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的价值:直面危机的挑战

教育的价值:直面危机的挑战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教育价值的本质来看,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生命、生活和生存价值的良好实现。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终走向幸福。

教育的价值:直面危机的挑战

毋庸讳言,现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危机”日益明显。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功利化”和“工具性”现象泛滥

教育功利化是指教育依据功利的原则来完成对自身结构的重新建构过程,其结果是教育具备了某些功利形态。教育的“工具性”主要体现为,教育以服务和服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目标,教育价值体现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更高的教育水平代表着更多的财富,成为人们谋求更高收入和更好职业的一种工具。从教育价值的本质来看,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生命、生活和生存价值的良好实现。如果说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性”体现的是长远的“功利”和“工具”,那么其与教育价值的应有之义是相通的。

2、教育主体异化,教师和学生的存在价值受到挑战

众所周知,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真正主体。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让位于“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培养。在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模式下,考试往往是衡量学校和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得学校教育只能拼命地迎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挥棒,根本无暇顾及学校的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境遇(即生活价值)。在这种教育价值体系中,“考上大学”或者“考上重点大学和名牌大学”成为衡量教师和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成绩”和“升学率”成为一个学生或学校最权威的口号。反映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就是课程表上满满当当地全是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体育音乐美术等仅起点缀作用,即使是“班会”和“自习”等也会成为语文、数学等核心学科竞相争夺的时段。在这样的学校教育模式和异化的教育价值体系中,学生甚至教师的自我完善根本不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简直就是奢望,教育旨在促进人的价值实现的本质完全沦为了空洞的口号。

知识取向的教育完全以“提高成绩”为出发点,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实现,一方面学生仅会埋头苦读,失去了探索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兴趣,牺牲了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价值的完整性,对社会生活知之甚少,他们对自己的发展前途、生活方向完全没有概念,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成为我们说的“高分低能”,虽然拥有的知识丰富,但是并不能灵活应用于实践之中,不能使之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服务,这样的教育完全违背了教育价值的本质。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而言,他们既是这种教育的实施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因为在这种高压之下,教师也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从而丧失职业热情等,从而不利于教师的长远发展,这都是教育主体异化带来的直接后果。

3、过度的社会本位观取代个体价值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等各个方面。在经济上主要是通过市场化建设实现国家收入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人民民主专政;在科技上主要是通过技术创革新推动社会的加速发展。这些目标反映在教育中就导致了社会本位论教育价值观的确立。该价值观一切以社会价值为中心,个人只是教育系统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在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种“教育调节器”,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社会的发展才是根本目的,视个体的发展为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www.xing528.com)

实际上,早在19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人的发展是最高的目的,社会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社会本位论者却完全颠倒了这一关系: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加以利用。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教育决策者在制订教育政策、规划教育事业发展时,首先考虑的是教育的经济、政治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对社会物质利益、经济生产和政治需要的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精神需求等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国家的教育政策导向又深刻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方式。在培养目标上片面强调按照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及创新意识受到极大的压抑;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工科,以此来培养大批的科技专家、工程师和熟练劳动者,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一味追求量化指标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贬低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启蒙教育的隐性劳动。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是被当作真正的“人”加以对待,而是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材料、作为工具和手段被模式化塑造。

此外,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没有区分教育应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容易导致片面追求满足所有社会需要;同时也没有把社会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加以区别,容易助长教育发展中的短视行为,这将反过来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4、学校官场化、学术市场化、学校情场化严重

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已经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大量的社会习俗开始在学校中流行,官本位、金钱至上等思想同样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学校甚至沦落成了为权贵阶层服务的部门;而学术市场化是指学术研究已经远离了服务于教育的本质要求,一些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和结论并没有反映现实的情况,而是被某些特定的利益集团买断,为了维护某一利益集团而做研究,研究者和研究集团形成一个稳固的受益同盟;而学校情场化并不是指情感而是指老师和学生都带着不良的情绪去教学和学习,不是理性地、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等大量的社会问题

总之,教育价值在上述方面的流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终走向幸福。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环境都应该围绕着教育的应有价值出发,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从本质上讲,教育是引领时代的事业,而非适应经济的手段,更不是迎合社会的工具。“教育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表面上看这样的观点是在表达教育的切实性,但实质上是在否定教育的主体引领性,在片面彰显教育的工具性,把教育引入迎合现实需要的泥潭。教育不是经济的儿子,也不是文化的孙子,更不是政治的奴仆。用狭隘的实用主义观点来看待教育,必然把教育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是唯一的。它是唯一真正能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事业。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也是人,教育的一切理念和行为都围绕着人展开。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成为幸福的人。德国哲学康德曾说过,教育就是挖掘人性中的自然禀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自身的存在不但具有自然生存价值,更具有社会精神价值。实现教育终极价值,也就实现了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幸福、人类的幸福、自然的幸福。我们经常说哲学功能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哲学功能应该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幸福世界。对哲学功能认识的不准确、不全面,导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人性异化和自然生态恶化的严重后果。教育在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具有三重意义,即教育是人的自然性规定、社会性规定、超越性规定。教育首先是人的自然性规定。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从胚胎开始,就在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而且教育对胎儿智力发育和身体机能的健全都有重要的作用。虽然人的自然属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但是教育可以通过影响人的知情意行来改变人的自然属性。教育伴随人的一生,教育赋予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生存智慧,它将人从动物的特定化带向人的未特定性。教育还是人的社会性规定。教育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深刻反映人们在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中所形成的认知水平。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习得在社会实践与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知识,使人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关系中存在和发展。教育可以让人认同、接受、践行一定社会的价值体系、道德伦理和法律制度,使人更加社会化,更加遵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准则。教育还能够让人更加具有爱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人明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终极目标。教育还是人的超越性规定。人的超越性体现在人的反思性、主体性创造性。教育是最具有反思性的事业,教育能够使人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够更好地引导人的认知与事实之间形成统一,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提升利用自然的能力,同时,教育能够让人反思自己的不足,能够让人找到新的解决途径,能够抑制人的一些非理性的妄想和破坏性的行为。提升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使人智慧,能够提高整个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能够从整体上提高人类的主体性,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按照合乎理性的逻辑和途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教育还培养了人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精神,从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教育让人越来越勇敢,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进取,越来越自由,也正是这个原因,教育赋予了人的创新特性和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