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研究:构建创业课程体系

科技创新研究:构建创业课程体系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据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业教育的目标,创业教育的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可通过开设创业哲学、创业伦理学和创业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高校应开设创业经济学、创业环境学、创业学、创业管理学、创业法学等课程。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的设置更为必需,它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方式。

科技创新研究:构建创业课程体系

广博的知识基础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它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现代科学、艺术、法学、哲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等知识。依据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业教育的目标,创业教育的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毛泽东指出:“知识分子接受前人的经验,主要靠读书”。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体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提倡文理互补,加强通才培养,这样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可以文理互补、交叉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

认识论知识论的角度来看,知识的获得主要有两种渠道,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当代知识理论中,人们将那种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将那种能够明确反思和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根据课程设置原理和设置原则,创业课程应当主要包含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一)创业精神课程

创业精神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起动力和核心作用的意识倾向,创业精神是创业者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必须将创业精神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除此之外,还需要有系统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创业精神的实质。主要可通过开设创业哲学、创业伦理学和创业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哲学:培养创业者勇于探索真理的人格与精神,把握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和企业发展的规律,使创业者具有辩证的创业思维,使学生对创业产生不竭的精神动力。

创业伦理学:培养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在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品德,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明确创业道德规范、道德评价,提升创业人格,提高创业素质。

创业心理学:让大学生了解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鼓励大学生做好创业的各项准备,促进青年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性,提高大学生抗击挫折的能力,为日后可能面对的逆境做好心理铺垫。

(二)创业学科课程

所谓学科,是指“大学根据知识分类而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的一种组织形式。”我国《汉语大辞典》对“课程”的解释和“学科”一样,也是指教学科目。这里我们不讨论其内涵,但创业作为一门学科来说,可以分设多门课程。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水平出发,选择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课程,即“综合课程”。所谓“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领域,学科课程应当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这类课程不限专业,所以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融合;二要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通过各种创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激发和培养创业意识,这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业能力的关键。高校应开设创业经济学、创业环境学、创业学、创业管理学、创业法学等课程。

创业经济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使创业者合理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创办的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开设《创业经济学》《公司财务案例》《创业融资》《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创业机会识别能力。(www.xing528.com)

创业环境学: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投资法律、政策等各种创业环境,并适应这些环境,以此来提高创业的成功机率。主要内容是创业政治、政策、市场等环境。

创业学:使创业者了解创业者的素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创业融资方式、创业战略谋划以及新创企业的发展等,提高学生对创业者的认识,努力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成功创业。

创业管理学:培养创业学生在理论上掌握并在实践中准确运用企业经营管理人事管理、领导能力和团队建设等创业能力,使学生掌握新办企业的成长规律,并将创业构想变为现实,以及提高企业管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业法学:在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让学生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现行法律制度和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法律与政策,培养创业者处理企业法律纠纷的能力,避免创业实践中的很多误区,增强法律意识

(三)创业实践课程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卢梭的“世界之外无书籍,事实之外无教材”与杜威的“从做中学”,即是实践课程的理论,也为我们开展实践课程指明了方向。列宁提出“灌输”理论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理论符合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的著名论断。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的设置更为必需,它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方式。通过创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创业道德品质,有学者指出:“在本质上,道德规范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活生生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生活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加深对规范的理解。”同时,实践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认识,学生创业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创业实践,可以说创业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创业实践课程从性质上主要分为模拟试验型和社会实践型;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分为生产操作实践课程、经营管理实践课程和社会交往实践课程三大类。

(四)创业环境课程

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是创业者的重要环境。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课程对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培养、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思维模式的构建与形成均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课程的“境教”比传授知识的“言教”更生动、具体、直观,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消化所获得的创业方面的信息。校园中的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浓厚的学习氛围等均能以潜在的教育力量,以特有的形象符号感化学生,它们都应该成为环境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各类建筑、雕像等都能够陶冶大学生品格情感。校园文化环境课程是指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中,在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特别是教师的创业人格魅力是环境课程中重要的教育支撑点,更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