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徐悲鸿:画坛伯乐北大传奇

徐悲鸿:画坛伯乐北大传奇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徐悲鸿不仅爱画千里马,而且识“千里马”。徐悲鸿慧眼识英雄,他认为在当时国画界,齐白石的画乃是一股清泉,可以一冲画坛死水。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要知道,在当时徐悲鸿的一张画就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徐悲鸿的话真是令人感动。徐悲鸿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

徐悲鸿:画坛伯乐北大传奇

徐悲鸿:慧眼识英才的画坛伯乐

【人物索引

徐悲鸿(1895-1953),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学习诗文书画。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先后留学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三请齐白石

徐悲鸿以画马驰名当世,齐白石以画虾名扬海内。他们是挚友,都擅长写意画,一个画马,一个画虾,各具神采。

徐悲鸿不仅爱画千里马,而且识“千里马”。 1929年,徐悲鸿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当时,齐白石已经是67岁,而且是木匠出身,但他的作品既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不落窠臼,富有生气情趣。他画的虾、螃蟹青蛙蜻蜓等,妙趣横生、活灵活现,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令人遐想无际,回味无穷。但齐白石既无文凭,又没有漂洋过海镀过金,因此,不受当时的人看重。徐悲鸿慧眼识英雄,他认为在当时国画界,齐白石的画乃是一股清泉,可以一冲画坛死水。徐悲鸿不顾学院内各种势力阻拦,曾两次请齐白石“出山”担任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时,齐白石两次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

没料到,刘备三请诸葛亮,徐悲鸿也三请齐白石。齐白石深受感动,只好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苦衷:“徐院长,不是齐白石我拉架子,而是不能为之呀!我不仅没有进学堂读过书,而且连小学生也没有教过,怎么能教大学生呢?再加上我这把年纪,摔个跟头就爬不起来了。因此,不但为你帮不上忙,还会给你增添许多麻烦,我于心不忍啊!”

徐悲鸿说:“你的画好,你的画可以为人之师。你只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画示范就行了。”徐悲鸿这一片诚心终于说动了齐白石,最后,齐白石终于被说服,被感化,非常高兴地担任了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第二天早晨,徐悲鸿亲自坐马车来迎接齐白石;上完课,又用马车亲自把齐白石送回家。来到家门口时,徐悲鸿搀扶着齐白石下了车。齐白石被徐悲鸿的一举一动深深感动,禁不住眼含泪水。于是,齐白石“出山”了。自从齐白石有了大学教授头衔后,他的画也就能卖出好价钱,北京城也知道有个齐白石了。

齐白石没有辜负徐悲鸿对他的信任与期望,任教期间,不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受到了师生们的敬仰。然而在那时,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任教授一事,不但引起了社会上一些人的流言蜚语,还引起了顽固分子的非难,但徐悲鸿一点也不以为然。

机缘巧合,与马结缘

徐悲鸿特别爱画马,他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由于徐悲鸿经常画马,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声声,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他的心仿佛和马一同驰骋。

据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一书中回忆说: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非常爱护马,马养得非常好。他举起鞭子,那匹栗色的年老的马便扬起那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了。徐悲鸿喜欢这样对马好的好人,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这个给你。”徐悲鸿先生忽然对马车夫说,一面从手提皮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画。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要知道,在当时徐悲鸿的一张画就可以养活一家老小。

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老大爷,”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那双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他双手接过画,连声说:“谢谢老爷,谢谢老爷。”马车夫眼角湿润了:“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见一只喜鹊飞到我的窗子上,我就想,兴许有啥子喜事要来,可是,我这个穷老头儿还能有啥子喜事呢?现在,真灵验啦!”他唠叨着,同时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

徐悲鸿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www.xing528.com)

“先生,您为什么突然要给一位不相识的马车夫一幅画呢?何况他又不知道您是谁,您是否有点过分慷慨了?”廖静文惊异地问道。

他十分柔和地回答说:“因为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你看这个马车夫,既能非常熟练地驾驭,又能视马如亲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使我受到感动,何况他的生活很难呢!”徐悲鸿的话真是令人感动。

大家知道,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最能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就是“马”。徐悲鸿画的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而表现出来。就连徐悲鸿自己也说:“马也和人一样,愿为知己者用,不愿为昏庸制。”

贫贱当中成伟业

徐悲鸿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其父徐章达是个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也是个画师。 6岁时,徐悲鸿开始就跟着父亲读书, 7岁时因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就想学。可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不肯教,但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时,就偷偷求人画一只老虎, 自己依着样子描绘。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在9岁时,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10岁时,徐悲鸿就能帮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染颜色,17岁便在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19岁那年,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给,他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家庭的重担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卖钱,但是被退回。他寄居在一家赌场里, 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

人们都在用锣鼓迎接新年的时候,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颜料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审美书馆的主办人,就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等到他考进震旦学院读法文的时候,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他是穿着父亲去世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这个学校的。

徐悲鸿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1917年,22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留学。

可是出国不久,因为内战,他的经济来源就断绝了。他经常饮水啃干面包度日,每天不间断地从事十小时以上的劳作,他用功锻炼素描,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

卖“马”开书店

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许多国立学府在1941年先后随政府迁到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促成这件好事。当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经费。怎么办?李公朴教授给陈汝言献上一计,说:“要钱要找徐悲鸿,他的画是时下最热门的畅销品,一匹‘马’就卖500元。”陈汝言听后很高兴,因为他深知徐悲鸿的为人,也知道自抗战以来,徐悲鸿在新加坡吉隆坡、新德里、槟榔屿等地举办画展卖画的行情及他把画展收入捐献给离乡背井难民的义举。他想,只要这个小小书店徐悲鸿认为办得有价值,他就一定会慷慨解囊的。于是陈汝言便从沙坪坝过江来到江北盘溪找到徐悲鸿,大胆讲出了自己的想法。

听完这个小同乡的坦诚之言,徐悲鸿沉思了片刻说:“你想办个出版社,我支持。我虽不是富翁,但出点钱是办得到的。不过要办就得办出自己的特色,应多出版些世界名著和国内的好作品。你回去找中央大学的一些知名教授担任编委,他们答应了再来找我要钱。”几天之后,陈汝言把编委会组织好了又来到盘溪,徐悲鸿立即拿出2000元交给陈汝言作开办费,并说:“这是我卖的两匹‘马’的价钱。”不久,“正风出版社”就在沙坪坝正式开张了,于是徐悲鸿赠“马”办书店的事迹便被传为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