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大传奇:李大钊肩负道义,超凡文章

北大传奇:李大钊肩负道义,超凡文章

时间:2024-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手书的一副著名对联,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北大传奇:李大钊肩负道义,超凡文章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人物索引

李大钊(1889一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1907年夏至1913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 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的斗争。1916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主编。1917年1月又任《甲寅》 日刊编辑。在此期间,在《甲寅》《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进步的文章。1917年底,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

开创历史的先河

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曾任教于北京女高师,1920年,为了使得更多的女同胞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从而受到教育,他决定要排演一出反封建的话剧孔雀东南飞》,向封建礼教开炮。那时的李大钊才30出头,风华正茂,干劲十足,在排演这个戏时,他亲自担任导演,陈大悲为助手,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他的主要演员则统统由女学生担任。

程俊英(古籍研究专家)扮演兰芝、冯沅君(冯友兰胞妹)扮演婆婆,孙桂丹扮演焦仲卿,陈定秀扮演小姑,阵容得体,各尽所能。李大钊非常激动,语重心长地对这些女学生演员说:“这出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那时还没有编剧,剧本的台词都是由学生们自编,陈大悲负责化妆、布置和道具。学生们废寝忘食, 日夜排练,遇到措辞不当之处,李大钊亲自为之纠正和润色。

话剧排练成功后,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些封建礼教的遗老遗少们未免感叹:“黄毛丫头出来露面演戏,成何体统,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更多的人是欢迎的,抱着赞赏与肯定的态度,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李大钊在话剧即将上演时,又一次提醒她们说:“要注意话剧的艺术,提升话剧的质量,要演得使观众流泪,仅仅使女观众哭了不算,还要使男观众也哭了才算成功。”演员们根据李大钊的要求,一边演一边改,数易其稿。为了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她们还在教育部礼堂公演了四场。观者如潮,都想抢先看一看女学生演的话剧。话剧《孔雀东南飞》的演出开了我国最早由女演员出演话剧,向封建礼教宣战的先河,在话剧史上有光辉的一页,而李大钊对此功不可没。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开创的伟大事业和留下的思想遗产永远不可磨灭,他播撒的革命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同志历史眼光的深邃和思想价值的珍贵,更加感受到他革命精神的崇高和人格力量的伟大。“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手书的一副著名对联,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最早出自明代大臣杨继盛之手。他一生刚直不阿,高风亮节,后因弹劾权相严篙十大罪状而被拘捕下狱,受尽酷刑。临刑前,狱壁题诗明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诗句铿锵有力,表现出他那荡荡襟怀,铮铮铁骨。1916年8月15日, 《晨钟报》创刊发行。为了激励中国青年为创造新中华而奋斗,李大钊特意请人在社论栏中设计了一座古钟图案,每天刊登一条警语,以警示和教育大众。9月,好友杨子惠请李大钊题写一副对联。他仰慕杨继盛的气节,立即想起他的不朽诗句,且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奋笔疾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成为他一生崇高情操和战斗业绩的真实写照。

正如蓝鸿文评价李大钊说:“我以为,李大钊同志的这幅手迹绝不是代表他个人的,而是代表了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不是几个人,而是一大批人,可谓一个“群体”。

的确,李大钊以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敏锐的视野和犀利的笔锋,写下了许多充满战斗力的激扬文字,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足迹,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帝国主义和一切中国反动腐朽势力。在蓝鸿文教授的新著中,就收录了李大钊撰写的通讯作品《唐山煤场的工人生活》。他用事实说话,抓要害、选材典型,靠事实和逻辑取胜,以“供关心劳动问题的参考”,描写了矿工们像“饿鬼”一样在“地狱”里工作的情形,充分反映了李大钊心系矿工,心系中国工人阶级命运的革命情怀,也体现出李大钊作为革命报人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座右铭, 自觉担当起为中华民族寻求光明前途的历史重任。

留给孩子们的宝贵“财富”(www.xing528.com)

李大钊从祖父对自己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加以严格的教育。扫雪、教歌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两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李大钊对他的女儿和儿子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教育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上学了。李大钊又非常注重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教育。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有空闲,就将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喊进书房,先要他俩将当时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喜欢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孩子们唱完歌之后,都等着父亲的赞美。不料李大钊听完歌,没有一句夸奖,只是幽默地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首歌词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接着,他就教孩子们唱《国际歌》。他一边弹琴,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唱着。他说,声音不能太大,让街上警察、暗探听见,他们会把我们逮起来的。他不仅教孩子会唱,还把歌词大意讲解给孩子听,并且用家乡一位穷苦大伯一年辛苦到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例子,帮助孩子领会歌词的意义,加深印象……没教唱几遍,孩子们都会唱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首珍贵的歌!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李大钊短短的生命历程中很多很多,正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孩子们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为社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心中只有一个北大”

“我个人心中没有一切,所有者唯北大耳。”这是李大钊在纪念北大校庆25周年讲演中所说的一句话。这不是一句平平淡淡的话,而是李大钊发自肺腑的心声,是他对北大爱心的真情流淌。的确,李大钊与北大的情结,非比寻常。这种非比寻常的关系,也表现在方方面面。

李大钊在北大是从1917年底至1927年初。1926年“三·一八”事变后,李大钊避入东郊民巷。人离开了北大,仍是北大教授。直至1927年4月被军阀杀害后的一段时间里,北大教职员工的薪金册上,仍有他的名字。这是他短暂生命中的最后十年,也是他38年生命旅程中最具光彩的十年。这十年,他在北大书写人生历史上浓重的一笔,同时,也为北大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

那么,李大钊对北大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第一,李大钊为北大开辟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人们一提到五四、北大的传统,都乐于称道民主与自由,这无疑是对的。但如绝口不提马克思主义,就是无视历史。李大钊把握住了历史前进的脉搏,第一个在中国举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写了多篇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认定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预言“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第二,李大钊为北大指明了知识分子必须深入实际,与劳动民众“打成一气”的方向。五四时期,由于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传入和国内劳工运动的发展,劳工的地位与作用,已开始受到知识阶层的关注与重视。但是,对知识分子深入实际,与劳工结合,从劳工中汲取力量,向劳工学习等等问题,知识阶层则普遍缺乏认识,而只有很少数共产主义知识分子达到了初步的认识。李大钊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第三,李大钊在北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正直、进步、有为的青年,在全国撒下了革命的种子。李大钊十分敬重青年,信任青年,因此,他广泛与青年交朋友,积极为青年排忧解难,多方提携扶植,帮助开拓就业之路和施展才能,指引青年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