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短图文内容创作的四大原则:情趣用品

短图文内容创作的四大原则:情趣用品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你对短图文内容的场景应该熟悉了——朋友圈、社群、微博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朋友圈。短图文能力应该是所有的内容细分能力中生产成本最低的,但也是IP使用得最多的,还是内容大IP和品牌小IP都应该掌握的核心内容能力。在这里,厂长学到了一个口诀,叫“情趣用品”四原则,我们做短图文内容比如发圈之类的,就可以参考这四个原则来判断这条内容是否值得发布。

短图文内容创作的四大原则:情趣用品

现在,你对短图文内容的场景应该熟悉了——朋友圈社群、微博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朋友圈。

短图文能力强的主要体现,就是能不能写上几句话、配上几张图,就搞定朋友圈好友,进入对方的意识观念中,让潜在客户记住你,并且愿意为你付费。

短图文能力应该是所有的内容细分能力中生产成本最低的,但也是IP使用得最多的,还是内容大IP和品牌小IP都应该掌握的核心内容能力。

有些人说,不就是发朋友圈嘛,随便写一段话,配几张图,每天随便发发。

没有这么简单。

既然我们把它当作一项私域资产,那么每天发几条,应该怎么来发,这里头都有很多讲究,而且有大讲究。

发财等于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要认真发朋友圈的话,既拼脑力,也拼体力。厂长以前是一个一年只发6条朋友圈的人,后来我自己做起了私域和IP,一天就会发6条,多的时候发十多条,得益于长期经营朋友圈,后来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创富圈上线的24小时,厂长单纯靠着发朋友圈就让私域创富圈一炮打响,实现了100多万元的营收。而在恒星私董会上线的1天内,我靠着13条朋友圈,1天变现200万。

这里,厂长就结合自己发圈的亲身体验,以及观察到我我朋友圈当中那些特别会写朋友圈的IP的做法,总结了十条心得,带你仔细捋一捋,学习如何工业化、标准化、体系化地提升IP的短内容能力,成为朋友圈变现王者。

做私域IP,日常一定要养成发圈的思维和习惯,甚至保持好发圈的频率。我所认识的一些内容大IP,每天要求自己发10条以上朋友圈。这里其实就对应了前面内容三要素当中的“持续产出”。

关于持续产出的好处,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这里我来重点讲一下“发圈思维”以及为什么要养成“发圈思维”。

发圈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每天要坚持发朋友圈,随时随地捕捉自己日常的灵感,并编辑成一篇朋友圈短图文进行发布和互动。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楚门从一出生就是一场直播真人秀的主角,但是他自己不知道,后来根据周围人一些怪异的举动,他自己慢慢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自己是流量大网红,无数人都在观看自己生活的直播。最后,楚门逃离这场真人秀,回归平淡的生活。

其实,对于IP、明星而言,发圈思维就是自导自演一场自己为主人公的“楚门的世界”,把自己的工作、生活、想法主动披露出来,通过朋友圈降低链接成本,提升社交效率

讲一下我的亲身感受。以前一年只发6条朋友圈的我,在现在一天就能发6条朋友圈之后,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经人推荐主动加我,或主动拉群加我,所以被动的好友增长,每天我都会有不少。

另外,跟朋友见面,不需要我介绍自己的情况,对方都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而对方也能快速筛选好信息。当我需要某某资源的时候,对方就主动给我介绍,这就是提升社交效率的体现。

“发圈”这件事一开始有点难。总是会困扰发什么好,特别是男性创业者,总会觉得,有些事情发出来矫情,不说又憋屈。但是当你形成习惯之后,你就慢慢会养成“发圈思维”和“发圈习惯”。你会发现,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用心对待每一条朋友圈,在所有好友心中直播你日常所思所想,你也一定会享受到“发圈思维”给你带来的社交红利。

上一条我们讲到,要养成发圈思维以及固定的频率。那么具体的每条发圈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判定要不要发?

首先,朋友圈内容是发给朋友看的,不是自己私密保存的,所以一定要站在对方的思维来审视,你这条朋友圈对方是否爱看。

否则,如果只是流水账或者没有任何意义的内容,譬如广告,那么久而久之,你的朋友都会把你屏蔽。在这里,厂长学到了一个口诀,叫“情趣用品”四原则,我们做短图文内容比如发圈之类的,就可以参考这四个原则来判断这条内容是否值得发布。

“情趣用品”四原则——

情:有情绪

趣:有趣味

用:有用

品:有品位

情,指的是带有情绪。励志的、感动的、正能量的、让人感动的、让人痛哭流涕的、让人有家国之情的,这样的内容,极其容易获得超多的点赞和个人认同。

厂长有一条朋友圈,讲的是面对一位即将破产的创业者的求救时,我作为创业者内心的纠结。这也是一种真实情绪的释放,收获了很多的点赞。

趣,有趣味。比如一些幽默的段子、自黑的段子,新奇、打破常识的内容,包括让人会心一笑的新闻等。

比如,厂长转发过一个很火的段子,配上了一点自己的评论,效果非常好。这个段子调侃了创业者成功前后截然不同的境遇,当时在朋友圈传遍了——

以前投资人对泡泡玛特创始人的评价:创始人学历平平,没正经上过班,说起话来表情平静,没感染力,团队也没精英。

上市后,每一位投资人都提到:王宁性格沉稳,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拥有“消费创业者”的许多优良品格

用,有用。能够让人有收获感,能够学到东西,认知有提升。我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认知,也分享一些关于微信、私域的实用小技巧,这些就属于有用的内容。

品,有品位。朋友圈其实就是一个花式“凡尔赛”的地方,大家其实都会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如果是长得美的女性IP,也特别适合发一发有品位的自拍。

我在朋友圈分享过公司发展5年间的5场年会的照片,也算是一系列的团队自拍,可以从中看到公司快速发展的变化。这是事实,也是一次“凡尔赛”。这个朋友圈收获了满屏的点赞。

以上就是关于优质短图文内容的“情趣用品”四原则,是不是很好记?每次发之前,自己对号入座一下,久而久之,发圈的内容就会越来越优质,大家也越来越爱看。

对于朋友圈,你要有一个意识,就是每次发圈,可能只有10%~30%的好友能看到。朋友圈没有阅读数据,这只是我的一个估计值,但根据我的社交经验,如果你要让你的所有好友全都知道一件事,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内容发5~10遍,这样才能完全覆盖。

因此,我们要对每天的发圈做好规划,并不断累积素材。譬如,这是我的一个操盘手朋友做私域IP的朋友圈运营表格。

还有一点要注意,两条朋友圈不要相隔太近。如果你在别人的朋友圈被刷到的时候都是连在一起的,别人可能会觉得你太刷屏了,从而屏蔽你。

这里再举个我个人的例子。私域创富圈上线时,我找了100多名大咖站台背书,而我把5个大咖作为1组来发布朋友圈,一共20组朋友圈。前面17组,每天发1组。后面3组,则是在创始会员停止招募的时候,也是售卖的高峰期,每过1小时发1组。这样大家不觉得我发得重复,同时,我也基本让所有看朋友圈的好友都刷到过其中的几组,从而建立起大咖云集来站台的感觉

可能有人会不解:花那么多心思发圈,累不累?

既然咱们是靠这个吃饭的,就应该把最好的一面以最专业的姿态展示出来。这才叫专业。

PDCA循环或者“戴明环”,其实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做法。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的首字母的组合。

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其实后面的其他内容力以及产品力、运营力都会用到PDCA戴明环。

我之所以对它印象那么深刻,是因为早在微博时代,我就经常听一些千万粉丝的微博大V分享,说他们如何做内容:

他们会先Plan,比如每天会发20条微博,要计划好发什么内容,以及计算预期数据;

然后Do,执行制订的计划,完成20条微博的发布;

接下来Check,收集每一条微博的数据,包括阅读数、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等,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

最后Act,处理检查的结果,对数据好的微博加以肯定,并在后续的计划中增加类似的内容,而对数据不好的微博进行反思,思考为何数据不好。

这就是一次PDCA的循环。微博是这样,微信发朋友圈也是这样,需要不断根据用户的反馈数据来优化朋友圈文案。

我认识一些做品牌小IP的,一个IP几百个微信号,团队每天都要对头天发布的内容数据做整理,并根据内容反馈和营收情况来不断调整优化接下来要发圈的内容。

这就叫专业的短图文内容运营能力。我自己运营朋友圈,也会非常关注相关数据,每个号的点赞、评论,我都会看一遍。

如果你碰到大段文字的朋友圈和被折叠的朋友圈,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想看了,也不愿点开,直接滑了过去?

注意,花了那么多心血来编辑内容,千万不要在格式这个地方省事。如果是一句话,那么直接发就可以了;如果是大段的文字、很长的句子,花点工夫稍微注意一下,就会让你的内容可读性好很多。

这里推荐发朋友圈的两个文字格式:

1.长句加分段空行

2.短句+分段

长句加分段空行。分段后要空一行,这样阅读体验会很好。(www.xing528.com)

短句+分段。注意,这里短句不要用标点,一个短句下来就又是一个短句,这种格式在手机竖屏时的阅读体验会很好,是一种扫着看的感觉,不累。

有些信息可能比较重要,但是朋友圈对大段文字只展示五六行,更多就会收起。

做收起的处理,也是微信产品经理的设计,因为不希望内容霸屏。那么如果碰到比较重要的内容,你就是希望霸屏怎么办?这里有个小技巧,就是把内容以评论的形式发出,就不会折叠。

再教你一招。如果是一个IP、多个号,那么在不同的号发同一个朋友圈的时候,直接复制内容,发布后会被折叠成一行。怎么办?

这也是微信产品经理的刻意设计,有两种办法可以避免。第一种是直接再次手敲,把内容用输入法输入一遍。第二种是用特定的输入法。安卓和iOS都有很多超级实用的输入法。譬如不折叠输入法、键盘侠、微商输入法等,可以去应用市场搜索到。

用这个输入法来复制粘贴,就能自动模拟手打的效果,发布后就跟正常发布是一样的效果,顺利实现多号同步。

我们在前面讲标签的时候,讲过金句标签。对短图文内容而言,金句非常非常重要,甚至一个高认知的金句结尾的朋友圈,就能够引发无数的点赞。

我结合自己所学所感,给你整理了制造金句的两类技巧,它们是:造力度、造反差。每一类我都梳理了三个小技巧,一共六个,用好任意一个,你都可以写出直击人心的金句文字钉。

第一类,造力度。有三个小技巧:

1.用词讲究,如使用程度更高的动词

2.造力度,使用比较级和最高级

3.比喻和隐喻

1.用词讲究。可以使用程度更高的动词,或者让关键词押韵、重复等。比如这句话,读起来平淡无奇:“让小孩子不断分心,会影响他的智力。”但如果改成这样:“扼杀孩子的大脑,你只需要在他玩玩具的时候不断打断他。”用了“扼杀”这一词后,整个句子的力度就强了很多。

再举几个例子——

- 怀特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 尼采说:“凡杀不死你的,必将让你更强大。”

- 社交是一种技能,独处也是。(重复)

- 出国的经历给你带来的不只是那一份底薪,更是你面对这个世界的底气。(押韵)

2.使用比较级和最高级。譬如:

- 作为CEO,我要为这家公司里发生的一切事情负责,我更要为这家公司里该发生但却没发生的事情负责。

- 人生就像走钢丝,往前不容易,但倒退或停下观望更危险。

- 对于一个孤独的灵魂,工作是最好的容器

3.比喻和隐喻。举几个例子:

- 技能的本质是肌肉记忆。

“肌肉记忆”就是一种比喻,把一个抽象的技能比喻成了人们可以快速感知的一类动作。

跟私域有关的也有一句,本书前面篇章提到过:

- 很多人不懂私域,就像守着金矿在乞讨。

使用比喻和隐喻,会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读者有一种“哦,原来就是这样”的感觉。

第二类:“造反差”。有三个小技巧:

1.句式“不是……而是……”

2.句式“A与B的不同”

3.通过相同句式,表达不同观点

1.句式“不是……而是……”。这是最好用好记的一个技巧,不断把反差扩大,大家就能够快速记住。譬如我在创富圈前面的课程中提到的:

- 索罗斯说,重要的不是做出正确判断的频度,而是做出正确判断的量级。

- 成功者不是从不失败,而是从不放弃。

- 重要的不是当前的位置,而是方向和速度,以及加速度

-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会押韵。

2.句式“A与B的不同”。譬如:

- 安全和安全感是不一样的。

- 将事情做满,还是将事情做好,其实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容易看到将事情做满,但是容易忽略把事情做好。

3.通过相同句式,表达不同观点。譬如:

-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经济,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 竞争竞争,何为竞,何为争?同向为竞,相向为争。

句式工整以后,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很不一样?是不是更容易被记住?这也是为什么对联这个习俗自古以来得以延续至今,因为它就是古代的金句!

以上是六个关于金句的小技巧。当然,这些只是术的层面。真正的核心,还是要有对事物极强的概括能力和熟练的文字运用能力,需要日积月累不断打磨,才能让金句信手拈来。

那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写作能力,怎么办呢?这里再分享最后一个小技巧:背诵。可以收集和抄录金句,建立自己的金句库。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大学的时候就有一个小本本,把自己看到的文章里觉得不错的句子都记录下来,就像是高三的错题本一样,没事的时候就翻一翻。

现在我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也收集了很多的金句。所以我的很多内容都会往里面加一些金句,希望大家能够在多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所以我非常建议各位也养成这样的小习惯,自己建立一个金句库,把自己想到、看到的好句子记录下来,反复查看,久而久之,你也能够妙语连珠,让人赞叹不已!

你希望自己的朋友圈有更多的点赞和互动,同样,你朋友圈里,所有发圈的朋友也希望得到来自你的点赞和评论。

如果你要搞定一个客户,经常给他点赞是一个拉近你们俩关系的行为。这是一个细节,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多的时间。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社群,要多互动,多发短图文,像运营朋友圈一样,参与到一些社群当中。曝光度就是别人对你的印象。当然,前提是发的内容和主题符合群的主题。

在群里互动,有的时候还要会发链接。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发链接到群里,主题如果匹配还好,要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还可能会被判定为广告,被直接请出群或者被要求撤回。

所以,把文章分享到任何群最好加上自己的几十字评论,这样会显得更加走心。分享朋友圈亦然。

如果你要把短图文内容分享到不同的社群,那么最好结合群的特点,对称呼、语气等做微调。这样更能显得走心,让大家觉得你是专门为这个群而发的消息,而不是群发。

这其实是精细化运营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如何在一对多的沟通中,模拟一对一的效果?

有一种极端的朋友圈运营方法,是只对一个人可见。譬如我要搞定某个人,我就去记住他的喜好、标签,然后针对这个人来发布朋友圈,仅他可见。这是一种极其精细化的私域运营方法,成本极高,所以一定是有特别的目的才这么来做,具体的应用场景大家自行来思考,厂长就不做过多展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