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校教育发展回顾与规划,211工程进展顺利

我校教育发展回顾与规划,211工程进展顺利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首先回顾总结过去两年的工作,其次就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谈谈我的观点和想法,最后阐述我校下阶段的工作打算和“211工程”建设规划。目前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草案已基本形成,将在此次教代会上广泛征求意见并提请审议;各学院(学科)的规划草案和学科群的拟建规划已基本完成;与“211工程”预审有关的其他各项材料和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进展顺利。

我校教育发展回顾与规划,211工程进展顺利

本届校领导班子从1994年3月上任以来,在全校教职工的支持下,已经工作近两年了。今天,我就过去两年的工作情况、学校今后工作的规划和设想,向本届教代会作总结性汇报,并提请教代会审议。

我的报告分三个部分:首先回顾总结过去两年的工作,其次就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谈谈我的观点和想法,最后阐述我校下阶段的工作打算和“211工程”建设规划。

一、回顾与总结

1.近两年来着重抓的全局性工作及其成效

1)学校的经济工作

关于学校经济状况的分析及其对策在1995年6月27日的全校党员干部扩大会议上我已作了分析和报告。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教委领导也已给出了明确的意见。在国家教委和上海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的状况可概括如下:已从经济严重困难状态,逐渐回升,基本上维持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开始向好的趋势发展;学校已全部归还了教职工的“集资款”和应当退还教职工的“售房款”,学校欠教职工的个人款问题已基本解决;学校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债务沉重的问题尚未解决,教职工的平均待遇尚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学校经济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必须按照“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体制改革”的方针,进一步“开源节流”,依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在事业的不断发展中,使学校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

2)对外联合共建,改革办学模式

1995年12月4日国家教委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签署了共建共管我校的协议,形成了学校办学的新模式,开创了学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广阔前景。在与社会各方的联合办学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与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联合成立了华东理工大学浦东发展学院;与上海市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合作办学的协议;与上海市西片七校联合办学;各学院(学科)也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3)进一步深化校内资源分配制度改革

此项改革旨在有利于形成校内经济分配的良好机制,有利于增强各学院(学科)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改善教职工的待遇。目前校行政部门已与各学院(学科)共同核算和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有半数以上学院(学科),通过实施学校提出的工资性收入筹措、分配、管理办法,教职工待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以迎接“211工程”部门预审为抓手,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

新班子上任之初,就提出了努力奋斗、跻身“211工程”建设行列的目标,并成立了“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并于1995年1月,正式向国家教委提出申请报告。在国家教委决定1996年3月对我校进行“211工程”建设部门预审后,学校召开了全校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制订“211工程”建设规划和迎接预审工作。目前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草案已基本形成,将在此次教代会上广泛征求意见并提请审议;各学院(学科)的规划草案和学科群的拟建规划已基本完成;与“211工程”预审有关的其他各项材料和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进展顺利。

2.各系统的工作进展

1)教育工作

近两年来,教育工作始终坚持“面向企业为主,提高学生综合质量”的办学思想,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深入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工作的总体状况良好。在1994年12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试点工作中被评为优秀;大学生数模竞赛1994年获全国一等奖1名,上海一等、二等奖各1名,1995年获全国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上海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获奖名次和人数居上海高校二、三名;电子设计竞赛首次参赛5个队3个队获二等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全市名列前茅;英语八级考试1994年获全国第一,1995年名列前茅;体育第二课堂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两课”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海市高校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论文评级及经验交流活动中,我校参评学生全部获奖,成为获奖最多的高校之一。

实施“教育一条龙改革工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从招生、内部管理至毕业分配的相互衔接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着面向上海为主、面向企业为主、面向优秀生源地为主和服务全国的思想,调整了生源结构并加强了招生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的管理,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按大类制订教学计划;加强第二专业管理;强化毕业环节管理,特别是毕业小设计和文献检索的管理等;加强毕业生的管理,精心组织和设计了一系列毕业前的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加强学风和教风的建设,促进学生成才的自觉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抓了考风和严格学籍管理;在教风建设方面主要抓了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和优秀讲课教师的评选,推动了教风的建设。课程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计划”项目申报中,我校获准项目居国内同类高校的前列,其中:理科获1个牵头项目和1个参加项目;工科获1个牵头项目和4个主持项目。

2)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

在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学校始终极其重视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不但制订和采取措施,激发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花大力气抓科技体制改革,抓科研基地建设,抓大项目申报和实施,使我校的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1)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根据全国科技大会和上海科技大会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着重从科技组织的建设和科技资源分配制度改革两个方面进行。以学科分类和瞄准支柱行业为目标,组建和完善校内科技组织的结构。新组建了洁净煤技术研究所、防腐材料工程中心等研究机构,正在规划和筹建石油化工、绿色化学与煤洁净技术、汽车非金属材料和化学品、生物技术与制药工程、超细材料、农用化工、信息技术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群。

1995年9月学校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关于校内资源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文件,包括教学科研编制的使用,工资性收入的资金筹措、分配及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基础性研究基金管理、科研奖励、工作用房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正在试运行中改进、完善和实施。

(2)科研效益取得了突出成绩。1994、1995两年内,我校共获省、部以上科研成果奖共55项,其中“有机合成色素的光电与光生物分子工程”、“出土铁器文物脱盐缓蚀保护研究”、“合成氨尿素装置优化控制与调度”和“中国:国发收入的分配格局”等四个项目获一等奖。根据1994年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办学基本情况数据的分析,在论文著作、鉴定成果、技术转让,SCI、EI、ISTP收录、获奖及经费投入产出比等10项指标的人均数综合指标排序中,我校名列理工科大学第三名。在科研成果各项数量综合指标排序中名列理工科大学第五名。

(3)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有较大进展。我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在全国高校的排名,已从1990年的第52位上升到1995年的第33位;被EI收录的论文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从1993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4年的第6位。

随着我校科技工作的进步和科研实力的提高,与“八五”攻关相比,我校争取“九五”重大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八五”攻关,我校承担了45项合计经费927万元;“九五”攻关,到目前为止,仅已批准的“SO2废气回收净化新技术的工程化”项目一项经费就达1 000万元;作为“九五”第一项获得的863CIMS项目“沧州化肥厂CIMS应用工程”经费140万元;另有近10个项目即将立项,预计“九五”攻关,我校可获科研经费将大幅度上升。

(4)科研基地建设有新的进展。1994年以来,学校仅有化学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两年来,经积极组建申报,已批准或通过验收的科研基地有: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超细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水煤浆气化与煤化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开发部。即将批准的有: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分部。另外,我校还在积极与企业共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工程中心,并已取得初步进展。

3)校办产业工作

我校校产负债情况十分严重,制约了校产的发展。基于校产工作的现状,为使校办企业健康发展,学校采取了“边整顿、边调整、边发展”的校产工作方针,面上抓企业“上轨、鼓劲、发展”工作,点上抓重大产品的规划和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推出了《华东理工大学校办企业财经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实施细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事企分开、责权分明、严格管理,对校办企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规划调整校产结构和体制。学校创造条件,适度规划调整校产结构、体制和内外关系,集结力量,壮大阵容,将“工程设计院”、“维达公司”与“华方公司”合并成立了新的设计院,使设计院获乙级总承包资质,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抓新生长点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紧紧抓住企业与各学科的合作与分工,背靠各学科,搞校内联合,有计划地布点,既大力开拓现有产品的市场,又不断有新产品面世。目前,摩擦片产品、净化器产品、植宝十八产品,不同程度地有所进展,各企业也陆续有一批新产品进入市场。

抓企业与社会的联合共建。校办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为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校产的综合资源优势,促成校办企业与社会的联合。华明公司通过改制,让社会大企业参股,吸收新资金2 000万元。这样既减轻了学校负担和风险,又保证了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4)后勤工作

近两年来,后勤工作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办好实事:

房改“接轨”顺利完成。在国家教委、上海市领导和市房改部门的支持下,在全校教职工的谅解和支持下,我校顺利完成了与上海市房改政策接轨的售房工作,并于去年底开始分批清退了1993年的售房款。(www.xing528.com)

基建工作进展正常。高科技大楼共8 000余平方米,可于今年春季如期完工;20°、21°教工住宅(3 500平方米)已于1995年12月完工;22°教工住宅(2 600平方米)1995年12月开工,将于今年内完工;行政住宅区完成审批立项和设计等前期工作,正进一步做好动迁工作。

节能、降耗工作成绩显著。全校范围的水、电、煤气设施已加装表具,并按表数收费或考核;家属住宅电话已基本改为程控直线,校部承担的水、电、煤气、电话费负担大大降低。

供水、供电设施得到改善。更换了部分学生宿舍及教室楼的自来水管,局部缓解了用水高峰时的断水现象;家属区供水系统增建三个贮水池和泵房,并将移交市自来水公司直接管理,避免了学校家属区用水学校补贴0.20元/m3的沉重负担,并可避免罚款;家属区的电力增容已完成,今年用电矛盾可望缓解。

5)队伍建设

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队伍建设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制订、试行了校内资源分配深化改革方案;结合资源分配制度的改革,逐步推行并扩大流动编制的使用,完成新一轮的聘任工作;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工作,遴选学校跨世纪人才培养人选;1995年实现了与上海市养老保险制度的接轨。

二、关于学校改革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我校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办学模式,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办学新路,使学校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是今后两年乃至本世纪末工作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以下,结合两年来工作中的体会,就学校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谈几点看法。

首先,要从现状和今后发展的目标,去分析和认识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主要有:经济方面,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债务沉重、“蓄水库”存量不多,教职工待遇的平均水平较低;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面向21世纪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质量与一流学校有较大差距;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科研经费、高水平成果、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的数量较少,综合实力相对较弱;队伍建设方面,队伍不够稳定,高水平人才浓度不高;学校的支撑保障体系上,设施陈旧、配套不全,住宅供需矛盾较大;管理工作方面,制度化、规范化的严格管理和服务质量尚存在着较多不足。

在分析了各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必须寻找最为核心和根本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制约学校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最主要和核心的问题是两个方面:经济问题和队伍建设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在思路上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

1.继续深化办学模式和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

国家教委与中石化公司共建共管我校,开创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当前的首要问题是要抓落实,抓成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与社会各方面广泛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共建”,走合作、合资办学的道路。

我们要在与社会的联系中求得经济和办学各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在对外的开放中,锻炼和培养一支具有开放意识和活力的教师队伍,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与对外“联合共建”相适应,同时也是学校内部发展的需要,下阶段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关系,在“责、权、利”上合理分工和协调。在这过程中,学校要进一步放权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更好地调动各单位的办学积极性,进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具有自我约束和激励作用的良性运行机制

机制的转变是要破除“等、靠、要”、“大锅饭”和“齐步走”的弊病,必须组织起来,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共担风险、开创一条新路。我校资源分配制度改革的用意就在于此。下阶段将继续试行学校已出台的改革方案,并在实施中逐步改进和完善,真正达到“建立机制、增强活力、改善待遇”的目的。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职工待遇的提高,不可能同步进行,差距和先后是现实的。

上述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转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充分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学校的事业才能发展,并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3.认真研究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同样存在着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对我校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应从学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去认识和研究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我们需要认真考虑三个关系:局部与整体、当前与未来和各方面工作的协调性。为此,在队伍建设、资源分配和规划、学科布局、专业结构调整、校办产业、体制改革和新机制建立等方面都应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也是在“211工程”规划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在学校经济发展中,更应避免短期行为、急功近利,正确处理学校事业发展和提高教职工待遇的关系;在队伍建设中,除考虑队伍的稳定、过渡和发展之外,更应着重考虑学术带头人和干部骨干的更替和发展。

三、关于今后工作规划的说明

关于今后工作的规划,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今年的工作设想,二是“211工程”规划的说明。1996年对我校的发展而言是十分关键的一年,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继续贯彻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方针,增实力、办实事、上水平、促发展,并把发展作为今年的核心任务来抓。具体地说,要抓好下面四方面的全局性工作:

1.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继续试行和完善校内资源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并在上半年正式全面实施,以建立能有效促进发展的、共同努力、共担风险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健全和理顺校、院二级内部管理体制,以充分发挥校、院二级的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加强严格管理,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2.继续积极推进对外联合共建的工作

今年的目标是:争取实现国家教委与上海市共建我校;进一步落实与中石化共建的具体项目,使此项共建取得更大实效;广泛开展学院(学科)与企业、集团公司、政府部门、地方政府的联合办学;努力开拓与海外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办学渠道。

3.办好若干实事,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抓紧安居工程建设,争取使教职工住房条件尽快得到改善;通过共同努力和执行校内资源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争取使教职工收入有所增加,有活力教职工可以获得较高收入;搞好支撑保障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争取逸夫大楼建设上半年启动,研究生楼上半年立项,年内启动,周边土地征用和规划年内完成等。图书馆、大型计算机房、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的完善与建设。

4.精心组织和落实“211工程”部门预审和各项准备工作,使预审顺利通过

“211工程”部门预审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抓落实、抓组织是当前工作的重点,要动员广大师生员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预审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关于教学、科研、后勤、校产、机关、队伍建设诸方面的今年工作重点,在书面材料中己有说明,请各部门认真研究和组织实施,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

结束语

同志们,过去的两年是极不平凡的两年,我们在克服各种困难中前进,在解决各种矛盾中发展。我们曾为学校的前途深深地担忧,也为所取得的每一个突破和成绩而感到欣慰和鼓舞。过去两年的历史,证明了一条真理:华东理工大学是有实力的,华东理工大学的干部和群众能够经受风浪的考验,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险阻。

这两年的校长生涯给予我很多的磨炼和启示,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我向两年中风雨同舟的同志们致谢!向支持、帮助和理解我工作的教职工致谢!向在我校最困难之际给予有力支持的上级领导致谢!我坚信,困难终将过去,光明的前途必将属于华东理工大学!

【注释】

[1]本文是在校四届二次教代会上的报告,1996年1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