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价值:反思与改革中承担责任

教育价值:反思与改革中承担责任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现代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对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追求,体现了人们协调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努力。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人中龙凤,希望依靠子女实现生活的改善和阶层的提升。在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的旗帜下,人的德、体首先被抛弃,而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在标准答案和题海战术中被彻底扼杀。

教育价值:反思与改革中承担责任

一个国家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该国家对教育现代化的理想价值的追求。我国现代教育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一点是,这种认识往往只是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要想在实际运行中则产生效果,还有许多路要走。各级的教育管理者出于种种现实性的考虑,采取了一种功利性的做法,只敢在既有的教育体制中增加一些变通的措施,只是做加法,不敢触及教育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在培养人才方面,只要短期的“太平”,看一时的升学率,而不管长期的国家人才发展策略,不顾长远危机;甚至做最不坏的选择——只要不出现大的结构性危机,就可以应付下去,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停滞陷阱。

1、价值取向的迷茫化

建国以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强调教育为社会、国家、政府的利益、目标和政策服务,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制度。

这种为满足社会、国家、政府等需要服务的价值取向,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但也会带来一些历史局限性。从认识上看,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局限在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上,对“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理解又往往集中在为政治服务,集中在教育直接为特定时期的社会目标和社会政策服务,容易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简单化、教条化。容易被误解为教育,只是为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和任务单纯的、被动的适应和顺应。这看似充分发挥了教育的社会功能,显示了教育的社会地位,实际上是以牺牲教育社会功能的本质为代价的。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成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或工具,造成以“工具的直接效用”的评价。这种认识,使得教育的价值取向、宗旨完全服从于国家、政府的具体社会目标和政策,于是必然形成这样一种局面:国家、政府包揽了一切教育事务,成了唯一的学校开办者、教育管理者和监督者,这就迫使国家、政府承担起建立、管理和监督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的艰难使命。而事实上,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差异等,又使政府缺乏真正完成这种使命所必需的各方面条件。此外,由于教育机构长期缺乏自主性,而完全依赖、甚至依附于国家、政府,并不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尽管几十年间一直不断强调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教育为社会服务,但是,整个教育制度并未真正形成一种合理的、内在的、主动的、适合教育特征的社会适应机制,对社会形势变化的适应往往是外加的,因而是被动的。正因为教育不具有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因而,一旦社会发生重大的、根本性的变革,一旦教育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出现结构性变化,教育就必然陷入茫然不知所从的尴尬境地。例如,前一段出现的将“破墙开店”、“处处收费”等行为当作“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就是这种现象的恶果。教育行为与经济行为虽然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二者的本性是相悖的。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利益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准则。而教育行为的基本宗旨则是训练、陶冶人,发展人的天性,“人文”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原则。以经济行为的原则指导教育行为,必然导致“人力”教育的不断强化,从而使“人性”教育日益萎缩,并最终使教育走向实质性衰败。由此可见,面对知识经济的现实,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确立新的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是当今教育需要十分关注的。

2、能力选择的功利化

各国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为了社会发展”和“为了个体发展”的关系,是能力选择和课程设置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这句话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这两者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追求,体现了人们协调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努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功利”,是十分重要的。毋庸讳言,当下的中国教育,以过度的功利化追求为特点的“功利主义”倾向,却成了制约教育功能发展的桎梏

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学生被鼓励朝着极端个人主义的方向发展。这其中有传统习俗的原因,也有教育方法的原因。但更为根本的是“教育价值取向”的迷茫和偏离所造成的。在学校里,教师鼓励个人竞争,但很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公民意识。在个人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之间很少有共同探讨问题的兴趣,也很少发生协作关系,而是各自暗中用功,这就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人际关系。虽然学校里实行班级授课制,但集体荣誉成了对每个个体毫无意义的符号,班级中缺乏团队精神。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人中龙凤,希望依靠子女实现生活的改善和阶层的提升。他们按自己的意志来培养孩子,急功近利,强迫他们学钢琴、练书法等,给孩子灌输“学得好,将来就可以出人头地”的思想。应该说,家长期待通过教育让子女谋得更好的地位、更好的工作、更多的薪水,本没有大错。但因此而置孩子在人文、精神、道德文化上的全面发展而不顾,重智力开发情感培养,实有南辕北辙之嫌,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当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年级与厌学成正比”的现象,就是这种行为的必然后果。

教育的这种“功利主义”倾向,是一把双刃剑。正如我们前面在分析“百年教育”所提到的,在“救国救民”、“富国强兵”的背景下,为了尽快改变国家的面貌,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采用“功利”的标准,无可厚非。但必须看到,现代教育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功利价值,同时具有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整合,促进人格养成、心智发展及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等非功利价值,而后者是教育更为本质的功能。片面强调教育的经济功利价值,会导致教育价值的失衡、教育品质的异化,沦为“目中无人”、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可以看到,我国人口素质的落后不仅表现为平均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而且表现为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在“做人”的能力和公民素质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正是教育中“人”的价值缺失、教育功能异化的结果。

首先,教育过度功利性,会使教育逐渐背离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要求使每一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而功利性的教育在排斥了一部分所谓升学无希望的学生的同时,对人的全面发展也造成了破坏。在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的旗帜下,人的德、体首先被抛弃,而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也在标准答案和题海战术中被彻底扼杀。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教育被功利性彻底异化了。

其次,教育过度功利性,会破坏人的培养规律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然而,功利性的教育却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要名利,不要事业。教书为赚钱,读书是为了考试等等功利思想和行为都在危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在学术领域缺少大师级人物,产生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难辞其咎。因为教育功利性与优秀人才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也是格格不入的。(www.xing528.com)

3、制度的缺位和越位

由于建国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下的政府集权、国家包办的体制,由此,人们常误以为,既然教育是国家的包办,政府拥有无上的权力,也就应该承担无尽的责任。因此,有关教育的一切,都推在政府身上。从宏观的确立教育方针、分配教育资源和经费、课程大纲与教材编写,到教师调配、设备添置、考试入学、教学进展、证书发放、作息安排等等,都应该由国家“政策”指令。应该说,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样的管理体制,有它的合理因素。但弊端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差异较大的国度,出现政府职能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在所难免。例如:对社会低收入家庭、女童、残疾人农村和边远地区人口,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教育补偿和优先扶持力度不足。而一些属于学校内部管理的诸如人事调配、教学管理等,又往往干涉过多。

制度缺位的后果,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会阻碍教育的正常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办学成本高,办学效益低下。教育领域缺少效益观念,人员配备不合理、行政机关冗余、专业设置脱离人才市场需求;公办学校习惯于不断向政府要投资,只讲排场,不讲效率(或只讲分数、升学率);学校内部经费分配不合理,缺乏规模经济,办学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弊端,无不和制度缺位有关。

制度越位,本质上就是政府职能的越位。如果政府事无巨细,样样独揽。不仅在学校,可能成为制约办学者积极性和主动创造性的桎梏,而且还会导致部门领导急功近利,舍弃周期长、效益滞后、成本相对较高的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计划,使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成为一句空话。

现代教育的“透明度”原则,要求政府教育决策、规定、办事程序以及各项条款尽量公开。我国如何尽快改变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体制,公开、广泛、充分地实现民主,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是对政府在教育管理上的深层次挑战。衡量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的制度化,抑制政府与公办学校的违规和腐败现象,规范民办学校的管理,构成教育实践主体的行政(背后是政府)、学校和教师三种力量才不会互相牵制或冲突,才可能以一种良性的互动促进学校乃至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当今世界,是一个商业化、功利化色彩越来越重的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变成“学店”、教育工作者变成“教书匠”的危险是现实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

人类越文明,教育越重要。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如此重视,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的压力与挑战。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随着各行各业就业门槛日益升高,“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已经不再是常态,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到涉足社会的困难,感到精神的迷茫和信仰的缺失,这不能不使人们产生担忧,教育能否帮助孩子们塑造健全人格?能否培养他们的社会良知、担当精神和真才实学?能否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进而推动社会进步,过幸福、和谐、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这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寻求正确答案,交出满意答卷,是所有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穷一生精力、倾一腔热血、用全部智慧完成的一篇大文章。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荣幸。

[1]【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