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建设教育强国

全球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建设教育强国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鉴18世纪末德国大学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看出战争与国际竞争对于高等教育的关键作用和密切关系,具有明显的国家战略行为特征。二战后,英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都认识到现代战争的胜败和国家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应用。

全球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建设教育强国

1.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998年,亚瑟·M. 科恩(Arthur M. Cohen)把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发展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分别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

殖民地时期(1636—1789年)。从社会和文化背景来看,北美殖民地的发展深深地烙有英国的模式,殖民地九大学院是以五百年前欧洲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的。美国殖民地学院以欧洲大学模式为蓝本,综合吸收欧洲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创立了自己的学院,通过教育青年一代传承人文知识,不仅使他们成为神职人员,也将其培养成为国家公职人员

美国建国时期(1790—1869年)。美国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社会改革运动在19世纪得到发展。联邦政府推动了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的形成,美国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特点。借鉴18世纪末德国大学制度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工业化大学转型时期(1870—1944年)。美国大学进入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立了各种新型的学院,最重要的是大学的产生,大学建立了本科生院、专业学院、研究生院。在课程和教学方式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大学治理结构明显向科层管理和官僚管理体制转变。

美国霸权时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1945—197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亦对高等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当代高等教育体制多元化时期(1976年至今)。高等教育系统朝着学生来源多元化的目标发展,注重满足所有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到20世纪末,高等院校致力于基础和应用性研究、通识教育、专业发展、高中补习教育、职前技能培训、职业生涯发展以及个人兴趣教育。

纵观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社会背景,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

第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现了美国国际竞争与战备的重大战略。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看出战争与国际竞争对于高等教育的关键作用和密切关系,具有明显的国家战略行为特征。美国的学校和学院无论是个体,还是通过美国教育委员会,都力求在国家战备中发挥积极作用。在美国的历史上,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事件给教育带来了空前强烈的冲击,它似乎体现了美国在科技军事上竞争的失败,证实了学校课程没有充分重视数学和科学,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的后果。联邦政府对此事件作出巨大反应,在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此外,在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有120所高校参与了这项计划,政府用于这项计划的经费达244亿美元,加上基建费等投资超过300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强国密切相关,高等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第二,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现创新精神。在19世纪,德国的大学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大学,成为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技术、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增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国在此期间成立了200多所新大学。与此同时,另有一些大学进行了本科层次的改革,建立了初级学院,开设更为广博的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美国各学校和学院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给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割点,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五个时期。

英国高等教育起源期(12世纪至二战前)。创办于12世纪中叶和13世纪初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英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市大学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主张高等教育应该独立于宗教之外,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它们大多是由地方创办的,尽力为地方服务,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不同的是,它们更注重应用科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使用。

英国高等教育的恢复期(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英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都认识到现代战争的胜败和国家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应用。英国政府在1945年和1946年分别发表了《帕西报告》和《巴洛报告》,其主要结论是:为了振兴英国经济、改变科技人员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学和技术学院必须联手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中央政府应提供更有力的财政支持。根据这两个报告,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创立了高级技术学院,战前由伦敦大学授予学位的5所学院获得了正式的大学地位。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1950年掀起了发展科技教育的高潮,科技教育的水平和专业所占的比例特别是工科比重明显提高,学科结构失衡问题初步得到纠正,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促进了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1963年《罗宾斯报告》的发表,揭开了英国现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英国政府接受了该报告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规划,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965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克罗斯兰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双重制的设想,他将英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由科学技术学院、其他学院组成的公共高教机构两大部门。英国政府1966年发表了《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规划:继续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政府白皮书,正式确立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英国高等教育调整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20世纪7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因素,英国的高等教育并未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大跨步地发展,甚至还一度出现了停滞。1969年,开放大学成立。开放大学严格实行学分制,而且授课的形式灵活多样。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社会进入了危机状态。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社会秩序混乱。政府削减高等教育经费,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外流,但削减高等教育经费也促使各大学寻求与各种企业联手,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1984—1986年,大学校长委员会公布了《雷诺兹报告》,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引起了英国政府和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注意。《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主要对分别负责大学和公共高等教育系统的两大中介拨款机构进行改革,主要目的是加强政府对高校的控制,密切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合作和交流,提高中介机构拨款的有效性,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

英国高等教育稳定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1年,英国建议对高等教育体制作出重大改革。1992年英国《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颁布,以法律形式肯定了《高等教育的框架》白皮书的建议,结束了英国高等教育中的双重制,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建立了一个新的重要制度。《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规定,建立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系统,多科技术学院获得大学地位。将“多科技术学院和学院基金委员会”与“大学基金委员会”合并为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补助,并采取了新的拨款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教育领导权限。进入21世纪,英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都在大力地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并进行一系列的有关高等教育的立法和改革方案,使英国高等教育发展不仅长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正朝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前进,办学规模将持续扩大,质量标准不断提高。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社会背景,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其一,有法律法规的保证。英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法律法规的保证是关键。例如,1945年发表了《帕西报告》,1946年发表了《巴洛报告》,为英国高等教育在战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根据这两个报告,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专业所占的比例,特别是工科比重明显提高,学科结构失衡问题初步得到纠正,促进了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证,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1992年的《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促进了英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为迎接21世纪的教育挑战作了充足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政府高度重视。英国政府积极地参与到高等教育的每一次变革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高等教育设施的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软件资源,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

其三,有强烈的市场意识。20世纪80年代后,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撒切尔主义”也开始进入高等教育这一社会公共事业领域,实行私有化,政府降低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削减大学的教育经费,使高等教育陷入财政困境。为了调动社会各阶层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取消了对高校的一揽子经费包干,取而代之的是具体的协商和订立合同,政府把自己定位为高等教育的投资者。为了获得更多经费,各高等院校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竞争,由此调动了各院校的积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更是调动了各高等院校的市场意识,突出了高校运作的市场化,强化了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性。

其四,教育灵活多样。英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大学、学院和提供高等教育课程的继续教育学院。大学一般注重多学科、综合化和规模化;而学院相对比较专业化、单科性和特色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其五,经费多元化。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部分:一是政府拨款,政府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体,并居于主导地位,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它包括大学基金和研究资助;二是个人投资,英国高校普遍采取收费制度,学费及杂费等收入构成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三是民间捐赠,主要指社会团体捐款及私人捐赠;四是学校自筹资金,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和企业共同合作,以获得教育经费。

其六,与企业紧密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发展必须和企业联系起来,二者可以实现合作,优势互补。(www.xing528.com)

其七,注重教学质量评估。英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评估机制。质量控制是大学自身的事情,政府不加以干涉,各高校对此负有主要责任。各高校普遍采用了三种评定教学质量的方法,即批判性的自我检查、学生反馈和校外同行评审。质量审核目的是在对各高校承诺的质量控制进行外部检查。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的责任是对各高校教学质量进行外部评估,通过评估促使各高校按照全英标准保持和改进教学质量并与办学经费挂钩。社会评价主要有三种方式:校外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专门职业团体及其他法定组织的质量评价、《泰晤士报》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排行榜。

3.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洪堡创立的现代大学对德国具有重大影响,以洪堡创立大学为时间节点,可把德国的高等教育分为三个时期:前洪堡时代、洪堡时代、后洪堡时代。

前洪堡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探索促进了洪堡理念的生长,从中世纪开始,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为欧洲文化繁荣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到17—18世纪,德国高等教育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面临持续的衰退,传统大学面临深刻的危机,第一次改革始于1694年的哈勒大学创办,结束于18世纪中叶,主要体现为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和埃朗根大学三所大学的改革和发展。第二次改革主要在天主教大学中进行,是第一次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措施更加激进。其改革动力除来自大学内部少数教授,更多来自大学外部(政府官员、大学以外的教育改革家和知识分子),功利主义的影响更加明显。

洪堡时代:威廉·冯·洪堡自担任普鲁士国务枢密顾问内务部文教局局长后,就开始对大学定位与高等教育双元制进行第三次大学改革;与此同时,他和施莱尔玛赫、费希特等人根据新人文主义观念对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成功实践,使德国走进了高等教育强国的行列,也使得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目标及其机构定位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应享有自主地位,坚持其特殊性。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探究真理,还要坚持学术与职业并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民族国家发展的现实要求。

后洪堡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停滞与反思经历了洪堡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德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初达到顶峰,其国力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战后,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停滞状态,其改革也在对洪堡理念的坚持与反思中断断续续地进行。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国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路径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高等教育宏观管理集中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民主化、高等教育生态竞争化。21世纪,德国在高教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卓越战略,高等教育的竞争由此更为激烈。卓越战略的实施,意味着大学机构取代大学教授成为大学发展的核心单位,标志着德国大学发展从均衡走向非均衡,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从分流走向分层,大学之间的等级分化,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更加集中。

4.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近代法国迈入高等教育强国之列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崛起于拿破仑的第一帝国。在纵向国际比较视野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是法国高等教育的巅峰时期。高峰过后,法国的高等教育虽有曲折,但至今仍处于世界前列。其中经历了五个关键阶段。

启蒙运动时期:法兰西科学院成立,高等专科学校兴起。

18世纪的欧洲在17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迎来了继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从文艺复兴开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受到法国人民的重视。16至17世纪,国家和有关团体建立了一批新型的教育研究机构,其中法兰西科学院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法兰西科学院营造的独特制度的呵护下,培育了伟大的巴黎学派,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精神,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世界级科学精英。

18世纪以后,在欧洲工业革命大发展的背景下,法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时传统大学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产生了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又称大学校,意为大学中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精英教育的产物,打破了自中世纪以来大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教育的发端,开始了法国“一个国家,两种大学”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双轨制发展模式。高等专科学校是出于挽救国家威严和争夺海外殖民地等军事需要而创办的。

大革命时期:颁布《公共教育组织法》,兴建高等专科学校。

大革命较为彻底地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大革命后,1793年9月5日颁布了《公共教育组织法》(又称《多努法》),规定关闭和取消现存的所有传统大学。根据《公共教育组织法》,初创时期的近代法国高等教育体制大致包括两大组成部分: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各类高等专科学校、综合理工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与侧重于学术研究、以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研究机构。

为了应对国内人才需求和战争的需要,国民公会和政府决定建立各种专门学校,沿着兴建高等专科学校的路线,新建了一批大学校,并改造保留下来的部分综合学校和军事学校。

新兴资产阶级政府不仅从国家需要出发,依据不同学科门类设立专门学院,而且还对大革命前已建立的某些机构进行改革,于1794年创设了堪称真正体现近代科学教育的综合理工学院。综合理工学院实行严格的考试标准,以考试成绩选拔新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教育公平思想。

拿破仑执政时期:确立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重心转移。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官,后称帝建立第一帝国。1802年颁布了《国民教育计划》,开始了中央集权教育制度;1806年,富克鲁瓦再度拟定《有关帝国大学的构成法》,九易其稿后颁布。这一法案成为拿破仑政府建立整个教育制度的指导思想,为1808年《大学组织令》的出台奠定了基础,表明拿破仑要加强中央集权教育制度的决心。拿破仑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法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

《大学组织令》的出台是法国建立中央集权教育管理制度的标志。法国成为“欧洲第一个把教育纳入政府编制,建立起高度一体和严格等级的国家”,并影响了全世界。到19世纪,法国的经济发展比较快,需要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大力发展高等专科学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不仅工商业界,统治阶级也非常看好这类学校,他们都希望高等专科学校能培养振兴科技、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社会精英。在此背景下,《大学组织令》从法律上确认了先前开办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合法性,并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从大学转移到高等专科学校上来。高等专科学校强调实用,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为第一帝国的军事和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实用高效的人才,使法国高等技术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状况大为改善。

第三共和国时期:大学复兴,科学研究在大学取得了应有的地位。

在反复的革命和复辟过程中形成的共和派与君主派,在相持了半个多世纪后双方选择相互妥协,并于1875年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8年,一批有识之士成立“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会”,创办《教育国际月刊》,为政府提供智囊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第三共和国进行了继拿破仑之后法国高等教育的第二次重大改革。1877年,政府设立硕士学位奖学金,鼓励年轻人掌握专业技能。政府还增加了对学院的拨款并允许学院接受捐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政府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建立公立大学铺平了道路。1896年7月10日颁布了《国立大学组织法》,把此次高等教育改革推向高潮。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与大学办学三大原则确立。

二战期间,法国在戴高乐的领导下不仅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1944年,象征胜利的法国凯旋门终于迎来了一次真正的凯旋。戴高乐说,进步是维护国家独立的唯一条件,一个经济衰弱的法国,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立足。正是在戴高乐时代,法国的经济全面复苏。这期间的“朗之万—瓦隆计划”和《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对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朗之万—瓦隆计划”成为法国战后经典性的教育文献之一,这次改革虽然没有成功,但其教育民主化思想对战后以来法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次改革也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经典”。《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确定了大学的性质和三大办学原则:自治、参与和多科性。该法案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法国高等教育理念:大学是科学文化性公共机构,大学办学的三大原则是自治、参与和多科性。自治原则指大学可以在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机制,实行教学自治、管理自治和财政自治。大学自行制订教育教学研究计划,决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考查方式;大学有权决定自己的章程和内部机构,确定与其他大学的关系;大学及其下属教学研究单位均由选举产生的委员会进行管理,由选举产生校长、主任领导;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制定教师招聘规则;实行学术自由,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保证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自由;大学自己决定国家预算拨款和公立学校或私立机构捐赠的支配,但得接受国家的监督。参与原则包括:在教育部长和大学区总学长的领导下,扩大教授在学校各级管理机构中的代表名额,使他们在办学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发言权;选举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同时吸纳校外人士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改变过去由少数教授发表意见的特权现象。多学科原则指大学应尽可能多地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从事多种学科的教学研究,以保证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每所大学在保持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要努力打破以往学科的阻隔和互不联系的传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重新组合各种相邻的学科,创立新型课程,向多学科、多专业方向发展。这三大办学原则,在1984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又称《萨瓦里法》)中得到进一步确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