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法之问:硬件软件心态语态

道法之问:硬件软件心态语态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硬件与软件,心态与语态央视国际传播这些年有了很大发展与提高。至于社会心态,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部分国民中形成了各种不良心态。因为只有把握好中国国情实际,才能把握好对外介绍中国的基调和语态。基于中国国情实际的第一个特点,我们应当充分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与进步。

道法之问:硬件软件心态语态

硬件与软件,心态与语态

央视国际传播这些年有了很大发展与提高。但由于“中国话题”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话题、“中国因素”越来越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一个显要因素;由于世界用越来越多的目光审视中国、用越来越多的声音表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央视国际传播如何成为解读中国的主流话语、权威话语,如何成为解读世界的有影响力的话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关于硬实力与软实力

发展电视国际传播既要靠硬件即硬实力,更要靠软件即软实力。

在相当意义上,硬实力的建设与发展靠投入即可解决;但软实力的提升则不是完全靠投入即可解决的,因为它牵涉到传播体制、机制,传播思想与理念、传播艺术与技巧等问题。

比如落地,只要肯投入,且国外有政策空间,就可以实现落地,但这仅仅是技术性落地;而要让人喜欢看且有效果,即实现效益性落地,则要解决新闻规律、传播理念和传播技巧等问题。技术性落地只是手段,效益性落地才是目的。显然效益性落地要比技术性落地重要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

就硬实力而言,如语种、技术装备、覆盖面积等,中国电视国际传播同外台相比并不占下风,而我们的影响力所以还不够大,关键在于软实力还不强,即内容这个核心竞争力仍是中国电视国际传播的软肋。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发展和提升中国电视国际传播的整体战略考量上,该如何谋篇布局。我以为,首先要做强,然后在做强的基础上再追求做大。否则就可能大而不强。具体而言,重点在于把内容做强,而不在把规模做大;在于内涵的优化,而不在外延的扩大。因为说到底中国国际电视传播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因此,其最终成效当然不是靠硬件来判断,而是要靠软实力的传播效果来检验。

一些后起的国外及香港电视台如福克斯、有线电视新闻网、半岛电视台,甚至凤凰台,同国际上一些老牌电视公司相比,其硬实力并不见得占上风,但为什么它们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纷纷突起?显然靠的是内容的竞争力,而不是规模的大小。这说明,同硬实力相比,软实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终极竞争力。

正如唐人刘禹锡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以为,中国电视国际传播的“山”已不算矮,“水”已不算浅,现在最迫切的是“山”中要“有仙”,“水”中要“有龙”。事实证明,一旦“有仙”、“有龙”,中国的对外电视工作者照样可以把传播做得风风光光、信誉大振,就像央视国际在伊拉克战争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传播中的作为那样。现在的关键在于要追求电视对外传播“有仙”、“有龙”的常态化,而非灵光一现。这才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台必备的品质品格

二、关于心态与语态

俗话说:“言为心声”。的确,心态决定语态。而语态则决定沟通力、影响力。正如老舍先生所说:“说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说尤其重要。”一个人如此,一个媒体亦如此。

谈到媒体心态,既有媒体自身的心态问题,也有不可能不影响到媒体的社会心态问题。

所谓媒体心态,从延安至今,我们一直把媒体定义为党的喉舌,是中央的声音。受此影响,在中国的媒体和媒体人的内心深处,也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对受众俯视而非平视,更非仰视的取位,进而形成了一种非官似官、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心态、训导者心态,最后形成了一种说教味十足的文体、语态和话语系统。受媒体文体和话语系统影响,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小孩讲大人话,平民讲领导话,人人讲文件话”的风气,而这种风气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反映到媒体的话语中来。可以想见,如果对外传播中充斥这种语态,国外受众是不会买账的。

至于社会心态,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在部分国民中形成了各种不良心态。比如在近代以前中国是个强国。那个时期给部分国民留下了一种傲视八方、万邦来朝的“帝国心态”;其后由于受到列强的欺侮,国民中又形成了一种与“帝国心态”完全相反的“弱国心态”、“小国心态”和悲情意识;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在国内、国外都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意识形态划线,结果在国民中又形成了以斗争哲学为核心的非敌即友的“革命心态”;及至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在部分国民中又形成了一种膨胀思维、虚浮心态、盛世心态甚至暴发户心态。

以上种种心态在中国人包括媒体人心头仍不同地存在,这就必然会影响媒体看中国、看世界,报中国、报世界。

这些年,我们的国际传播所以缺乏影响力,一方面因为受媒体取位、心态影响,使我们的话语还缺乏平等感、交流感,缺乏亲和力、沟通力;另一方面受社会心态影响,我们的语态和话语体系还缺乏大国气度,缺乏理性、开放、成熟、健康、实事求是的大国心态。

而要建立平等、交流的心态、语态,建立理性、开放、成熟、健康、实事求是的大国心态,进而建立有沟通力、渗透力的语态和话语体系,必须把握好三个实际,进而从这三个实际出发,制订相应的语态、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

第一,要把握好中国国情实际,在表述中国时把握好话语的全面与平衡

中国国际电视的任务之一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要让人家准确地了解中国,媒体必须准确地介绍中国;要能准确地介绍中国就必须首先准确地把握中国国情。因为只有把握好中国国情实际,才能把握好对外介绍中国的基调和语态。

中国国情实际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二是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温总理的话说,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个不发达不仅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还指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基于中国国情实际的第一个特点,我们应当充分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更加关注中国、看重中国这一机遇,一方面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阐释,一方面要加强我们对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话语和主张的传播。(www.xing528.com)

基于中国国情的第二个特点,电视国际传播还要向世界讲明,中国要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许多问题必须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反观现在的广电传播,虚浮心态、膨胀思维明显存在。表现之一是在广电传播中高频次地使用诸如“盛世”、“崛起”、“腾飞”、“振兴”一类的表述。

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仍大而不强;虽然有了盛世之象,但尚无盛世之实。中国只是处在大而趋强、大而趋盛的过程之中。因此,有关中国的话语表述,既要讲发展,又要讲问题,从而给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影像。

特别是一些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本来就担心中国的强大,如果我们再对着人家天天讲“崛起”、讲“振兴”、讲“腾飞”、讲“盛世”,无异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另外,“中国威胁”和“中国崛起”始终如影随形。虽然我们一再声明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但我们强调的是“和平”,人家盯着的却是“崛起”;我们强调过程,人家担心的是结果。如果我们在传播中大讲“崛起”、“腾飞”,会无意中同“中国威胁论”形成一种应合。

再者,这几年“中国责任论”又不绝于耳,其用意之一是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买单。搞不好就会使我们脱离国力去承受不应承受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大叫“崛起”、“腾飞”、“振兴”、“盛世”,也会为“中国责任论”者提供口实,正中其下怀。

因此,有关中国的对外传播既要防止妄自菲薄,又要防止妄自尊大;既要“有所作为”,又要“韬光养晦”;既要自信,又不能膨胀;既要防止由于对问题、矛盾的羞语,甚至失语而引发负面效果,也要防止满腔满调、引吭高歌式的正面宣传引出负面效果。从而讲究报道的理性与平衡性。

第二,要把握好国外受众的实际,讲究传播艺术和传播效果

西方国家一直认为共产党国家是一党专政、是独裁,认为“共产主义是民主的反义词”。受这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影响,西方受众本来就对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传播抱有一种本能的成见、质疑、排斥甚至抵制,如果我们的电视国际传播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套话连篇,宣传味十足,就等于自拒于受众,不仅收不到正面效果,反而会引发反效果。

因此,电视国际传播必须像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再次提出的,必须“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但我们现在的新闻报道还常常是按宣传规律办事。

新闻与宣传有共通性,但也有特殊性。鉴于西方人讨厌宣传,因此,对外传播要“突出‘外’字,淡化‘宣’字”(唐家璇语);要用事实说话,而非用口号、概念、套话说话;要追求宣传的“无痕性”。在这点上,要向西方新闻工作者学习,因为他们善于按传播规律办事,我们常常按宣传规律办事;他们很善于把宣传新闻化,我们则很习惯把新闻宣传化。即他们很善于把宣传做成新闻,而我们则很习惯把新闻做成宣传。而国外受众最后得到的是宣传品还是新闻作品,他们的感应和效果是十分不同的。因此,对外传播必须学会站在传播取位上使用传播语态、传播话语,一句话,必须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这是对外传播成为有效传播必须迈出的一步。

第三,要把握各种涉华舆论实际,建立一种大国心态、大国气度

鉴于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关注,世界已进入一个“群说中国”、“杂说中国”甚至“乱说中国”的时代。

由于多年形成的“弱国心态”、“小国心态”,中国人包括媒体人很长时间以来对外界的涉华舆论曾经特别敏感、特别在意,讲两句好话就是朋友,批评两句就是反华。对入耳的话加以放大,对刺耳的话则立即反唇相讥,跟着别人的节拍跳舞。

事实上,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各种涉华舆论只会增多,不会减少,特别是西方因为他们绝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因为这意味着对西方道路的挑战),因此,不断制造和发出种种制华、扰华、乱华舆论也将是一种必然现象。鉴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从容应对的大国气度、大国心态。誉不为所惑,骂不为所扰;无论是捧杀还是棒杀,都抱以一种淡定的平常心。对各种涉华舆论,要审时度势,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己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此外,在对各种涉华舆论的反应上,有关领导部门应给媒体一定的空间,使其能够讲政府不便讲的话,从而同政府形成一种合声。而不是媒体、政府始终唱单一声部。

第四,在国际报道上要讲究中国视角、中国立场

中国电视的国际传播除了要向世界介绍中国,还要向世界说明世界。

同一个世界、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场总会有不同的报道。由于目前我们的国际报道信息源大都来自西方几个大通讯社,弄不好不仅人家的信息会变成我们的信息,而且人家的观点也可能变成我们的观点,不仅会用人家的过滤器选择信息,而且可能还会用人家的立场解读信息。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第一,我们应当有更多的一手报道,特别是有关亚太地区的报道。因为不仅中国地处亚太,而且亚太地区有美国、日本、印度、中国及东盟等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另外,亚洲发展前景看好,是出新闻的地区。就像BBC,虽然它在报道全球,但是英联邦国家是它报道的重点。同样,我国的媒体在国际报道上也应有自己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亚太地区。第二,加强国际评论,即坚持用我们的观点来解读信息。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信息的独家占有和时效竞争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信息的独家解独不失为一种上策。用赵啓正同志的话说,信息可能是共同的,评论、解读却可以成为地道的“中国制造”。只有做到上述两点,我们才能在国际报道中充分展示中国观点,才能在国际舆论场上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让观众换个角度看世界。

本文系作者2009年4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际传播研讨会上的发言。载中央电视台《电视研究》2009年第8期、《电视外宣》2009年第3期、上海广电学会《学术研究动态》2009年第3期、中国黄河电视台理事会《黄河通讯》2009年第12期摘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