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图说道教:与文学共进的文化发展

图说道教:与文学共进的文化发展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对文学都产生了广泛影响。道经中的《神仙传》、《道教灵验记》等神话故事集,表明道教文学中一种新体裁的形成。诗人们抒发神仙思想,显然是道教思想影响的结果。这类作品的出现,标志着道教观念已渗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之中。所有这些都表明,这部作品是接受了道教符与雷法的影响。

图说道教:与文学共进的文化发展

道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对文学都产生了广泛影响。道教自身出于传道的需要,为了便于诵读、记忆、流传,常常采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如《真诰》中某些片断,《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等用韵文写成;此外,还有全真教几代教主的“全真诗词”以及斋醮道经中的赞颂祝启章表等。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游仙诗、步虚词、青词等形式。道经中的《神仙传》、《道教灵验记》等神话故事集,表明道教文学中一种新体裁的形成。受道教文学形式、内容的影响,世俗文学出现了与道教同类诗词,还出现了仙话、道剧、神魔小说等等,而道教文学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世俗文学影响更明显。

游仙诗,是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诗体,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梁萧统的《文选》,将仙游诗列为诗的一类,选录了晋何劭诗一首,郭璞诗七首。郭璞的一首诗曰: “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娥扬妙音,洪崖颌其颐。升降随长烟,飘飘下九垓。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描写入海游蓬莱仙岛的情景,陵阳子、嫦娥、容成公、宁封子、洪崖、卢敖、五龙仙等神仙在云雾缭绕中,出现在金阙银台上,姿态万千,令人目不暇接,表现了作者思慕仙界的情感南北朝以后此类诗渐少,至盛唐又有佳作,以李白作品为代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以梦幻的方式写作的游仙诗。诗中写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场面壮观,景色艳丽,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渴求,对现实的厌恶。唐代以后仍然有一些类似的游仙诗。

太白楼

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

步虚词,是道教斋醮时在音乐伴奏下的唱词,内容为绕经礼尊、存神游空及对神的赞颂和祈祷。步虚词一般为五言,句数不拘,词藻华丽。道教各派著名道士都写过步虚词。杜光庭有一首步虚词为:“宝修真范,丹诚奏上苍。冰渊临兆庶,宵旰致平康。万物消疵疠,三晨效吉祥。步虚声已彻,更诵洞玄章。”步虚词自成一体,为一些文人所效仿,北周的庚信写的一些步虚词,被《艺文聚类》列为代表作。

青词,也称绿章,道教斋醮仪式上写给“天神”的奏章表文。一般为骈俪体。因用笔写于青滕纸上,故名。唐、宋、明、清各代均盛行。这类辞章,无不是请求五帝及日月星辰诸仙,保佑国家平安、臣民健康长寿的。最著名的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一首青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神仙诗,在唐宋时期最为盛行。诗人们抒发神仙思想,显然是道教思想影响的结果。代表作品为李白的《避地司空原言怀》。诗中最后说:

吕祖祠

吕洞宾,唐代道士,道教奉为神仙,是 “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因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为 “剑仙”、 “酒仙”、“诗仙”而闻名于世。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全国各地广建吕祖祠庙,岁时祭祀,至今香火不断。(www.xing528.com)

“倾家事金鼎,年貌可常新。所愿得此道,终然保清真。弄景奔日驭,攀星劝河津。一随王乔去,长年玉天宾。”诗中表现的思想是对成仙的渴望,同时,也是对现实的否定。宋代兴起的神仙词是唐代神仙诗的延续。宋代产生了与道教神仙故事相关的词牌,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解佩令》、《瑶池宴》、 《金人拜露盘》、 《望仙门》、 《献仙音》、 《霓裳羽衣曲》、 《迷仙引》、《渔歌子》、《临江仙》等。

神仙故事,或曰仙话,是源于道教神话故事的一种文学体裁。内容有仙谱、仙传、灵应、灵异等。有的粗糙、有的细腻,最有名的是八仙故事。

道剧,是元代独特的道教艺术元杂剧是它的形式,神仙道士故事是它的内容。著名的作品有:吴昌龄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马致远的《西华山陈抟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谷子敬的《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岳柏川的《吕洞宾度铁拐李》、朱有瞛的《八仙庆寿》等。其中《陈抟高卧》有的片断甚是精彩。陈抟在《梁州第七》中唱道:“从逢着那买卦的潜龙帝王,饶了个算命的开国功臣,便即时指袖归山隐。全不管人间甲子,单则守洞里庚申,降伏尽婴儿姹女,将炼成丹汞黄银。思飘飘出世离群,乐陶陶礼圣参真。想他那乱扰扰红尘内争利的愚人,更和那闹攘攘黄阁上为官的贵人,争如这闲摇摇华山中得道的仙人,一身驾云,九垓八表游尽。觑浮世,暗中哂,坐看蟠桃几度春,岁月常新。”此曲情真意切,为元剧之精品。

玉皇大帝木雕像

道教认为玉皇大帝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地位极高,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牲、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神魔小说”这一提法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提出的,指归佛崇道之人,以与佛道二教有关的神魔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小说。这类作品的出现,标志着道教观念已渗入到社会文化生活之中。作品中充满了关于佛教菩萨、道教神仙道术的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佛、道教宗教生活,借用佛道教宗教幻想寄托了人们的理想与愿望,进一步宣扬和扩散了宗教鬼神思想与宿命论因果报应等观点。元末明初由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时,说他能“知凶定吉,断言生死”;在七星坛作法,呼风唤雨;病重在五丈原,于帐中祈禳北斗,七日内主灯不灭,则可增寿一纪;安排了诸葛亮“巧布八阵图”、 “班师祭泸水”、 “定军山显圣”等故事情节。所有这些都表明,这部作品是接受了道教符与雷法的影响。明代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既有佛教影响又有道教影响,后者大于前者。作品开端,以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凡,引出梁山好汉们威武雄壮的故事;宋江遇九天玄女,接受三卷天书,入云龙公孙胜斗法破高廉,宋江再见九天玄女破混天象阵法,公孙胜破乔道清妖术等,都是借助道教神灵和法术来设计故事情节、描写人物的。书中罗真人、九天玄女、公孙胜为道教正面形象,高廉、乔道清代表妖魔,双方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仙道与邪魔的斗争。明代吴承恩所作的《西游记》是典型的神魔小说。这部作品虽然受佛教影响较大,但道教的影响也很明显。书中所写神界三大系统,佛教占其一,道教占其二。西方佛祖与菩萨是佛教系统,玉皇大帝及其臣属、太上老君等等属于道教系统。孙悟空身份是和尚,但他神通广大,闹天宫、闯龙宫、闯地府、斗神仙、斗龙王、斗妖怪,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来去无踪,表现出来的主要是道教武神仙的形象。明代另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是根据《武王伐纣评话》,参考古籍传说故事衍生而成。内容演述商末政治纷乱和武王伐商的历史故事,其中有很多神仙斗法的描写。书中提出了一个庞大的神仙体系,再造了道教的神仙世界。神仙形象奇特,有的掌内生眼,有的肋下生翅,有的三头六臂;仙术道法莫测,土遁、水遁、升腾、飞翔,不一而足。故事结局是姜子牙封神和周武王分封诸侯。鲁迅先生指出,其主旨是“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数”,“其根柢,则方士之见而已”。宣扬的是道教思想。

道教法器

在道教仪式上使用法器,主要是为了使仪式具有法力的效能,从而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与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因此,当道士在执行仪式时,除了要注重坛场的设置(如香炉、供品等的摆设)和本身的服饰(如头上的道冠、道巾,身上的道服、道履等)外,还要因仪式所需而使用各种法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