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爱中老年人:中年人健康的大敌是何?

关爱中老年人:中年人健康的大敌是何?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中年人的大敌—硬熬人到中年以后,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化现象也悄然而至。因此,中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切忌犯养生的大忌—硬熬。所以当中年人自我感觉有周身乏力、肌肉酸痛、头昏眼花、思维迟钝、精神不振、心悸,心跳、呼吸加快等症状时,就不要再“硬熬”下去。因此,应当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切忌病体硬熬而导致重病染身。

关爱中老年人:中年人健康的大敌是何?

1.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为此,老年慢性病人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甚至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甚至出现绝望厌世心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应给予谅解,要热情关心,耐心引导,帮助病人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对于病人的粗暴无礼,要给予深切的理解,并以真诚的善心去感化病人。有些老年病人有一种“玩童”心理,任性不配合治疗,对于这类病人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耐心地做安抚工作。

丰富病人的生活内容,对于慢性病人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适当安排文娱生活、体育活动。有趣味的活动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的滋长,驱散病人心头的忧郁与烦闷。

慢性病的治疗,“三分靠药,七分靠护理”。所以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责任和义务叮嘱病人要遵守医嘱,要在正规的医院里就诊。心理效应可以影响药物疗效,要让病人相信医师,相信所用的药物,良好的心理效应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2.中年人的大敌—硬熬

人到中年以后,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化现象也悄然而至。因此,中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切忌犯养生的大忌—硬熬。

(1)身体疲劳时不可硬熬:疲劳身体需要恢复体力和精力是正常反应,同时,也是人体所具有的一种自动控制信号和警告。如果不按警告立即采取措施,那么人体就会积劳成疾,百病缠身。所以当中年人自我感觉有周身乏力、肌肉酸痛、头昏眼花、思维迟钝、精神不振、心悸,心跳、呼吸加快等症状时,就不要再“硬熬”下去。应立即注意劳逸结合,不宜熬夜,不宜做突击性的工作,思想要放松,胸襟要宽广,心情舒畅,不要因一些琐事而烦恼,不要过多计较个人得失,应尽快采取保健措施,消除身心疲劳。

(2)身体患病时不可硬熬:中年人的大脑、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生理功能都在不知不觉中衰退,细胞的免疫力、再生能力和机体的内分泌功能也在下降。

中年人对头痛发热、咳嗽、乏力、腰酸、腿痛、便血等不适症状不重视,听之任之,强忍下去,终将拖延耽误,酿成重症。因此,应当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切忌病体硬熬而导致重病染身。

(3)起居上不可硬熬:大便硬憋,可造成习惯性便秘、痔疮、肛裂、脱肛,除此之外还可诱发直肠结肠癌。憋尿易引起下腹胀痛难忍,甚至引起尿路感染和肾炎的发生,对健康十分有害。因此,要养成定期大便的习惯,有了尿意就应立即小便。每当晚上感到头昏思睡时也不要硬撑,不可强用咖啡浓茶去刺激神经,以免发生神经衰弱血压、冠心病等。

(4)饮食上不可硬熬:水是人体最需要的物质,中年人必须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每天饮水6~8杯为宜。渴是体内缺水的信号,表示体内细胞处于脱水状态,如果置之不理,硬熬下去则会影响健康。

肚子饿时应立即进食,不要随便推迟进食时间,否则可能引起胃肠性收缩,出现腹痛、严重血糖,手脚酸软发抖,头昏眼花,甚至昏迷、休克。经常饥不进食,易引起溃疡病、胃炎、消化不良等症。

3.怎样呵护患慢性病的老人

疾病与生命一样久远,相生相伴,谁也不想有病,但谁也难免不生病。

许多老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大都希望自己最好不得病,始终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一旦患病,且获知患的是慢性病,甚至是无可治愈的病,他们便会判若两人,情绪低落到极点。这种心理上的打击,有时甚至超过所患的疾病。

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往往情绪悲观,心理上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和孤独感,他们最强烈的要求即是被重视、受尊重。因此,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应当尊重他们,重视他们的疾病,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看不起他们,更不要鄙视他们,千万不能让他们雪上加霜。对他们的称呼须有尊敬之意,谈话要不怕麻烦,听他们叙说要专心认真,回答询问要仔细缓慢,声音可大一些,但语言要亲切,语气要轻柔,态度要和蔼,外表要热情,使他们感到处处有温暖,处处有亲人,尽快消除孤独感,以此抚平心灵上的创伤。

其次,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多接近、多鼓励、多安慰、多开导他们,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念,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减轻他们对疾病的恐惧,振奋精神,尽快从病魔的阴影中解脱出来,顽强地与疾病做斗争。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变化以及情绪波澜起伏的特点,采取必要的心理措施和手段,及时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之保持胸怀豁达,心情舒畅。

再有,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上要多关心他们,多体贴他们,护理和照顾他们要耐心周到、不厌其烦。对他们的衣食住行要妥善安排,尽量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善意地纠正他们那种刻板,尤其是有害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丧偶或无儿无女以及病重或垂危病人,更要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空闲时间较多的特点,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多组织和安排一些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疾病康复的娱乐休闲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在病中无忧无虑地颐养天年。

4.中老年防治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人从中年向老年过渡时,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症侯群,它代表人体功能的衰老。一般说来,女性出现的症状重、时间长,但也因人而异,差异很大。

在男性患者中,从50~60岁开始更年期。由于男性的类固醇激素减少不如女性明显,因此,更年期症状较轻微,生理变化较缓慢,常被忽略。男性更年期症状主要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疲劳等。

女性更年期症状最明显之处,就是随着月经不调继之停经。这一过程提示进入更年期,一般在40~55岁。临床上常见潮热、出汗,潮热从胸部上升到头颈,几秒钟或几分钟自动消失,同时有心慌、气短、胸闷、出汗等表现。更年期期间,心血管也有反应,如血压不稳定,脉压差变大,冠心病发病率高于非更年期,周围血管和肢端动脉痉挛,有蚁行感,脚趾、足部阵发性发白,麻木,手足冰凉等,有的重者出现手足剧痛及间歇性跛行,精神变化大,喜怒无常不能自控;病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丢东落西,全身乏力,感觉异常,失眠,小便失禁,肥胖,幻想自己得了病而沮丧,非常痛苦,有的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除了教育病人正确对待更年期所出现的症状,以平静的心态去战胜病症外,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对安全度过更年期是积极的、有益的。另外,也要叮嘱病人家属,理解病人出现的更年期症状,积极协助病人战胜更年期出现的症状。激素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更年期症状,同时可改善骨质疏松症。但癌症前期病变的病人使用雌激素时,可能加速癌变。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老人别盲目求“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知识的普及,老年人已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由于许多指标的高低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有很大关系,因此很多老人对这些指标一味求低。这样做就保险吗?医学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盲目求低,违背了人体生理规律,同样不利于健康。

(1)低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害人的心、肾等多个脏器,于是很多高血压患者在血压降到正常后不听医嘱,仍然大剂量服用降压药,认为“乘胜追击”,让血压再降低些就不容易反弹了,结果使得血压远远低于正常,出现头昏、乏力,整天无精打采等症状。

(2)低胆固醇饮食:低胆固醇食物可使心脏受益,但却会导致一些别的病,如卒中、肺炎肝病乃至癌症。低胆固醇可使细胞膜脆性增加,导致血管壁脆弱,脑内小血管因缺乏外周组织的支撑作用,抵抗血压变化的能力减弱,易发生血管破裂。

(3)低脂肪饮食:肥胖者限制脂肪摄入是对的,但并不肥胖的人为防止心脑血管病而食用低脂食谱则不可取。低脂饮食可促使人体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帮助消耗糖分,从而引起体内一连串的有害变化,如血中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含量升高,血压上升等。其结果与高脂肪殊途同归,为心脑血管病的出现开了“绿灯”。

(4)低体重:过分肥胖不仅影响体形,更是多种疾病的温床。但老人应该知道的是,所谓过分肥胖乃是指体重超出标准25%以上。如果体重超标在25%以下,对健康并无什么不利影响。稍胖的人抵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能力更强。人到中年以后,明显消瘦很可能是结核病、糖尿病乃至癌症的一个信号,应尽快到医院诊治。

6.人到中年应防“紧张病”

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单位的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是家庭的栋梁,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抚育子女,在社会和家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多,为事业、家庭和子女而奔波,是最繁忙最劳碌的人群。还要在上下级、同事、姻亲、家庭等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角逐,他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较大,工作、生活节奏也较快。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常常使他们处于某种紧张状态之中,有的学者称其为中年“紧张病”。如果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状态,可以直接引发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糖尿病,甚至癌症以及意外伤亡等。(www.xing528.com)

因此,中年人积极预防“紧张病”就显得非常重要,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1)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如走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增强各器官的功能,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

(2)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以自我放松、转换心境来减轻疲劳。

(3)培养业余兴趣,如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养花、郊游、垂钓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4)加强自身的性情修养,在家要和睦相处,在外要团结同事,多交朋友,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会减少烦恼,增加心理安全感。

(5)劳逸结合,上班工作或外出办事,要专注认真,注意安全,提高效率,就会减轻工作压力。休闲时平心静气,宽松自如,过得开心。

(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戒除不良嗜好,保持充足睡眠

(7)讲究心理卫生,学会自我调节,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善于化解各种情绪障碍或内心矛盾,就会减轻心理压力。性格开朗,宽容大度,不嫉妒、不赌气、不斗气、不暴怒、少思虑、勿悲愁、勿狂喜,防止情绪大起大落,维持心理功能平衡。

(8)一旦发现自己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头目眩晕,耳鸣眼花,食欲不振,心烦意乱,办事效率降低,失眠多梦,神不守舍等,应去进行心理咨询或到医院检查治疗。

7.老年夫妻间的健康监护

健康监护对于老年夫妻来说,尤为重要。从医学角度看,夫妻之间的健康监护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必须学些营养基本常识,根据爱人的身体特点和患有何种疾病,来确定应该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和不吃些什么,例如患高血压病,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脂食物,不吃辛辣、油炸食品。

(2)血压、脉搏与尿糖: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多发病。如果夫妻间能经常检测血压、脉搏、血糖和尿糖,不仅可以早期发现这些疾病,而且对于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检测本身也是观察病情和治疗的依据。为测量血压方便,家庭应购置血压计;患有糖尿病的家庭可购置简易血糖测量器。

(3)二便:大便和尿液是人体健康的镜子,夫妻俩可相互观察,检测大、小便,可以及时发现多种严重疾病。

(4)防癌互检:这是老年夫妻间健康监护的重点之一,不可忽视。夫妻之间要经常关注对方是否有癌症的先兆出现,这主要表现在:①体表肿块:要特别注意观察爱人体表是否出现形状不规则、质硬、移动性差的肿块,尤其是女性的乳房部位,丈夫应该定期帮助检查;②出血及出血倾向:除尿血、便血外,还应观察爱人有无咳血、痰中带血、鼻涕中带血、阴道接触性出血、皮肤出现血点、斑等;③原因不明的消瘦和乏力:这是多种癌症共有的重点症状,发现家人出现这些表现,应及时就诊。

(5)精神:老年夫妻应该把精神上的相互关心作为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要细心体察爱人心理上发生的微小变化,在他(她)心情不快时,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如果每一对老年夫妇都能按上述要求,自觉地进行健康监护,就等于为爱人请来一位家庭保健医生。

8.关爱病榻老人

患有重病的老年人,会随时出现恶化险情。关注其细微动态至关重要。那么,应关注的地方都有哪些呢?

(1)多留意老人的步态、肌力、平衡水平、呼吸均匀度及痰液性状、色泽等:若咳痰困难,有血样泡沫痰,多为呼吸道疾病,应及时拍X线胸片,做心电图等相应检查。警惕出现“心肺综合征”。

(2)夜间多留意睡眠或犯病:由于夜间人体的儿茶酚胺等血液“活性”物质分泌与释放数量较白昼少,机体免疫及抗病能力较白昼差,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易于夜间猝死。在深夜,家属应多关注打鼾老人的睡姿,枕头不宜超过22厘米高;随时矫正俯卧、仰卧睡姿,谨防口水误入气道而发生呼吸窒息猝死。

(3)当心恶劣气候:气候与气象的变化对健康及疾病均可产生一定效应。气流、气压、温度、湿度的骤变,对老人身体影响极大,严寒、湿热、大风等均易导致脑卒中发病率上扬或旧病复发,并可诱导许多慢性病恶化。交通噪声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或致旧病转剧。突如其来的巨响、地震、飓风、大风降温均可致心脏病患者心搏骤停。

(4)均衡营养膳食:营养不良或营养长久失衡,为造成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因素之一。贫血老人宜食猪血;便秘宜适当多食纤维素多的香蕉、海带、马铃薯、韭菜、紫菜等,也可酌食“菜馅”多的包子、菜团子等;泄泻宜少吃甜食、粗食;消化不良可酌食流质食、半流食、软饭、普通饭,并应及时由医生查出原因,进行针对性医疗。保持摄入一定量的优质蛋白、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老人宜多食粥或保健药粥,助益营养吸收。

(5)褥疮:老人持久难以下床,极易压迫局部肌肤致血液、淋巴液微循环的循环不良,肌肤血氧“短路”诱发褥疮或感染。应勤换床单、褥毯,勤翻身变换体位;轻微破损处可涂抗感染药膏,易受挤压的肘、脊柱、髋臀处可涂红花酒精或红花精油。

(6)关注精神赡养:老人最怕孤独失助,除了必须或必要的生活体贴及医护外,也不可忽视精神呵护和赡养。应多给老人讲叙些奇闻趣事、科技珍闻、国情世情;多给予些亲情、友情、温情和爱心;多多投予尊敬又爱戴的目光,使其升华战胜病痛的信心和决心,提升整体抗病能力。

由于老人的精、气、神毕竟不济,同老人谈话不宜过久,应让其多听、少语。谈话的嗓门儿也不要太高。

9.有些病不宜长卧床

人们大都认为,得了病是需要好好休息的。可医学专家提醒,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好好休息,有些病长期卧床是不利于康复的。

(1)心血管疾病不宜长卧床。心血管疾病患者卧床休息数小时后尿量会显著增加,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使心绞痛、血栓性脉管炎等发生概率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常在夜间发作,某种程度上是长时间卧床休息引起的继发反应。从临床角度,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采用坐位来减轻心脏负担,那么其他心血管疾病发作时为什么就一定要保持卧位呢?现代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实际上就是从采用坐位开始的。许多患者担心体力活动会导致心肌破裂或加重心脏损害。其实,吃饭、洗验、刷牙、穿衣、缓慢步行等活动的能量消耗比卧床只多出20%~50%,而科学、适量的运动对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调节作用,则是被动卧床休息和单纯药物治疗所无法代替的。

(2)呼吸道疾病不宜长卧床。许多人以为呼吸疾病发作时,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呼吸的困难程度。其实卧位时的肺通气和血液灌流比例容易失调,结果是肺泡气体与血液之间的交换受限。同时卧位时横膈的活动受到限制。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往往喜欢采用半卧位或坐位而不是平卧。另外,长期卧床还可导致肺炎的发病率增高。

(3)骨质疏松不宜长卧床。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这就是为什么水中的鱼骨密度显著低于陆地上哺乳动物的道理。骨骼一旦失去外力作用,就无需坚强的质地,因此容易出现骨质疏松。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与缺乏体力活动有密切关系。为此要保持骨质密度,适当的运动极为重要。关节软骨主要依靠承受压力来进行营养物质交换。如果关节长期不承受压力,关节软骨便会发生营养不良,从而造成软骨变性和关节功能障碍。

长期卧床还可导致肌肉萎缩和肌力减退。健康人卧床休息1个月,肌纤维横断面积可减少10%~20%,2个月则会减少50%。肌力降低速率为每周10%~15%,3~5周肌力下降可达50%。研究已经表明,卧床休息1天所导致的运动能力减退相当于老年人1年的运动功能衰退量。适当运动对心理和精神状态可起调节作用,是被动卧床休息和单纯药物治疗无法替代的。但过分运动也会损害健康,患病后是运动还是制动,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区别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