传入罗马,成为古罗马衰落时期的宗教唯心主义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