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等教育强国目标下的强校建设进展

高等教育强国目标下的强校建设进展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下推进各级各类强校建设周远清作者简介:周远清,男,湖南桂东人,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今天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经常说的第一句话。我在这一点认识上是非常坚定的,中国必须有几所民办高等教育的强校。

高等教育强国目标下的强校建设进展

在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下推进各级各类强校建设

周远清

作者简介:周远清(1939— ),男,湖南桂东人,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

这是我今年参加的第一个会。回想我担任高教学会会长后,参加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会议,就是2001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学术研讨会,当时是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联合召开的,主要是围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制定展开的。应该说那个会议规模还是很大的,层次也比较高,更是第一次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合作。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我不是谦虚,接触的比较少,研究的也比较少,确实是外行。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潘老和杨德广,他们是专家,让他们多讲讲。

对民办高等教育,我有几句话是经常挂在口头上的。

第一,五大体制改革对中国高等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五大体制改革是1992年召开的全国第四次高等教育会议确定的,去年多个场合我都提到过,它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五大体制改革的第一个就是办学体制改革,当时是想改成“主办体制”改革,因为“办学体制”这个词有点含糊,这个“主办”是谁主办呢?后来因为社会上已经用过这个词了,不用再去改了,所以还是叫办学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在中国兴办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没有体制改革就没有民办高等教育。今天的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经常说的第一句话。

第二,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我接触过很多董事长,他们问我政府到底重视不重视民办高等教育。我的回答是这样:我在高等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我领悟到中国必须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原因是这么多的受教育人口,只有公办是满足不了需求的。我也和欧洲一些国家的部长们讨论过,欧洲有些国家为什么没有很多的私立大学?他们的回答是公立大学已经足够了,而中国的公立大学是不够的,必须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兴办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长期决策,而且必须兴办。

第三,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在一个夹缝中成长出来的。这句话是我在杭州的一次民办高等教育峰会上讲的。确实,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在很庞大的或者说是很强大的公立大学发展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并且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着种种看法,包括研究界也有多种看法,现在看来这些看法也不一定很合适。中国需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但这需要艰难的努力。民办高等教育有很多困难,它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就需要办学者们的努力。

第四,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需要建设一批民办高等学校的强校。我在这一点认识上是非常坚定的,中国必须有几所民办高等教育的强校。但是,我们把独立学院也划归为民办高等学校范畴,势必增加了民办高校兴办强校的竞争难度。年前我参加了吉林大学珠海分校的董事会咨询会议,这个会议搞得很庞大,包括把台湾大学的老校长都请来了,他们也在争取办一流的民办高等学校。我觉得我国民办高等学校与世界上许多地方的私立大学有类似之处,他们的东西有很多我们是可以借鉴的,但要注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希望多少年以后,可以涌现出一批民办高等学校的强校。

我对民办高校经常讲的就是这四句话。

借这个机会,我今天讲三个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

凡是不带偏见的人,对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所取得的成就,都会有一个共识: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后,现在进入到了一个大提高的历史阶段。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提出,教育中长期规划的制订,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回忆跨世纪大改革的年代,人们响亮地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与深入思考,即要把一个规模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要把一个结构、布局与体制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要把一个教学水平、办学水平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要把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带入21世纪。今天我们又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面临一个什么背景呢?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就是在规划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2020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国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十七大”为2020年制定了翔实的、宏伟的奋斗目标。2020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带有里程碑性质的年份,我们高等教育战线也面临着一个把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社会、特别是要跻身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需要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的问题。另外十七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到2020年使农民的收入翻一番,所以今后的十二年对我国人民、对我国的科技教育战线将是背负重要使命的年月。到202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有一两所大学接近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大学接近或达到世界高水平大学,高等教育应成为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制度体制应成为更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基本理顺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有能力自己培养在世界上可以比拟的拔尖创新人才;整个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能与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建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迈出比较大的步伐。

总之要把一个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带入小康社会,把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带入小康社会,把一个具有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制度的高等教育带入小康社会,把一个更具先进理念、思想的高等教育带入全面小康社会。多年来我们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不少国家也相应实施了卓越工程、顶尖大学计划等。加快发展、加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纵观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让人深切地体会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又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在这关键的时刻,呼唤着人们提出关键的思维、关键的思路。

二、“高教强国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之路

“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工程。“211工程”在1991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被正式提及并且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的《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文件),使之成为国家的决策。

“211工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学校整体条件建设是基础,重点学科是核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平台,使“211工程”的部分资源能全国共享,服务全国。

“211工程”所需资金采取中央、有关主管部委、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筹集的方式解决,截至“十五”规划末期,“211工程”共安排建设资金292.94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为87.55亿元。

“211工程”在国内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它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是一个重点建设带动整体提高的工程。

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1998年6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在10月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明确了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行动计划的重要目标。这样,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了国家的意志,变为了国家的行为。紧接着当时的国家教委正式立项,重点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www.xing528.com)

实际上,早在1985年清华大学就提出“要逐渐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第二年,北京大学也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方向。

从两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立项,并同时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在“211工程”的基础上,重中之重地建设一部分大学和重点学科。为了纪念江泽民同志1998年5月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大家自发地把它叫“985工程”。

“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一个“重点建设带动其他高校发展”的工程。在跨世纪的过程中,一些国家也实施了类似工程,成为“世界性”的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做强高等教育的行动,如日本的“卓越计划”,德国的“顶尖大学计划”等都在此列。

“211工程”和“985工程”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幅度地拉近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的距离,使一部分学科更加接近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也稳定了队伍,促进了改革和发展。“211工程”和“985工程”使我国顺应潮流,走出了一条使我国高等教育做强、变强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高等教育顺应了全国人民希望改变毛入学率太低、大学生比例太少的愿望,在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之上,来了一个大发展。大改革、大发展使中国高等教育由小变大,成为了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现在,我国已基本解决了上大学难的问题,但人民群众要求上好大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让人民群众接受质量更高的高等教育,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战线就自觉地思索起如何由大变强,呼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性强音。许多大学的校长,迫切希望尽快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变成国家的意志,变成国家的行为。人们正期待在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的基础上,启动“高教强国工程”。这可能是一条适应中国国情,做强我国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道路。

“211工程”、“985工程”是重点建设工程,是重点建设带动其他高校的发展工程。“高教强国工程”应该是做强整体高等教育的工程,要做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工程。有了大改革、大发展的经验,有了“211工程”、“985工程”的探索和积累,我国高等教育会在“大提高”的进程中通过“高教强国工程”,通过高教战线、教育战线、科技战线的持续努力,使一个真正的高等教育强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三、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我国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不先进甚至落后为国人所共识,为世人所议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一种经常说、经常写但却很难做的常用词。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代代相传,历史悠久,从幼儿园直至大学,十几年一贯制。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偶尔也能听到,但受益面小,受益的时间和空间都很有限,形成不了氛围,形成不了思潮,对于一个长时间形成的落后的教学方法来说触动甚微。

只讲共性,不讲个性甚至扼杀个性。没有个性哪来的创造性呢?一些新的思维、新的思想没有培育的土壤,没有生长的环境,老师喜欢“听话、出活”的学生,喜欢反复不断重复自己的思维。甚至一个班级、一个教学科研团体都是死气沉沉的一个声音。

重演绎、推理、严谨、认真;忽视归纳、分析和渗透。

学校教育如此,不时也有人发出感叹。这种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到了社会成为了社会的管理者、领导者、教育者,他们习惯的学校教学方法,也就成了社会的教育方法。选拔“听话、出活”的干部,甚至是听自己话的干部,“个性”成了一个贬义词,甚至说这个人有“个性”不好用。领导讲话,就照着别人的稿子念(有个别正式场合当然也需要),讲话时套话、废话、没有用的话一大堆。

家庭的教育,好的教育方法有之,但为数不多;落后的教育方法甚至更为落后野蛮的、原始的教育方式却屡屡出现,甚至酿成悲剧,每年要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令人痛心的。

综观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些落后的教育方法,其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和沿袭下来的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它的影响、它的危害难道不值得来论一论,书一书吗?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发展走到了今天,不值得我们猛醒、猛觉,高呼一声,是否应该来一次教育方法的大改革呢?

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跻身于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要成为自主创新型的国家,如果这种学校的落后教学方法,家庭的落后教育方法、社会的落后教育方法不改,不进行大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大话、废话,中央提出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也就要落空。

教学方法(含家庭、社会的教育方法),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视其根源是一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问题。它的落后反映出我国传统观念中的糟粕,使学生成为灌输的对象、传授的对象。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反对灌输式、填鸭式,提倡启发式,教学相长,以学生为本,注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使被培养者的聪明才智能充分发挥出来、展示出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教育者应该是被教育者聪明才智的开拓者,而不是束缚者和扼杀者。

记得在1994年前后的教学改革热潮之中,我曾经提到过总有一天要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原因也在于此。当时由于在集中精力搞体制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大改革暂时提不到日程上来,那么今天是不是到了来一次教学方法大改革的时候了呢?

教学方法(含家庭、社会的教育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切入点与突破口。一是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先导和改革的动力。特别是长期持续改革的动力在于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二是方法的改革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也是培育、锻炼和形成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过程。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为了培养更高素质、更高水平的人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也涉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涉及面大、受益面广,但又非常艰巨的改革,需长期持续的努力。这个改革也涉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在思考把一个质量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时候,再也不应忘却来一次教育方法的大改革了!

(原载200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