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伊犁赛乃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伊犁赛乃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时间:2024-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伊犁赛乃姆申报单位:伊宁县文化馆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自治区级传承人:阿布里米提·夏哈比维吾尔赛乃姆是音乐、舞蹈、诗歌等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伊犁维吾尔族民间传统舞蹈。当时伊犁赛乃姆民间艺术的形式只在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婚礼和各种庆祝仪式中表演。序曲《噢兰》(成家)是伊犁赛乃姆的开篇。

伊犁赛乃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伊犁赛乃姆

申报单位:伊宁县文化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自治区级传承人:阿布里米提·夏哈比

维吾尔赛乃姆(伊犁赛乃姆)是音乐舞蹈诗歌等为一体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伊犁维吾尔族民间传统舞蹈。其分布在伊犁河谷维吾尔族聚居区,主要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宁县及伊宁市、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维吾尔聚居村落。

伊犁赛乃姆的历史在清乾隆《钦定皇舆西域图志》、《西域见闻录》等书中有明确记载。维吾尔族史诗《乌古斯传》中就有乌古斯汗邀请有关部落民众举行娱乐宴会的记述。克孜尔千佛洞、吐鲁番千佛洞中就有部分壁画,以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了中古时期天山南北的居民在一起奏乐歌舞的场面。《突厥语大词典》中称之为“索尔丘克”、“苏合迪克”的晚会及“冬日聚会”,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就是当代维吾尔赛乃姆的雏形。

据《新疆简史》记载,在伊犁河谷地区大量维吾尔人的迁入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当时,受清朝政府敕令准噶尔蒙古的首领葛尔丹在这一地区行使管辖权。在伊犁河谷为准噶尔种地的,主要是从南疆乌什、焉耆、阿克苏喀什、叶尔羌(即今莎车县)被征迁来的维吾尔族农民,他们被称为“塔兰其”(意为种地人)。由这些地方迁移到伊犁河谷的维吾尔人中,有一些是赛乃姆传承人、民间艺人,正是他们把赛乃姆这一文化瑰宝带到了以伊宁县为中心的伊犁河谷地区,在这里落地生根、传承发展。

根据伊犁民歌大师、著名歌唱家阿布都外力·加肉拉先生的回忆,1900年在伊宁市比较出名的艺人有木尔再和买提(布韦)。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完整演唱伊犁赛乃姆的有买苏木·托合木、阿山弹拨尔、加米阿卡巴拉提弹拨尔、玉赛音弹拨尔、肉孜弹拨尔等艺人。当时伊犁赛乃姆民间艺术的形式只在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婚礼和各种庆祝仪式中表演。1934年,伊犁著名的舞蹈家胡赛音拜克先生与当时的舞蹈家库尔班·阿吉、吐尔干·曼苏尔,演奏家买苏木·托合木等艺人一起将伊犁赛乃姆初次整理补充并搬上舞台。

自治区级传承人阿布里米提·夏哈比传授技艺(那孜雅·阿依丁拍摄)(www.xing528.com)

维吾尔赛乃姆(伊犁赛乃姆)是由17种曲式段落构成,具有固定唱词,其特点为由慢及快,各个曲调独立又集中,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歌词优美,主要歌颂人间和谐、美满的生活,是以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的集体艺术表演形式。表演气氛热烈、内容丰富、节奏富于变化、群众参与性强,和新疆其他地区的维吾尔赛乃姆相比其舞蹈动作潇洒豪放、轻快利落,男女对舞时,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坦率自然。

伊犁赛乃姆的歌词基本上来自维吾尔族民谣,主要是歌唱人间之情、人间之爱,语言优美、内容通俗、涵义深刻,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序曲《噢兰》(成家)是伊犁赛乃姆的开篇。而后是《嗨嗨噢兰》(结婚成家),这是伊犁维吾尔人婚俗仪式中接新娘、送新娘时专门演唱的部分。另外,小伙子们陪新郎接新娘,去新娘家念“尼卡”途中也唱这个曲子。第三首是《喂,亚尔赛乃姆》(啊,我的爱)主要在接新娘、送新娘的仪式中唱。第四首是《森木阿旦,孟木阿旦》(你也是人我也是人),第五首为《买斯顿艾然》(情渊),这两首歌主要在举行婚礼时男女聚会中演唱。这时曲式的节拍变为舞蹈节拍,从而小伙子和姑娘们开始跳舞。首先由伴郎请新郎,然后新郎和伴郎分别邀请新娘与伴娘,随后大家互请对跳。第六首为《于增比阿衣》(你是月亮),这一段主要在男女欢快对舞的时候演唱,动作自由潇洒。第七首是《夏任地胡马日木》(爱在你的天空)演唱时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第八首是《比尔库热甫斯尼亚力姆》(一见钟情),这一首主要是传达男女之间的情爱,舞蹈动作含蓄、优美。第九首是《吾克江阿滕阿曼木》(情人的骏马健在吗),这一首主要是女子对情人的祝福,女性舞蹈动作优雅,男性舞蹈动作刚健有力。第十首是《叶力,多斯》(啊,朋友),这一首主要是把朋友比作果园里的花朵,男女对跳,手舞足蹈,展现友情给人带来的欢愉。第十一首是《亚尔仓格买力木巴尔》(妹,我爱你),这一首主要是小伙子向姑娘表示自己的爱,通过赞美山水,表达自己的情意。第十二首是《苏瓦尔》(通曲),这些歌在婚礼《春春萨力瓦提》(民谣)仪式中演唱。这些歌舞具有群众基础,戏剧性强,舞蹈形式自由活泼,在场男女老少均可参与,气氛活跃。第十三首是《夏木萨哈尔》(星辰),这首歌民俗性强,一般在斋月第十五天小伙子们串门夜念《热木赞》(祝愿歌)时演唱。现在也常在婚礼仪式、麦西来甫等场合演唱。第十四首《其木,其木艾提木》(交友),这一段主要通过沉重的舞蹈动作,唱交友的艰难。第十五首《阿克莱丽》(心愿),这一段主要是小伙子唱对情人坚贞不渝的爱情。第十六首《卡拉,卡拉卡西拉仁》(浓眉大眼),这段主要是唱小伙子对情投意合之人的肺腑之言,通过众多的比喻,传达自己的心声。第十七首《亚力木,亚力木多斯》是结尾终曲,节奏欢快,是整个伊犁赛乃姆的高潮部分,也是众男女老少和来宾都可参与的形式。

伊犁赛乃姆(伊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提供)

伊犁赛乃姆伴奏乐器主要有弹拨尔、都塔尔、苏乃依、纳格拉等,以其独特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完美地表现了人们的美好生活。序曲和第二段曲式段落的主旋律主要用苏乃依、纳格拉、达卜等乐器来演奏,第四段曲式段落的主旋律开始以弹拨尔琴为主演奏。伊犁赛乃姆的序曲给婚礼增添欢庆的以“2”音色为主的(为音根的)小规模“C”音乐开始,这一曲段的第一段歌词结束后到第二段歌词的第一行时,顺畅、自然地演变为“6”音色为主的大规模“D”音乐后,气氛进一步攀升,紧跟着又巧妙地变为“2”音色为主的大规模“G”音乐,将原来的小规模转变为大规模音乐。以“2”音色为主的大规模音乐,使得这一种转变不仅给伊犁赛乃姆的序曲增加一个新的特色,还能自然而然地转到一系列大规模“G”音乐,起到衔接作用。伊犁赛乃姆曲中的各种重音通过不同的乐器来演奏,主要有弹拨尔、都塔尔、萨塔尔、小提琴扬琴、苏乃依、纳格拉、石片、达卜、艾捷克、勺子等,围绕各种题目的4∶4、4∶2形式的节拍,由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节拍重音组成的慢节奏的曲子开始,逐渐加快速度,后来通过欢快的节拍达到高潮。每一曲段有自己稳定的速度及一定的节拍重音,从一个曲段过渡到另一个曲段时节拍重音也很巧妙,根据歌词的重音发生微妙变化,特别是每一曲段的节拍重音和演唱速度,始终与歌词的重音紧密配合。这一特点是伊犁赛乃姆充满活力的重要特征。

伊犁赛乃姆中的舞蹈主要有用眼传情,将手放在胸前或脑后,敞开胸膛,半跪着旋转,伴着快速节拍,用膝盖敲打着往前跳跃等动作。另外,用手指往外张开,目视前方,双臂往前送等动作,生动地表达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后来在舞蹈家的不断努力下,其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创造出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使伊犁赛乃姆中的舞者由个体表演至群体参与。男女对跳、舞者相互交叉跳、一人围着另一人转着跳等舞蹈表演形式都是基本的互动形式。近年来,伊犁赛乃姆在舞台上塑造不同年龄段的男女表演的艺术形式,舞姿丰富多彩,热情奔放,既有传统民族特点,又有现代气息,以艺术形式表达维吾尔人的幸福生活。

它继承发展了伊犁维吾尔民间传统舞蹈的特点,其主要突出伊犁维吾尔族民间传统舞蹈独特的脚步动作特征,以4∶4、4∶2的音乐节拍形式来表现。伊犁赛乃姆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进行整编,适应任何一种形式的需要。

伊犁赛乃姆与新疆其他地区赛乃姆显著的不同是,全场17段曲式段落可以从头到尾不间断地演唱完成,也可以将17段曲式段落以独曲的形式演唱。伊犁赛乃姆词曲优美动听,有广泛的民间基础和群众基础,民间自古通过赛乃姆艺术,传播文化、教育后代,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民间自娱性文化活动。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可以了解伊犁维吾尔族的人文历史、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对其挖掘、抢救和保护,有助于研究维吾尔族古代诗歌、音乐和舞蹈文化,了解、展示文化特性,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