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卞之琳:北大传奇

卞之琳:北大传奇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卞之琳—““汉园三诗人”之一【人物索引】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 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在年轻人中间不

卞之琳:北大传奇

卞之琳—““汉园三诗人”之一

【人物索引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 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

卞之琳曾回忆说,诗坛前辈闻一多先生曾经面夸当时尚在北大念书、热衷于写诗的卞之琳:“在年轻人中间不写情诗。”也许正是因为有闻一多的这个“定论”,再加上卞之琳及其研究者在好多地方引用这句话,所以很多现代爱情诗的选本中都没有卞之琳的作品,这是误导所导致的遗憾。

诗歌虽不能说是年轻人的专利,但绝对是年轻人的宝物,尤其是恋爱中的年轻人的宝物;几乎每一个情胎初动的年轻人都是诗人,因为年轻人的心灵容易波动,而诗恰恰是心灵波动的产物,是激情的自然流露。在闻一多说这话之前,卞之琳确实没有写过爱情诗。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一向怕写自己的私生活”,更怕公开“私人感情”;二是他“当时在感情方面也没有感到过这种触动”。后面这个原因可能比前面的更加重要,因为怕写并非不能写,情潮涌动时,想不写都不能。卞之琳总体上来说不是一个激情澎湃的人,但也不能说他感情淡薄,只不过他的理智更强,能在某种程度上控驭他的情感,即使在情感爆发如野马时,也能手持理智的缰绳控驭得住。他曾坦白承认,他也有不能自已的时候,但他的特点是,在那样的时候,总倾向于克制,仿佛故意要做“冷血动物”。

其实,作为诗人的卞之琳压根儿不是冷血动物,受闻一多夸赞后不久,他就动了情,再过不久,他就写起了情诗。那么,他是何时、为何开始不能自已地动情的呢?又是何时、为何开始不能自已地写作情诗的呢?

诗人卞之琳后来自己说,那是“在1933年初秋……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这位让一向理性的卞之琳第一次动了情的小姐不是别人,正是才貌双全、活泼开朗的张充和,即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妹妹。1933年初秋的一日,巴金、靳以、卞之琳在沈从文家里小聚,张充和碰巧从苏州赶来北平,要入北大中文系上学,投靠刚刚搬来北平的姐姐、姐夫。也许是因为卞之琳与张小姐都来自江南、都在北大上学、都爱好文艺,所以两人挺谈得来的,他自己感觉“彼此有相通的‘一点’”。他的心弦大概是颤动了几下的,但他不敢肯定对方是否也有那份意思,因为张小姐可能对别的男士也是那么热情、那么大方,这种怀疑心理使他的迟疑更加严重。

卞之琳晚年回忆时说:“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由此看来,虽然他对张小姐有好感,但张小姐对他表现得并不积极、热情,他可能也感觉到两人性格上的较大的差异,所以他对这事从一开始就不太抱希望。如果他决定追求的话,他就不会说“任其消失”,更不会说“值得珍惜”之类的话了。因为所珍惜的往往是已经消失的东西,哪有珍惜还没得到的东西的呢?他隐约预感到自己的追求不会有收获,因为他明白, 自己“向来不善交际,在青年男女往来中更是矜持”,在这种拿捏不准、把握不定的事情上,他是宁愿往后退,也不愿往前闯的。

那年夏天,卞之琳大学刚毕业,本来是准备留在北平以翻译为生的,但他决定趁自己还没有深陷情网,赶紧逃避。当时,正好曹禺因为要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读研,他动员好朋友卞之琳替他去当时河北的省府所在地保定的一所中学教书。卞之琳乘机就去了保定。不过卞之琳在保定只待了一个学期,就于1934年初返回北平。不知道是因为思念北平的都市文化氛围,还是思念张小姐。但他似乎将感情的新芽深藏在了心底,对张小姐没有言行方面的明显表示。(www.xing528.com)

卞之琳在恋爱方面大概是心动多于行动的,正如他写诗时动脑要多于动笔一样。他在写诗上暗示要多于直白,在恋爱上恐怕也不喜欢表白。张小姐呢,或许是由于大意,或许是由于无意,或许是由于年幼缺乏经验,总之也没有琢磨卞之琳在跟她交往过程中言行的异样处。她可能觉察出了卞之琳对她的好感,但要让她感知卞之琳内心深处的秘密,恐怕不太可能。所以这份不明不白的情事似乎要自生自灭了。但随着两人交往的增加和深入,张小姐也许还能依然故我,卞之琳这边的心火可是燃烧了起来。而卞之琳的一些情诗正是在这火焰中诞生的,这些诗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

无题》命题,情诗精湛

在卞之琳的情诗中,最精湛的要数那五首以《无题》命题的组诗,那是卞之琳自己承认并且作了交代的。他说:“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这次的重逢具体在何时何地呢?张充和曾于1935年因病辍学,回了苏州老家。1936年10月,卞之琳由于母亲病逝,回家奔丧。事后,他由海门去苏州探视张充和,甚至在张家还住了几天,张小姐还陪他游览了一些风景名胜。卞之琳怀着丧母之痛,前来探望病中的张小姐,她可能为此而感动了。也许在共同游览湖光山色的时候,她对卞之琳有过一些安慰的软语,甚至有过一些类似于许诺的言谈。而卞之琳虽然能跟心向往之的可人儿在一起,感到极大的快慰,暂时缓和了丧母所带来的沉重心情,但他对两人的情事还是将信将疑。多疑使他不能自信,文弱使他抑制冲动。他的心态依然跟初次见面后一样,还是只想纪念那还没有到来的情事,“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不同的是,这次情感的波澜要比三年前壮阔得多、激烈得多,在大约半年后,即在1937年的3月到5月间,他精心写作了这个组诗。

卞之琳在1937年初就南下江浙沪。5月,他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诗18首加上前面两年各一首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因为这些诗中的大部分本来就是写给她的。卞之琳本想把诗集交给戴望舒的新诗社出版,但没有结果。6月至8月间,他与芦焚由上海乘船,同去雁荡山,住在位于山腰的慈悲阁中。卞之琳与心上人通过通信联系,为了能够尽快看到张充和的回信,哪怕是在下雨天,他也要“带着电筒……拿着雨伞跑三里路”到山脚下的汽车站去看邮件

当时张小姐及其周围的一些人对卞之琳不甚满意,主要是因为大家觉得他太文弱了。1940年夏天卞之琳匆匆赶回了国统区的昆明,当卞之琳到昆明去跟她相会时,她却很快就随单位迁到了重庆,从此又是两地相隔。

1943年初,卞之琳曾去重庆找张充和,期望她能回心转意,但无济于事。1946年5月,卞之琳到上海,准备北返他所在的南开大学,他又一次见到了刚刚从重庆回到上海的张充和,于是在江南逗留了近半年,其间还曾到苏州张充和家里过中秋节。1947年临近暑假时,卞之琳为了办理去牛津大学访学的出国手续,又来到了南方,在苏州小住数日,与张小姐话别。不久,张就去了北平,经人介绍认识了在中国进修汉语的美国人傅汉思,1948年11月两人结婚,随即双双去了大洋彼岸。

1953年,卞之琳在苏州参加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工作。一个秋天的夜晚,他坐在张充和的闺房里,张留下的空书桌前,意外发现了沈尹默圈改过的张充和的几首词稿。1980年卞之琳访美时,曾与时任耶鲁大学艺术系讲师的张充和久别重逢,将词稿奉归物主,正好张手头只有沈尹默的信而没有词稿,所以卞称这是“合璧”之事,还专门为此写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发表时配上了张手迹的影印件,使之与自己的文章“交相辉映”。张送了几支已经录在录音机上的昆曲曲段:抗战初期,张曾委托卞保管她自录的几段昆曲唱段的唱盘。卞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半世纪以前同一段灌片听起来……娇嫩一点……后来这一段录音,显出工力到家,有点苍劲了。”

1986年12月 6日,张充和由美国回到北京,参加纪念汤显祖的活动,并且还客串昆曲《游园惊梦》。卞曾欣然前往剧场观赏。舞台上的张还是那么风韵不减当年,观众席上的卞还是那么痴痴地凝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