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杜丽》现实主义文学表现

《小杜丽》现实主义文学表现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杜丽》是现实主义宝库中的又一明珠。乍一看去,《小杜丽》中频频交替出现的人物确实让人眼花缭乱。然而,这一切都是经过精心组织的“混乱”,其目的是表现工业社会的纷扰和喧嚣,以及人类在失去原有的可知社群时的迷乱心态。也就是说,狄更斯的体验恰恰需要用貌似凌乱的人物组合关系来表现,《小杜丽》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体验。如此呈现的现实具有强烈的震慑力和感染力。

《小杜丽》现实主义文学表现

《小杜丽》(Little Dorrit, 1857)是现实主义宝库中的又一明珠。

它的结构常常遭人诟病,其主要理由是书中不少人物总是匆匆亮相,又匆匆离去,许久之后,彼此间才会再有擦肩而过的机会,因而往往给人以松散凌乱的感觉

然而,狄更斯要的正是这种“乱”的感觉!

乍一看去,《小杜丽》中频频交替出现的人物确实让人眼花缭乱。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四五十个,此外还有好几个未带姓名,却多次露面的人物,如法官大人、律师大人、主教大人、财长大人、禁卫军长官、海军部长官等。这些人物代表了几乎所有的社会阶层。按其活动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七个圈子。其中最具黏合力的是莫多尔先生所代表的“进步”潮流——是他刮起的股市风波把包括上述七大人物圈子在内的千家万户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这些人物圈子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所牵涉的众多事件也往往扑朔迷离,而且许多人物和事件在表面上毫不相干,因而常常给人以纷乱的感觉。然而,这一切都是经过精心组织的“混乱”,其目的是表现工业社会的纷扰和喧嚣,以及人类在失去原有的可知社群时的迷乱心态。(www.xing528.com)

英国著名批评家威廉斯认为,狄更斯开了新型城市小说之先河。换言之,是狄更斯率先用小说捕捉住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世事变换更迭、万物倏忽而过的景象,以及人们因无所适从而产生的迷离、彷徨和困惑,尤其是那种身居闹市却倍感孤独的感受。在狄更斯的年代,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以致人们突然发现周围的世界(社区)变得陌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陌生了。在威廉斯看来,狄更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新的小说形式展现了新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塑造了一个反映新兴城市文化的可知社群。

创造新的可知社群意味着寻找新的方法,而新方法本身则意味着对新现实的体验。确实,狄更斯笔下人物的行踪常常飘忽不定,彼此之间聚散离合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然而这正是作者对新兴工业城市的真实体验。也就是说,狄更斯的体验恰恰需要用貌似凌乱的人物组合关系来表现,《小杜丽》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法,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体验。

越来越多的西方评论家已经认识到,《小杜丽》的结构并非像先前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松散拖沓,而是精编细织的艺术佳品。至于是什么把书中不同人物和事件统一起来的问题,评论家们的解释则不尽相同。依笔者之见,书中最具黏合力的是莫多尔先生所代表的“进步”潮流和股市风波。书中上自巴纳克尔家族和许多政府要员,下至贫民窟伤心园的居民们,全都卷入了莫多尔掀起的股市狂飙。狄更斯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一方面有股票“大火熊熊燃烧……影响巨大的巴纳克尔们煽起来的神圣的火焰,使空气中越来越响亮地回荡着莫多尔的名字”,另一方面连贫民区的“普罗尼希先生和普罗尼希太太家仅有的一位房客……过着清苦的生活,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都投资到莫多尔先生的一家企业里去了”。所有这一切正好表明,莫多尔及其影响对小说的艺术结构起着钢筋混凝土般的作用。更妙的是,让莫多尔这样一个骗子形象来支撑小说的艺术结构,又强烈地折射出狄更斯笔下人们精神世界的混乱。如此呈现的现实具有强烈的震慑力和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