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决教育价值危机:迈向改变

解决教育价值危机:迈向改变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走出教育价值的危机自1945年以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科学和技术,经济和政治,人口及社会结构方面——使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也比过去任何时候快,但是教育系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却过于缓慢,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中国大学教育的人文性遭到极大的伤害。

解决教育价值危机:迈向改变

三、走出教育价值的危机

1945年以来,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科学和技术,经济政治,人口及社会结构方面——使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也比过去任何时候快,但是教育系统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速度却过于缓慢,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不平衡正是这场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这些不平衡包括:日益过时的陈旧课程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现实学习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相适应;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严重的教育不平等;教育费用的增加与各国将资金用于教育的能力和愿望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

上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教育已经并且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在70年代早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从普遍缺少受教育劳动力的时代突然向劳动力过剩的时代转变。由于教育系统,特别是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阶段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超过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工作岗位,受教育劳动力失业的现象迅速蔓延到各个国家,引起了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忧虑。

这一现象也同样发生在中国。

在经历了文革时期那种畸形的发展,人们痛定思痛,以恢复高考为契机,开始了教育发展的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与此同时,教育问题依然严重,日益严重的教育危机,正在成为人们揪心的话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与三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不同,当今的教育危机,更多的体现在教育的制度、课程、文化等内涵发展的方面。根据我们观察,大致有:

1、课程与现实生活需要距离较远,内容枯燥无用,更新较慢。学校课程改革举步维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陈旧,编排又枯燥乏味。制约了教材、教法及其他深层次的改革。不仅占用了学生们大量宝贵时间,还致使更多的学生由于感到枯燥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没有做到与时代同步,知识更新较慢,如计算机功能强大,用途广泛,无疑是未来办公的主要工具,而它的教学却没有受到重视,因为计算机课不在升学考试之列,所以许多学校用该课程的时间讲授其他课程。

2、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应试唯一阴魂不散,反而在新的外衣下得到强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成为一大顽疾,学生负担居高不下,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而且也成为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的原因。

3、教育模式僵化,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考试成绩)低能(生活能力)成为普遍现象。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

人们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分析,首先集中在应试唯一的教育体制。那种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的应试唯一教育的弊端,至少在舆论上,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我们知道:

——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由此,进一步引发了基础教育的畸形发展,高等教育生源素质偏低,人才的培养困难重重。这种教育必然带来的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问题的危害,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

——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增加学业负担,使学生向片面的分数追求,不利于学生的正确发展。很多学生因为负担压力过重导致出现精神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教育机构足够的重视。

——更为悲哀的是,由于应试唯一带来的观念的扭曲,使应试思维,更是制约了本来应该更为自由开放的教育活动。例如:为了要落实阳光体育活动,不少地方不得不采取在升学考试中增加体育分的形式来落实,就是一个例证。长期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的学生,学习是被动的,生活是枯燥的,没有任何幸福感可言。

这些发生在我们中小学的现实情况,在谈到原因时,人们往往把它归之于考试指挥棒,这固然不错。但是,从根子上看,依然是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重大失误。正是因为教育功利化的倾向,把老师、学生牢牢地束缚在应试唯一的轨道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在中小学是如此,那么在大学呢?

中国大学教育的人文性遭到极大的伤害。教育行政主导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畸形结合,不仅强化了中小学以应式思维为特征的教育功利化弊端,而且造成了科学理性和人文价值双双坠入危机,大学精神荡然无存,学生无心求学,各种丑恶现象陈渣泛起,全面培养人的人文性的教育活动异化为动物性的生存竞争的工具。  

这些现象的存在,表面上看是管理体制出了问题,但根子上,还是可以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找到原因。

事实上,这种价值的危机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有例证。美国著名哲学家玛丽·努斯鲍姆在她的《告别功利》一书中,曾经列举了五个选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教育层级的实例,来说明这种倾向[1]

l 2006年秋,美国教育部未来高等教育委员会(其负责人为布什政府的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灵斯,Margaret Spellings)发表了美国高等教育状况报告,题为《对领导能力的考验:制定美国未来高等教育的时间表》。该报告对高等教育失衡做出了有价值的批评。但报告涉及人文学科艺术教育的部分,却完全集中于教育为国家的经济收益服务。报告论述了科学、技术和工程教育方面的明显不足——不是这些领域中基础科学研究的不足,而是高度实用的学科教育的不足,哪些学科能很快产生出赢利的策略。人文学科、艺术以及批判性思维,在报告中几近全无。该报告对这些学科的忽略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让这些能力逐步萎缩,以发展更实用的学科,这完全合情合理。(www.xing528.com)

l 20043月,一些来自各国的学者开会讨论泰戈尔的教育理念。1913年,拉宾德拉纳斯·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重要的教育改革家。在欧洲、日本和美国,泰戈尔的教育实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目的是通过实践苏格拉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能力,熟悉多种世俗文化,尤其是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融入了教学课程的各个部分。如今,泰戈尔的这些理念在印度被忽视了,甚至遭到了嘲笑。参加该讨论会的学者一致赞同一个旨在赢利的新观念。讨论中,学者们彻底排除了想象力,排除了批判性自我发展的思想,而泰戈尔曾依靠这些思想培养出了许多未来的公民,服务于印度日后建立的民主社会。如今印度的灵魂正在遭受攻击,印度现存的民主制度能否逃过此劫?大量证据表明,当今的印度确实存在着官僚的愚蠢观念和毫无批判能力的思想;有鉴于此,许多与会学者都担心: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可能是不能

l 2006年冬,一所著名的美国大学召开研讨会,纪念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其主要内容是讨论文科教育的未来。研讨会召开数月以前,获准参加该会的发言人得知:研讨会的主题变了,他们到会后只能向有关学科为数不多的听众讲话,谈谈他们愿意谈论的话题。该大学的一位资深主任很乐于助人并十分健谈,他说该学校的校长认为一次关于文科教育的研讨会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所以决定改变研讨会的主题,换成讨论科技的最新成就,讨论科技为工商业创造利润的作用。

……

作者针对这些忽视人文教育,追求功利的倾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其实,我们的问题比这本书中提到的,更为严重。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2]现代哲学和心理学一般把人的心理结构分成三大部分:知、意、情。在教育中,意和情两大部分主要由人文学科担负引导重任,可见人文学科对人的健全成长的重要性。是把人的知、意、情往真、善、美的方向引导,还是往假、恶、丑的方向引导,这是教育的第一问题。只要是正常的教育,无不要求受教育者在真、善、美各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以造就健全的人格,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说得并不过分,现在的中国,你找不到很多尊重真、善、美的社会风气。整个社会,沉沦在一种经济实用主义氛围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其他一切,包括灵魂、人格、精神价值,全都成为服务于金钱的手段。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官员承包学校,庸俗的发展观,使教育和科研沉入金钱和政绩的泥沼之中。这样的社会氛围,你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代人的价值危机都可以在教育价值危机中去寻找根源和解决的途径。

当代中国教育正在现代化建设之路上快速行进之中,对科学教育、知识教育的重视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传统的教育价值精神和观念的矫正,但矫枉不能过正,世界现代化进程提醒我们,教育需要理性精神,但教育更需要人文价值,两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教育就会造成人之精神的萎缩和人生信仰与价值系统的扁平化,现代人的基本缺失就是由信仰与价值的缺失造成的精神迷失和生存目的错位。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建设中途中,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弘扬科学理性,倡导科学精神,加强科学教育,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为了克服和摆脱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为现代人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我们更需要信仰与价值系统,培育崇高的精神,倡导价值教育。

马克思曾说过: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3]我们今天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尤其要注意在普遍提高全民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同时,社会也应满足教育的必要条件,如制定教育法规、提高教育投资比例、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的自主权等。只有建立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教育的价值效应。我们不应该只注意教育要发挥什么价值,而对教育发挥价值的条件认识不够,满足教育自身的需要认识不够,对教育要实现每个人的价值也认识不够。有的人还习惯于以所谓社会价值为理由轻视甚至否定教育中的个人价值。在这种偏执的思维导向下,教育中的个人需要没有地位,共性压抑着个性,社会性排斥了自然性,从而导致教育结构模式化、教育思想教条化、教学过程程序化、教育缺乏生机和活力,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要么就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害群之马、招摇撞骗者,要么就是在谦虚的外表掩盖下潜藏着自卑心理、畏缩不前的奴性人格。如果说,传统的儒家教育价值制约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发展的话,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则是在背负着传统和现实的包袱下成长起来的。如此沉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之中的许多人不得不以牺牲自身价值为代价去换取相应的社会地位。

教育价值的危机根本体现在教育价值中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缺失。当今社会,人们更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和功利价值,相对而言使教育的人文价值逐渐降低到次要地位。这不是因为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发展造成了许多恶果,而是因为忽视人文教育、价值追求使人忽视了对自己的认识,使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成为物的奴隶。《学会生存》指出,教育功利主义的态度是把科学技术的传播当作达到短期物质目标的手段。它忽视了科学的其他方面,科学技术的传播也是获得客观知识以帮助人们解决取舍的一种手段——即使在实用科学方面也是如此。这种功利主义态度使一个人同他的环境对立起来,把人当作自然的主人和最高统治者,而不是把他放在他的环境以内,并与环境处于一种和谐均衡的状态。[4]

世界各国都在急切地追求经济增长,尤其是在经济面临危机的时候,因此,关于教育方向的追问就少而又少了。在全球市场追逐利润的狂潮中,教育的价值出现了危机。赢利的动机使不少有关领导者认为:科学技术对他们各自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不该反对良好的科技教育,也不会建议各国不再改进科技教育。我们关心的是另外一些能力,它们同样至关重要,正面临在竞争的飓风中逐步丧失的危险。对一切民主国家内部的健康发展,对创造一种良好的世界文化,使之足以针对世界的最紧迫问题采取建设性的对策,这些能力都至关重要。这些能力与人文学科和艺术相关:它们包括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包括超越对本国的忠诚、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看待世界问题的能力;最后,还包括以同情之心体会他人困境的能力。

  现代人在追逐物质财富、获得物质财富的同时,又被物质财富所掣制,迷失了人生的价值方向,把人变成了物;现代人在寻求主体独立人格权利的合法性时,陷入了与社会和他人分离的隔膜以及内心的孤寂之中;现代人在追求自由、享受自由的同时,又丧失了生存的根基与本真的自我,判处自我放逐与自我奴役。现代社会仍然缺乏对公民的平等尊重的意识,尤其是对基本人权的平等尊重;缺乏健全的政治制度来保证正义和公正的有效落实;把经济效益看作促进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或者首要目标,而又不对经济发展的成果实施道德或者正义所要求的再分配;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某些观念所导致的政治腐化和权力勾结——总而言之,我们的社会处于这样一种状况,根本上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仅不够道德,而且滋生了一个失败于满足基本的道德要求的政治制度。

现在,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其所追求的,首先应当是人与社会和谐。人是基本,人是前提,社会与人和谐才是社会和谐,才称得上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往往与以人为本同时出现,就充分反映了这一诉求。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视点上,来认识现代教育的危机。

现代人的价值危机与教育价值的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解决现代人的价值危机问题,必须从消除教育价值危机入手。

教育价值危机使人的主体性异化,使教育价值流失,使教育创造力丧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都可以在教育中找到根源,预防和消除人类任何危机的思想和办法都可以在塑造教育价值和发挥教育功能中得到。因此,探寻构建适合时代需要的现代教育价值,是全社会、特别是教育事业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应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从而消除教育危机,既是一个正确的途径,又是一个正确的目标。因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它特有的属性上:(1)人本性教育,以人为本,既以人为出发点,亦以人为归属,体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高中、荣耀和尊严;(2)真理性教育,崇尚真理,唯本真是求;(3)现代性教育,集古今中外有关人性及其教育思想之最新大成,尤其吸纳了当今人类包括普适价值在内的文明成果、思想理念和实践经验;(4)育爱性教育,通过对人性真理的阐明和弘扬,“三生教育”倡导对人、人格及生命的尊重和爱心培育;(5)和谐性教育,体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6)唯实性教育,将理论、实践和教育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并贯穿每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旅程,强调知行合一,贵在实践和教育;(7)开放性教育,注重个人开明达观,社会开放兼容,整合资源,形成合力;(8)民主性教育,注重社会主体资格及其包含的权利,同时也强调个体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义务对等;(9)规制性教育,人皆有自由意志,但在社会之中,则需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和秩序,包括法律、制度、规范、标准及至礼仪等;(10)创新性教育,注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创新人的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

[1]【美】玛丽·努斯鲍姆著,肖聿译:《告别功利》,新华出版社,201011月版,第3~9页。

[2]【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3月版,第9页。

[3]【德】马克思著:《卡尔·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记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54页。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