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陕西高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作为全国高校大省,要充分发挥其思想库、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开放办学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推进陕西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陕西高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努力发挥高校优势积极推进陕西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赵怀礼[1]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摘 要】在陕西推进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地高校在引领思想文化、科技人才、科学研究、开放办学等方面的优势,提升陕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区域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为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陕西;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产学研一体化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国家战略核心地位。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也要更加重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重要的构成要素和推动力量,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陕西作为全国高校大省,要充分发挥其思想库、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开放办学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为推进陕西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贡献力量。

1.发挥陕西高校思想库的作用,为推进陕西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

高校储存、聚集着当今各学科专业、各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思想、最新研究手段,不仅是各种新知识、新技术的聚集地,而且是引领人类思想文化潮流的领头羊。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库”的作用。

陕西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具有深厚的历史思想文化底蕴。由此造就了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优势非常突出,人才聚集,能够为国家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智力支持、政策咨询和人才保障。如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多年来该学科全国排名一直为第一)、陕西师范大学的历史学、西北大学的经济学以及其他一般地方院校结合本地文化地域形成的特色优势学科(如宝鸡文理学院的周秦文化研究)在全国都处领先地位,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思想文化素质和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决策发挥了重要的咨询作用,陕西省各级政策决策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通过增加投入、增加省级重点学科、设立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新增省级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等途径,加大支持力度。高校及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则要更新观念,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更要重视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能见实效的应用成果。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构、建设和谐社会的形式下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高校科研领域,不仅自然科学技术要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也存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存在着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渗透、延伸的问题。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强化成果转化意识,要切实克服为评职称“空对空”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与现实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两张皮”的痼疾。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和乡镇开展官产学合作活动,重视实际调查和实证研究,在现实需求中寻找科研课题,并注意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已有的前沿重大理论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推广普及,努力使其成为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决策的思路、政策、制度和可操作性的措施。这些成果将成为提高公民素质、创新观念、丰富文化生活、参政议政的易于接受的大众化文化形式和政治伦理准则

2.发挥陕西高校科技人才聚集优势,大力开发科技人员潜能,为推进陕西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高校不仅是科技创新人才的聚集地,而且通过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陕西作为全国高校大省,高校科技人才富集,综合科技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4位。陕西现有高校76所,其中中央部委院校6所,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分别为3所、8所,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4位。2007年陕西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76.97万人,在校研究生6.54万人,高校人才培养为陕西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支持。但是,陕西科技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列全国第25位,人均GDP列全国第29位。在经济总量中,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创GDP较少,每百万元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新产品产值均处于全国下游水平。显而易见,陕西是一个科教大省,但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弱省。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一是科技人员的潜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影响科技人员潜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包括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方面。其中,自身因素包括年龄、学历、职称、工龄及个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环境因素包括科研机制、科研环境、物质待遇、科研经费、工作条件等。二是陕西虽然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优势,但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力量薄弱。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大部分是国家出于战略布局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整体发展考虑由国家提供的,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投入较少,因之未能支撑科研团队有效地开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与产品开发。第三,从优势学科分布的角度看,陕西的科技优势是国防高科技优势。陕西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获奖成果所占比重前五位的优势学科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冶金工程技术兵器工程技术、电力电器工程等典型的国防高科技,而陕西目前的工业体系是以机械电子纺织能源化工和食品加工为主要支柱的,两者之间未能形成耦合性的联动发展态势。

建立陕西科技创新体系的宗旨就是要把陕西从教育和科技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为此,高校首先必须要针对科技人员的群体特征采用柔性管理手段,改善科技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多渠道挖掘科技人员的潜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其次,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主动地联系地方企业单位,多争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横向课题,大力开展适用于陕西经济、解决陕西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高校要改善学科布局,在保证国家战略布局和科技整体发展协调的同时,大力支持为建立陕西创新体系学科的布点、培育和发展,形成能够推动为陕西经济发展服务的强大学科群。

3.发挥高校科学研究的优势,加快陕西自主创新的步伐

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在政府支持下,尊重从事自主创新中的原始创新,并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陕西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学科研究力量雄厚,应用研究和开发能力较强,为原始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提供了丰富的重大基础理论成果支撑。截至2006年,陕西高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在高校的两院院士27位;共有国家大学科技园4个,位居全国第2位;累计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居全国第4位。在国家科技奖励中,陕西高校连年取得突破。“十五”期间,陕西高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42项,其中2003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2004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因此,建设陕西科技创新体系,提升陕西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家重点高校优势学科支持力度,促其尽快产生更多的重大的基础研究成果,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陕西省政府则要从资金投入、平台保障建设入手,重点加大对这些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开发的支持力度,使其尽快在陕西本土开花结果,为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实际贡献。二是围绕陕西本地特色主导产业,支持大部分高校积极开展服务陕西经济发展的集成创新。一方面,整合利用陕西国家科技资源优势,以各级各类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为载体,积极开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如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的集成创新,广泛开展围绕陕西主导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集成创新,如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果业、畜牧业煤炭石油、天然气、钾盐及钼钛等;另一方面,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安排的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通讯、广播电视远程教育体系、大中城市建设中,引导高校积极参与,积极利用和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集成创新,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大力支持一般地方高校积极与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合作,广泛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www.xing528.com)

4.发挥高校开放办学的优势,走产学研一体化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职能,而且还具有服务社会的第三功能。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实施开放办学,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大发展。对此,陕西省政府及高校的认识是清醒的。陕西省委、省政府早在2001年就开始倡导“两个结合”(即高校与科研院所相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开发区和企业相结合),旨在推进陕西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

“两个结合”已成为陕西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促进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走“两个结合”之路,西安高校与咸阳、宝鸡等市县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对接联系;与省内多家企业共建了研发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分别组建成立了“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大学技术研究院”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创办科技型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2万人,实现总收入30多亿元,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同时,推动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与西安等6市开展共建开发区和科技合作活动,收到良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高校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但总体来讲,陕西推进“两个结合”的水平还不高,科技与地方经济相脱节的问题仍然严重,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对本地经济增长贡献率仍然偏低。今后,陕西要进一步加大推进“两个结合”的力度,促进高校为提升陕西区域经济竞争力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政策鼓励、市场引导等措施支持本省市高校、科研院所与省内大企业集团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公共技术研究开发与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研发、制造、设计中心。在此基础上,围绕关系陕西经济发展全局和后劲的关键技术展开攻关,形成自主创新优势。具体讲:一是高校、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增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服务意识与参与能力。高校科研院所要紧密围绕本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落实本省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积极参与跨系统、跨产业的合作,力争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积极承担本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力争在培养名牌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以技术创新带动陕西主导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强化制度创新,增强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和重视应用性研究,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改革高校内部不完全适应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和技术优势,在促进陕西重点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行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亮点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三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适用性。高校要紧密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需要,适应陕西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结合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工作,及时合理地设置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多层次、多规格地培养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尤其是要加强适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曾旸.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05,(9):77~79

[2]张炜.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加速构建陕西高校科技创新体系[J].科技·人才·市场.2003,(1):4~11

[3]廖建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04,(4): 21~24

[4]谢旭人.中国产学研联合的现状与经验[J].中国科技论坛,2002,(2):3~6

[5]谢焕忠.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5-03-18

[6]陆书根,吴军华.陕西建设教育强省的分析与对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2~36

【注释】

[1]赵怀礼,男,副教授,宝鸡文理学院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