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变动时代的风标:侠的人格与世界

大变动时代的风标:侠的人格与世界

时间:2024-0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初,承春秋战国以来纷乱时世,加以强秦暴亡,各种势力交攻纷争,社会变动的剧烈程度丝毫不减,故一时侠者纷起并作。不过,上述种种打击措施,并没有彻底扭转社会上的任侠风气。西汉时有像郭解这样父子两代为侠的,至此,郭解儿子郭梵和孙子郭▌,一任蜀郡太守,未见有侠行;一少有志行,由尚书令出为渔阳太守,招怀山贼,抓捕豪侠,乃祖之风已荡失殆尽。

大变动时代的风标:侠的人格与世界

一、大变动时代的风标

中国古代的侠者,最初诞生在风雨▌洞的大变动时代。由春秋战国时开始,一直到汉末,天下纷纷,治乱相替,中国封建社会在兵火中摸索着自己的前途,摸索由无序走向有序的道路。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步入历史舞台,在沧海横流中,开始他们最初的人生历练的。具体地说,在春秋末,战国初,他们即开始有令人注目的活动,只是由于“儒墨皆排摈不载”,致使许多人虽修行砥名,声施天下,结果仍湮没不被人知。不过,儒墨不载,其他先秦文献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未必不载。正是赖有上述诸书,及汉以来各种典籍的记载,我们得以了解在那个变革时代游侠先驱的活动,了解他们高尚的志节和卓然特立的人格。

如《左传》所载鬻拳、狼▌,《晏子春秋》所载北郭骚、《战国策》所载唐雎等等,皆是侠风凛然的志士。他们或忠于国家义无苟且,或忠于知己不惜身报,并十分爱重名誉,临强敌而无畏,持高节而不▌。面对春秋、战国这一大争之世中艰恶的政治环境,浅薄的社会风尚,上至人君,下至一般士人,人人怀自利之心,既不尊礼重信,又不重祭祀聘享、宗姓氏族,以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1],仍坚执宗国道义,决不趋炎附势,称得上是乱世中道义的风标,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故近人张亮采作《中国风俗史》,称“游侠之风,倡自春秋,盛于战国”,如春秋之公孙杵臼、程婴、毕阳、偃息、仲行、缄虎、专诸等人,“皆可谓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者”;战国之豫让、要离、孟胜、徐弱、聂政、唐雎、荆轲等人,“皆先人后己,勇悍坚卓”,是游侠的杰出代表。今天看来,因战国时代,上有养士四公子竞为游侠,下有布衣之士奋起行义,任侠之风似比春秋更为风行。但春秋时侠者持身谨,持节严,那种爱名誉,重知己,急公义,赴国难的精神,对后世游侠或历代怀义慕侠的志士,产生的影响更积极更深远,他们是这些后辈的人格榜样和精神动力。

汉初,承春秋战国以来纷乱时世,加以强秦暴亡,各种势力交攻纷争,社会变动的剧烈程度丝毫不减,故一时侠者纷起并作。在秦时,已有韩国贵族张良家僮三百,弟死不葬,悉以家财养士,先雇人谋刺秦皇,又藏杀人犯项伯。后又有彭越、英布与豪杰交通,季布、季心兄弟并以任侠有名于楚。即使到刘邦为汉天子后,这批人仍依原先习惯行事,如齐贵族田横及门下五百壮士,赵相贯高等人,皆侠气难忤,不以君臣之礼为意。至于刘邦本人,不事生产,常有大度,也是一个性喜任侠之人。他能赦免大侠朱家所藏宿敌季布,很大程度反映了对朱家这种侠行的欣赏,对季布人格的认同或默许。

西汉侠的身份十分复杂,有像朱家、郭解和剧孟这样的平民,所谓布衣闾巷之侠,也有像灌夫、宁成这样交通豪猾役使千家的暴豪之侠,更有如袁盎、栾布、郑当时这样亦官亦侠,兼游侠官僚于一身的卿相之侠。且到西汉后期开始,游侠为官者日众,不仅任侠之人年长改节后多为高官,即现时即刻正任气作威的侠,也可任达官,爵列侯。由此,侠日渐远离战国时期乃至汉前期作为侠者个体的独立本位,成为统治者拉拢和利用的对象。

西汉时侠南北皆有,或因地域民风的关系,似以北方为多,也更有名。如当时著名侠者陈遵,就有“关西大侠”之称[2]。而就具体区域言,其活动范围大抵都在城市,特别是在当时经济、政治中心的长安洛阳。如愤于丞相公孙贺的拘捕,告发其隐私,引起“巫蛊之祸”的朱安世,即有“京师大侠”之称。(www.xing528.com)

其间,大部分游侠或不事生产,或占籍商业手工业,行侠时限于各自的势力范围,在一定街区内活动。还有一些游侠,结客养士,乃至如《汉书·游侠传》所谓“刺客如云,杀人皆不知主名”,其以一个著名侠魁为中心,进行集团活动,声势较战国时大得多。侠还有一个集团行动方式,是以宗族为单位,聚族而居,同宗相保。如景帝时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即如此。这种聚族集居的社会组织形式,似是奴隶社会井田制度下宗族、村社的遗余。班氏作史,有所谓“北道姚氏”、“南道诸杜”等,即指此而言。此外,当时还有父子两代为侠的,如漕中叔、漕少游父子;有的因心喜任侠而以“侠游”为字,如上谷太守耿况,更可见其时侠风之烈到什么程度。

对于侠以齐民养名,作惠作威的危害性,当时统治者是有认识的。早在汉初,高祖就曾采用娄敬的建议,将其与豪猾大姓一起予以迁徙,严加管束与监督。说来这其实是战国时秦惠文帝和以后秦始皇用过的老办法,《华阳国志·蜀志》中,就载有两人“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事。不过,高祖及以后武帝等数次行迁徙之事,其迁发地则在五陵。当然,更便捷有效的方式是直接镇压。如济南▌氏等被景帝遣郅都诛灭,郭解则为武帝处死。而成帝时,长安令尹赏得朝廷“一切便宜从事”的授权,穿地数丈,修“虎穴”拘箝长安游侠和轻薄少年恶子,致一时“亲属号哭,道路皆歔欷”[3],则是最为严厉的一例。

不过,上述种种打击措施,并没有彻底扭转社会上的任侠风气。降及东汉,虽不能说“其风益甚”,但为侠者仍有不少却是事实。从光武帝刘秀本人,到赵缪王子林,再到舞阳侯吴汉,皆曾任侠,或干脆就是游侠,一般闾巷之侠就更不能胜数了。这些人在王莽败落天下淆乱时大量涌现,在以后也从未停止过活动。当然,随着东汉法制和吏治的日趋健全,还有光武帝崇儒右文政策的有意倡导,社会上“怀经协术”、“保身怀方”的“守义之徒”增多,“去就之节,重于时矣”[4],侠的活跃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活动余地也受到了限制。一个显著标志是,王公贵族再不愿或不敢与侠往来,如光烈皇后母弟阴兴“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5],一般人对子弟“通轻侠客”也多有劝阻,并惧怕结交像杜季良这样“豪侠仗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的大侠[6]。为侠者因此收敛其行为,有的甚至改了行,折节向学。如王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轻剽少年”,晚而改节,钻研起儒学与律令来,以后官至洛阳令,名列《后汉书·循吏传》。西汉时有像郭解这样父子两代为侠的,至此,郭解儿子郭梵和孙子郭▌,一任蜀郡太守,未见有侠行;一少有志行,由尚书令出为渔阳太守,招怀山贼,抓捕豪侠,乃祖之风已荡失殆尽。

汉朝画像砖之射箭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