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法之问》:创新广播方式,别具特色

《道法之问》:创新广播方式,别具特色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份别样的广播“史记”电话响起。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被称为“弱势”的广播在“强势出击”。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当口,王铁同志做为一个老广播,推出《最美丽的岁月电波》一书,其中既有中国广史、外国广播史的简介,又有关于广播的诸多故事,集历史性与知识性、故事性与思考性于一身,可说是为中国广播做了一份别样的广播“史记”,也是已届退休之年的老铁这个老广播浓浓的广播情怀的另一种释放、结晶与奉献。

《道法之问》:创新广播方式,别具特色

一份别样的广播“史记

电话响起。屏幕显示来电者系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常务副台长王铁,于是未等他开口我便径直问道:“老铁(当地广播界好友称他“铁子”,我则习惯称他“老铁”),在北京还是在哈尔滨?”他说在哈尔滨,并开门见山说打电话是想要我为他编著的一部书《最美丽的岁月电波》写篇序文。这使我突然想起,2009年2月16日,他分管的哈尔滨经济广播为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拟出版一本书《收音机60年》,曾就此发函要我提供一篇文稿,但由于忙乱及不知从何写起而“爽约”。由于已有旧账,不能一欠再欠,便应允下来,并且很快收到了书稿的主要内容。

哈尔滨是一座具有文化灵性、文化传统,并且常常领文化风气之先的城市。比如中国大陆第一个交响乐团、第一家电影院均诞生在哈尔滨。哈尔滨还特别与广播有缘。首先,中国人开办的广播始自哈尔滨。1923年1月1日由刘瀚创办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呼号XOH)开始播音,这不啻是哈尔滨对中国广播的一大开创性贡献。本书以大量翔实的文字、图片还原了这段历史,难能可贵。此外,不仅哈尔滨电台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家城市电台,而且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哈尔滨为中央三台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如著名播音员夏青、原中央电台副台长、后广电总局副局长、现任《光明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的胡占凡、原中央电台总编室主任、现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以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资深俄语播音员范娟娟、黄铁骥、范冰冰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李华、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等。夏青同志本名耿绍光,哈尔滨呼兰人。1948年考入东北大学并参加革命,1950年到中央电台做播音工作。他播送的重要公报、文件、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逝世的消息以及古诗词等,由于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敬业精神,塑造了情感饱满、严谨大气、语音纯正的播音风格和一系列播音经典,被誉为中国广播界与齐越比肩的播音泰斗。

广播只是一种媒介,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来说,广播的意义似乎更在于广播之外。2000年6月,我到内蒙古中俄边界的小城额尔古纳访问,清晨便被街头额尔古纳电台的大喇叭叫醒;2009年7月,我到新疆建设兵团农六师奇台河市访问,清晨又听到当地广播站转播的中央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这两地的广播给我的第一感应是:这里人们一天的生活从广播开始,广播成了当地人民生活节律和脉动的一部分;其次,在这两个边陲地区每天直接听到北京的声音,说明广播还是北京同边疆息脉相通的一种政治维系,是东西南北全国一体的一种精神维系。

本书的书名把广播的“电波”称之为“美丽”,这是作者对广播魅力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表述。广播不像电视,它没有图像,只靠声音传播。但这既是它的劣势,又是它的优势。因为它为听众提供了自我想象的二度创造空间。“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同样,“一百个听众就有一百个夏青”,“一百个听众就有一百个广播长书《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王一民”。至于广播中的新闻可以使人们一机在手,知晓天下;广播中的音乐则使人们的生活凭添了几多欢愉;各类知识传播又使广播成了人们的良师益友。本书不仅收录了众多听众及广播人与广播的情缘、机缘故事,而且收录了好几位收音机收藏爱好者的故事,读来颇感温馨、有趣。

有人说,“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电视”。此话虽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同是电子媒体前有广播,后有网络,它们都面世于20世纪。而正是广播开启了人类传播的电子时代。

随着当年电视的崛起及后来新媒体的发展,有关广播的“弱势论”、“边缘论”、“淡出论”、“替代论”此起彼伏。但新闻、音乐、交通、经济、生活、对农、老年等专业广播的兴起,使广播焕发了“第二春”(其中哈尔滨电台就办有6套专业广播)。如果从经营上看,在 1997—2007的10年间,广播广告增幅有7个年度居第一位。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被称为“弱势”的广播在“强势出击”。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活动半径的延长、花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广播拥有了越来越多流动人群听众,特别是成了驾车一族衷情的媒介。至于像2008年的冰冻灾害、汶川地震使灾区成了“信息孤岛”的“非常时期”和“非常情况”下,广播则成了灾区人们的“唯一媒体”、“非常媒体”。(www.xing528.com)

当然,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其优势与劣势。在新媒体日盛的情况下,广播也正在开垦这块新的处女地,谋求新的传播手段,因为这是广播永葆青春的不二选择。书中部分文章对此也做了论述。

广播在世界问世已有百年,中国人办的广播已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人民广播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至今年底刚好70周年。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当口,王铁同志做为一个老广播,推出《最美丽的岁月电波》一书,其中既有中国广史、外国广播史的简介,又有关于广播的诸多故事,集历史性与知识性、故事性与思考性于一身,可说是为中国广播做了一份别样的广播“史记”,也是已届退休之年的老铁这个老广播浓浓的广播情怀的另一种释放、结晶与奉献。

法国文学大师雨果说:“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较之有待创造的东西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世界是平的》这部畅销书的作者弗里德曼则说,“看一个民族是否有更美好的前途,就看他‘究竟是梦想多于回忆,还是回忆多于梦想’。”我以为,《最美丽的岁月电波》看似在于“回忆”,在于记述“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但更深的意蕴却在于唤起人们,尤其是广播人对广播的挚爱,进而大胆地梦想广播的未来,去追梦、去创造“有待创造的东西”,去续写新的广播故事,因为毕竟爱才是一切创造的源点与动力、温床与摇篮。

2010年9月19日于北京

本文系作者为《最美丽的岁月电波——广播百年纪念》(王铁编著 哈尔滨出版社2010年10月版)所写的序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