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儿童肝衰竭分类及临床表现

儿童肝衰竭分类及临床表现

时间:2024-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二)临床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将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儿童肝衰竭分类及临床表现

肝衰竭

陈佳佳

一、简 述

(一)定义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二)病因

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儿童肝衰竭还可见于遗传代谢性疾病

(三)分类

肝衰竭具体分类见表3-7。

表3-7 肝衰竭的分类

二、诊断要点

(一)临床诊断

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1.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分类法划分)并有以下表现者:

(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恶心及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

(3)出血倾向明显,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

(4)肝脏进行性缩小。

2.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15d~26周出现以下表现者:

(1)极度乏力,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2)黄疸迅速加深,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或每日上升值≥17.1μmol/L。

(3)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者。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的主要临床表现。

4.慢性肝衰竭

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为:

(1)有腹水或其他门静脉高压表现。

(2)可有肝性脑病。

(3)血清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明显降低。

(4)有凝血功能障碍,PTA≤40%。

附:PTA计算方法:PTA=[对照PT-(对照PT×0.6)]÷[患者PT-(对照PT×0.6)]×100%。

(二)临床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将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1.早期

(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3)有出血倾向,30%<PTA≤40%。

(4)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2.中期

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1)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

(2)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且20%<PTA≤30%。

3.晚期

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

(1)有难治性并发症,例如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

(2)出现Ⅲ度以上肝性脑病。

(3)有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PTA≤20%。(www.xing528.com)

三、治疗要点

目前,肝衰竭治疗的主要方案是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和肝移植。

(一)内科综合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

(1)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

(2)加强病情监护,包括生命体征监护,记录24h出入量或尿量,测量腹围、体重等,定期复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等指标。

(3)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进食不足者,每日静脉补给足够的液体和维生素。每日供应2~3 g/kg体重的葡萄糖,其应占50%~60%的非蛋白质能量需求,剩余的40%~50%由脂肪提供。对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则给予氨基酸(每日0.8~1.2g/kg体重,肠外营养)或者蛋白质(每日0.8~1.2g/kg体重,肠道营养),以支持蛋白合成代谢。

(4)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和凝血功能紊乱,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并酌情补充凝血因子。

(5)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纠正低钠、低氯、低钾血症碱中毒

(6)注意消毒隔离,加强口腔护理,预防院内感染发生。

2.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或特异性治疗:①对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可尽早酌情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100mg qd)、恩替卡韦(0.5mg qd)、替比夫定(600mg qd)等单一或联合用药。②对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应首先停用可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所致肝衰竭者,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8g/d,静脉滴注或微泵推注)、还原型谷胱甘肽(1.2~2.4g/d,静脉滴注或微泵推注)治疗。③毒蕈中毒根据欧美的临床经验可应用水飞蓟宾青霉素G(国内经验不足)。

(2)护肝治疗:①降酶护肝:复方甘草酸苷(含甘草酸苷40mg)80~200mg/d,静脉滴注;甘草酸二铵50~150mg/d,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100~200mg/d,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10~20mL/d,静脉滴注。②保护肝细胞膜:多烯磷脂胆碱10~20mL/d,加入葡萄糖液体中静脉滴注。③加强肝脏代谢功能:硫普罗宁0.2g/d,静脉滴注。④退黄:腺苷蛋氨酸,1~2g/d,静脉滴注;苦黄,30~50mL/d,静脉滴注;凯时20μg/d,静脉滴注;熊去氧胆酸,15mg/kg体重,分3次口服。⑤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素120μg/d,或80~100mg/d静脉滴注。

(3)其他治疗:可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2粒tid、酪酸梭菌活菌片2片tid、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粒tid)、乳果糖(起始剂量30~50mL,tid,维持剂量应调至每日最多2~3次软便,大便pH值5.0~5.5)等,以减少肠道细菌易位或内毒素血症发生。

3.防治并发症

(1)肝性脑病:①去除诱因,如严重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等。②限制蛋白质饮食。③应用乳果糖口服或高位灌肠(30mL乳果糖+100mL0.9%生理盐水),或予以米醋灌肠[30mL米醋+100mL0.9%生理盐水(NS)],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④酌情选择精氨酸(15~20g/d,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鸟氨酸(10~40g/d,静脉滴注,浓度不超过2%)及乙酰谷酰胺(0.1~0.6g/d,静脉滴注)等降氨药物。⑤酌情使用支链氨基酸(250~500mL,静脉滴注)以纠正氨基酸失衡。⑥有颅内压增高者,给予高渗性脱水剂(如20%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或利尿剂。⑦人工肝支持治疗。

(2)肝肾综合征:①控制液体入量,24h总入量不超过尿量加500~700mL。②大剂量袢利尿剂冲击,可用呋塞米持续泵入(0.9% NS40mL+呋塞米40mg,以20mg/h速度微泵维持)。③对肾灌注压不足者,可应用白蛋白扩容或加用特利加压素等药物,但急性肝衰竭患者慎用特利加压素,以免因脑血流量增加而加重脑水肿。④人工肝支持治疗。

(3)感染:应首先根据经验用药,选用强效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以针对革兰阴性菌为主,兼顾阳性菌,同时可加服微生态调节剂,如72h无效,即调整药物。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前进行病原体分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同时注意防治二重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

(4)出血:①对门脉高压性出血患者,为降低门脉压,首选生长抑素类似物(负荷剂量250μg,即刻予以250μg/h速度静脉维持),或予以奥曲肽(以25~50μg/h速度静脉维持,最多应用5d)。可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或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或套扎治疗止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急诊脾切加断流手术治疗。②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可给予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等补充凝血因子。对血小板显著减少者,可输注血小板,可酌情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对有纤溶亢进证据者可应用抗纤溶药物。

(5)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①根据不同诱因选择药物。如频繁呕吐所致的代谢性碱中毒合并低钾血症,补钾治疗外,需同时补充精氨酸纠正酸碱失衡。对利尿药物过量使用引起的,需根据不同利尿机制调整药物。如螺内酯使用过程中血钾升高,则药物需减量或停用。呼吸抑制引起的呼吸性酸中毒通过调整吸氧流量等措施来纠正。②因水钠潴留、容量过多时,应控制钠盐摄入量在5~6g/d,摄入水量则少于前日出水量的500mL左右;但存在严重低钠血症时,应增加钠盐补充,停止补充水和低钠溶液,促进水的排泄,给予袢利尿剂治疗。钠需要量(mmol)=(目标血清Na浓度-实际血清Na浓度)×体重×0.6(女0.5),即每升高血清Na浓度1mmol/L,需钠0.6(女性0.5)mmol/kg体重,约合氯化钠0.03g/kg体重。目标第一步为6h内使血Na升高近10mmol/L或升高至近120~125mmol/L;第二步在随后的24~48h或更长时间,使血清Na逐渐恢复正常。③血浆白蛋白显著下降时,可适当补充白蛋白。④对于无症状的轻度低钾血症,可给予富含钾的食物,如菠菜花菜、豆类、西红柿等蔬菜香蕉、橘子、芒果水果,花生及动物瘦肉。血钾低于3.0mmol/L或有肝性脑病、肌麻痹、心脏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险因素时,应补钾使血钾维持在4.0mmol/L或更高。补钾种类包括:氯化钾,含钾13.4mmol/g;枸橼酸钾,含钾9mmol/g;谷氨酸钾,含钾4.5mmol/g;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含钾3.0mmol/10mL和镁1.5~1.9mmol/10mL。口服补钾75mmol可在60~90min内使血钾升高40~60mmol/L。一般补钾浓度为氯化钾1.5~3.0g/L;严重低钾血症尤其是补液量受限制时,氯化钾浓度可提高到3.0~4.5g/L。当有呼吸肌麻痹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危重情况时,补钾速度应加快,可在心电图等的密切监护下予5~10mmol氯化钾于15~20min内快速滴注,使血清K上升至3.0mmol/L,随后减慢补钾速度并密切随访。⑤低钾血症补钾效果不佳时,需考虑低镁血症可能,因Na-K-A TP酶活性有赖于Mg2+。⑥血液净化疗法。可根据情况选择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及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等。

(二)人工肝支持治疗

由于各种人工肝的原理不同,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方法单独或联合使用:①伴有脑水肿或肾衰竭时,可选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持续性血液净化疗法(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或血浆透析滤过(plasmadiafiltration,PDF);②伴有高胆红素血症时,可选用血浆胆红素吸附(plasma bilirubin absorption,PBA)或PE;③伴有水、电解质紊乱时,可选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或白蛋白透析(albumin dialysis,AD)。

(三)肝移植

肝移植是治疗晚期肝衰竭的最有效治疗手段。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晚期肝衰竭,经积极内科和人工肝治疗疗效欠佳者,以及各种类型的终末期肝硬化,均为肝移植的适应证。

附: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 E),又称肝昏迷(hepatic coma),是肝衰竭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精神综合征,主要表现可以从人格改变、行为失常、扑翼样震颤(flapping tremor或asterixis)到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和死亡。

根据原因不同,可将肝性脑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A型(肝性脑病伴急性肝衰竭)

A型(肝性脑病伴急性肝衰竭)是与急性肝衰竭相关的HE,常于起病2周内出现脑病。亚急性肝衰竭时,HE出现于起病2~12周。

2.B型(肝性脑病伴门-体旁路)

B型(肝性脑病伴门-体旁路)为单纯门-体旁路所引起的,无明确的肝细胞疾病。例如先天性血管畸形和在肝内或肝外水平门静脉血管的部分阻塞,包括外伤、类癌等引起的高凝状态所致的门静脉及其分支栓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淋巴瘤转移性肿瘤、胆管细胞癌造成的压迫产生门静脉高压,而造成门-体旁路。此时,肝活检显示为正常的肝组织特征,但临床表现与肝硬化伴HE的患者相同。

3.C型[肝性脑病伴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和(或)门-体分流]

C型[肝性脑病伴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和(或)门-体分流]是HE中最为常见的类型,这些患者通常已进展至肝硬化期,并已建立较为完备的门-体侧支循环。C型HE又可分为数个亚型,包括发作性HE(又分为有诱因、自发性和复发性三个亚类)、持续性HE(又分为轻度、重度、治疗依赖三类)和轻微HE(minimal HE,又称为亚临床HE)。

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和脑电图改变,将HE自轻微的精神改变到深昏迷分为四期。

1.Ⅰ期(前驱期)

Ⅰ期(前驱期)表现为轻度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应答尚准确,但吐词不清或缓慢,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如搭积木、用火柴摆五角星等),可有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多数正常。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有时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2.Ⅱ期(昏迷前期)

Ⅱ期(昏迷前期)临床表现以意识错乱、嗜睡障碍和行为失常为主,前一期的症状加重,嗜睡或昼睡夜醒,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地、人的概念混乱,也常见言语不清、举止反常。可有幻觉、恐惧和狂躁,而被视为一般精神病。此期患者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Babinski征阳性等。此期扑翼样震颤存在,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从此期开始,患者可出现肝臭。

3.Ⅲ期(昏睡期)

Ⅲ期(昏睡期)临床表现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患者大部分时间呈昏睡状态,但可唤醒。醒时答应尚可,常伴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抵抗力。锥体束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4.Ⅳ期(昏迷期)

Ⅳ期(昏迷期)患者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由于患者不能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和过度换气。

轻微肝性脑病是指临床上无肝性脑病表现,常规精神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但某些检查可发现异常。

肝肾综合征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型。Ⅰ型(急进型):通常在数日或1~2周内出现进行性少尿、稀释性低钠血症与肾衰竭,可无诱因或在某些诱因之后出现;Ⅱ型(渐进型):发病相对缓慢,持续数周至数月,肾功能损害相对较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2.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Plauth M,Cabre E,Campillo B,et al.ESPEN guidelines on parenteral nutrition:Hepatology. Clinical Nutrition,2009,28:436-4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