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借鉴与启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借鉴与启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时间:2024-0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大学认为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的人性化以及自我实现,即帮助每一个学习者去发现、发展真实的自我和全部的潜能。进入经济恢复期后,由于国家振兴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日本大学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逐渐向科学主义倾斜。

借鉴与启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全人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

日本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是建立在全人教育的基础上的。强调教育以人格的完成为目的,认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是完整的、活生生的,其学习状态也不尽相同,主张通识教育不只强调培养博学的通才,并且强调全面人格的培育。所以学习要包含知识和道德的各个层面,有意义的学习必须是全人学习,即教学需具有全人化取向。

全人教育强调人的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道德性及灵性需要等都应该受到同样重视。教育不只是教给人们一门可以糊口的技术或专业技能,而是要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层次,使人学会如何做人。在哲学思维上,日本的通识教育主张人的真实存在,从客体的存在到社会的存在、到文化的存在。1971年,中教审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备的基本政策”中提出人具有自然、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意义,并且强调人的多面性和统一性。日本的通识教育寻求人性的完整,认为客体的人、社会的人和文化的人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真正的人的形成是在各个层面的平衡发展以及对自然、生命的爱和敬畏的相互作用下,趋于统一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日本的通识教育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之上,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相互之间的关联,任何一样变动都会导致连锁反应,因此应该从“整体”上去追求人的精神感性,强调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帮助人建立全面的人格,而不是片面地、零碎的。

日本通识教育的全人教育理念重视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但是与经验主义不同的是,强调人的经验是整体的积累,相互间具有关联性,所有经验的总和大于个体,所以学习应该是整体的学习,经验之间要互相统合,才能让人完成自我实现。2002年中教审的“关于新时代教养教育”报告书中指出,教养是个人在经验积累和体系化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养成的对于社会的看法、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总和,是随着人的成长在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的,并且通过个人的社会经验和自我对话等途径,渐渐植入内心世界,成为内心活动的坐标轴。日本大学认为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的人性化以及自我实现,即帮助每一个学习者去发现、发展真实的自我和全部的潜能。

全人教育的理念还使日本的通识教育以全球的视野来看待教育,认同在不同文化下塑造成的自我的多元化,承认相对性与差异性的存在,因此日本的通识教育不认为存在永恒不变的知识基础,而主张真理是相对存在的,人类的教养会随着时代、文化的变迁而发展。

二、科学人文主义的通识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日本的通识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人文主义科学主义,进而达到科学人文主义的发展过程。

日本战前的旧制大学教育充斥着浓郁的国家主义的色彩,强调自己国体和国民的优越性,倡导国粹主义和全体主义。并且在封建意识和“神道”的宗教思想影响下,奉行“天道皇运”的天皇思想统治了整个日本社会。这种思想彻底压制了学问、教育、思想的自由,否认个人的价值和存在,强调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极端的种族主义。(www.xing528.com)

战后日本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主主义的思想开始注入日本社会。1946年制定《日本国宪法》中明文规定了保障基本人权、确立国民主权以及拥护和平主义三大基本原则。宪法中特别强调国民主权的回归、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的自由权利等体现民主主义的内容。《教育基本法》中也强调要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充满自主精神的国民。

在这种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对日本旧制大学改造的重要环节,其首要任务就是帮助日本国民确立民主主义的意识。当时的通识教育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存在。主张培养具有正确思考力、判断力和批判力的社会人,重视人的主体性存在。当时通识教育课程目的为培养教养深厚、见闻广博的人才。从课程内容上,重视完整的知识结构,认为完整的人需要人文、社会、自然等各学科的知识支撑。

进入经济恢复期后,由于国家振兴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日本大学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逐渐向科学主义倾斜。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世界范围的技术革新,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日本也借此机会走上了战后重建的道路,很快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国民的信心空前高涨,社会空前稳定。由于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科技的要求日益高涨,助长了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泛滥。科学的任务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掌握自然的规律,而且能够征服和驾驭自然,同时科学还能促使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总之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当时日本的大学教育以科学的发展为第一要务,重视专业教育,强调产业需求,加强理工科类的课程教学。这种重视功利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也波及到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不再是从人的本位出发,而是立足于科技的发展,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1956年的《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识教育的地位是,能够指导新时代技术者应用专业知识。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教育向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强调“标准化”和“规范化”,统一课程标准、统一课程内容、统一课程编排、统一教学方法。1956年日本制定《大学设置基准》,其中对通识教育的编排、科目、学分安排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进行了标准化的设定,直到1991年大学设置基准才缓和规制。

科学主义教育不能解决价值观的危机。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促使社会形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外来文化、新生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价值观的对立使日本的青年一代感到迷惑不解,精神的迷茫引发了价值观的危机。大学纷争后,日本开始对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反省,重新回到人文主义的轨道上来。与战后初期倡导的人文主义不同的是,对人的价值的解释不再以个体的自由为中心,而是提倡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重视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重要性。这种新人文主义的课程目的是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鼓励学生的自我实现,进而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提倡构建综合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对各学科综合理解,从中体会学习方法、把握文化史的问题、世界观和价值观。

随着多元文化观的确立,日本在其传统的“和”文化影响下,开始探索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融合的道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立并不在于相互间完全的排斥,即人文主义并不反对科学;科学主义也不是反对道德精神,它们间的对立是在于对价值核心的认识的不同。人文主义提倡精神至上、道德至上;而科学主义主张科学至上、技术至上。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对抗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因为人文主义中本身就具有科学精神,科学主义中也包含人文精神,最终的出路只有融合。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融合就是当今日本通识教育课程所追求的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观。简而言之,科学人文主义即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强调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主张物质和精神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人类的自身解放。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核心依然是人文主义,实质上是人文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包容。1998年,大学审议会的《竞争环境中个性闪耀大学》报告书中指出,专业教育也可以依照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开展。2000年的《全球化时代要求下的高等教育》中直接将科学能力列为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

在科学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下,通识教育课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课程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上,日本教育界主张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强调从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在课程形态上,强调跨学科和综合化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