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节 雅尔塔及波茨坦会议上三大国对鲁尔的处置原则

第三节 雅尔塔及波茨坦会议上三大国对鲁尔的处置原则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两次会议上,三大国就战后初期对德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达成了一致,其中涉及对鲁尔及其工业的处置。1945年2月7日,艾登在外长会议上提出了“优先赔偿”原则,即要求德国当前的工业品应优先用于支付进口而非赔偿。最后,在美国的调解之下,三大国勉强达成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实物赔偿原则。到波茨坦会议时,美国又提出了德国分区赔偿计划。

第三节 雅尔塔及波茨坦会议上三大国对鲁尔的处置原则

1945年2月4日-11日和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英、美、苏三国首脑先后召开了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在这两次会议上,三大国就战后初期对德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达成了一致,其中涉及对鲁尔及其工业的处置。

首先,在一番激烈争论之后,三大国制订了严厉的德国赔偿计划,并将鲁尔钢产量压低到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确定德国工业水平的第一个依据是非军事化原则。《波茨坦协议》第十一条规定,“为消灭德国的作战潜力,武器、装备、战争工具以及各种类型的飞机和海船均须禁止和防止其生产。金属、化学产品、机器制造以及其他为作战直接需要的产品,其生产将受严格限制,以被核准的德国战后和平时期的需要为限……”[51]对于消灭德国的战争工业,人们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可是,那些受限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水平,又该如何确定呢?三大国认为,德国钢产量水平,应取决于盟国能从钢厂设备中取得多少赔偿。因此,制定德国赔偿政策才是确定德国工业水平的关键

德国赔偿政策一直是三大国争论的焦点之一。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按既定政策提出了实物赔偿计划,并拟定了高达200亿美元的赔偿总额(其中一半归苏联所有)。然而,英国却不同意苏联所提出的这一数字。它认为这远远超出了德国的支付能力[52]。1945年2月7日,艾登在外长会议上提出了“优先赔偿”原则,即要求德国当前的工业品应优先用于支付进口而非赔偿。英国之所以坚持实现德国的经济统一与平衡,除了受其既定的对德经济政策影响外,还与此时鲁尔区已明确划归其占领有关。鲁尔缺少粮食,如果它没有足够的工业品从德国东部和国外换取粮食的话,那保证鲁尔粮食供应的重担必然会落在占领者英国身上。最后,在美国的调解之下,三大国勉强达成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接受了苏联提出的实物赔偿原则。然而,在随后召开的莫斯科赔偿委员会上(1945年6月17日-7月中旬),英美仍然不愿接受苏联所提出的巨额赔偿数字。

到波茨坦会议时,美国又提出了德国分区赔偿计划。所谓“分区赔偿”,是指各占领国主要只从自己的占领区内取得赔偿,另外,苏联还可通过区际交换获得急需的工业设备[53]。后来,在苏联的要求下,美国又对该计划进行了补充:苏联在从东占区取得赔偿后,尚可从鲁尔获得工业设备和原料,这其中一部分是无偿的,另一部分则必须用东占区的粮食进行交换[54]。在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之后,苏联在7月29日原则上接受了“分区赔偿计划”。不过,在苏联能从西占区交换多少设备的问题上,三大国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为了恢复本国遭受战争重创的钢铁工业[55],以及防止德国侵略者卷土重来,苏联要求从鲁尔交换价值20亿美元的工业赔偿设备[56]。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认为苏联所确定的数额太不现实,他建议绕过具体的数字,待德国和平经济水平确定之后,苏联可从鲁尔的赔偿品中获取25%的设备。苏联虽然同意了美国的建议,但却又嫌美国所确定的比例太低;英国则认为不应只从鲁尔,而应从整个西占区的工业中向苏联提供赔偿设备。直到1945年7月31日,三大国首脑才最终决定将分区赔偿原则写入《波茨坦协议》之中:①苏联所提的赔偿要求,将以没收德国境内苏占区内的资产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予以满足;②美国、英国以及有权获得赔偿的其他国家的赔偿要求,将自西部各占领区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予以满足;③苏联除在苏占区获得赔偿外,尚可自西部占领区取得赔偿:(甲)为德国和平经济所不需要并且应自德国西部占领区拆迁的可用的成套工业设备,首先应从冶金、化学及机器制造工业中抽取15%,以交换同等价值的食物、煤、钾碱、锌、木材陶瓷石油产品以及其他商定的物资。(乙)凡属德国和平经济所不需要的并且应从德国西部占领区拆迁的主要工业设备,应从中抽取10%,在赔偿项下交给苏联政府,苏方无须付款或以任何实物相交换。上述(甲)(乙)规定的设备的拆迁将同时进行。

《波茨坦协议》规定:“为被准许的工业部门所不需要的生产能力,将按照盟国赔偿委员会拟订的,并经有关政府批准的赔偿计划,予以拆迁,如不拆迁,则予摧毁”[57],“自西部占领区拆迁的设备数量,至迟必须从现在起六个月内确定……德国经济所不需、因而可作为赔偿的主要工业设备,其数量及性质将由管制委员会按照盟国赔偿委员会在法国参加之下所通过的政策予以决定,并由设备所在的占领区司令官最后核准。”[58]这意味着盟国赔偿委员会应在1946年2月2日前确定德国工业设备赔偿的总额。但是,对于盟国该如何确定这一数字,协议只给出了几个模糊的上限:第十五条(乙)项,保证所须商品的生产,保证服务供应,以满足德国境内占领军的迁入人口的需要,以及在德国保持一个不超过欧洲国家的平均生活水平(欧洲国家是指除联合王国和苏联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第十九条,德国支付赔偿时,应保留足够的资源,以使德国人民不依靠国外的援助而生活。在制订德国的经济计划时,应拨出必要的资金,以偿付对德管制委员会所批准的进口。现产产品及储存物品的出口所得应首先应用于偿付这种进口。

很明显,上述规定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例如,它并没有指出欧洲其他国家的平均生活水平具体是什么水平。因此,直到最后解散之时,盟国赔偿委员会也没有拿出一个德国工业水平计划。赔偿委员会解散后,这一任务便落在了盟国管制委员会(Allied Control Authority,简称ACA)下辖的工业水平委员会(1945年9月18日—1946年3月28日)身上。在一番激烈争论之后,委员会终于在1946年3月28日出台了《管制委员会关于赔偿及德国经济水平的计划》[59]

这一计划对鲁尔工业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它不仅完全禁止武器装备和重型拖拉机等产品的生产,还将钢铁工业产量定在了极低的水平。钢铁工业产量是盟国在制订工业水平计划时所争论的焦点。英国认为,为了保持德国经济平衡,应将钢产量定为每年900万吨,但美国却认为定在780万吨足矣;苏联所提的数字则更低,为460万吨。最后,盟国决定将德国钢铁生产能力定在755万吨,“这一数字只是德国1933年粗钢产量的33%”[60],钢铁工业不仅是鲁尔的支柱产业,也是德国换取外汇的主要产品。盟国将钢产量定得如此之低,不仅会严重阻碍鲁尔工业生产的恢复,还“无异于宣判数百万德国人的死刑,因为我们的土地最多只能生产所需粮食的70%,制造出口产品是为了获取利润进口粮食”[61]

其次,三大国一致决定,要尽快提高鲁尔煤炭工业的产量,并将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强制性出口。

当失去西里西亚萨尔之后,鲁尔就成为了德国唯一一个主要产煤区。因此,《波茨坦协议》中第十九条(乙)“增加煤炭产量”主要就是针对鲁尔煤矿的。三大国之所以如此重视提高鲁尔煤炭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些煤炭是战后欧洲重建的关键。战前,德国的西欧邻国,如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就主要依靠鲁尔的煤炭供应。战后初期,遭受战火蹂躏的上述国家更是急需鲁尔的煤来恢复生产和供应居民生活。正如迪塞尔·格罗塞尔(Dieter Grosser)所说:“在战后困难时期,鲁尔地区成为战后欧洲能源的供应者,从而再一次赢得欧洲重要地位。”[62]1946年3月的工业水平计划也认为,德国煤炭产量最低应达到15.5亿吨,其中至少要有4.5亿吨用于出口[63]。可见,盟国提高鲁尔煤炭产量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恢复德国的生产。正如哈达赫所说:“限制工业计划中几乎所有工业部门年产量都受限制……一些工业被完全禁止……不过有一个工业部门必须得到发展——鲁尔的矿山,以在北德煤炭委员会的主持下,强迫用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向战胜国输出石煤。”[64]当然,提高鲁尔煤炭产量也是为了让德国赚取外汇以保持经济独立和进出口平衡。

第三,三大国决定对鲁尔实行改造。

鲁尔是德国发动战争的基础。战争期间,鲁尔的工业生产完全为纳粹所掌握。不仅很多大工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与纳粹党关系密切,连工人也都要加入纳粹劳工阵线,或在纳粹的监督下做强迫劳动。《波茨坦协议》的政治原则规定盟国应在鲁尔工业中实行非纳粹化并建立自由工会。“一切纳粹党徒不得……担任私人企业中的负责职位。这些必须由被认为在政治上和道德品质上有助于发展真正民主制度的人予以接替……在考虑需维持军事安全的情况下,将允许建立自由职业工会。”[65]《波茨坦协议》的经济原则还要求对鲁尔煤钢工业实行非集中化改造。鲁尔煤钢工业是德国工业中最典型的垄断行业[66]。根据《波茨坦协议》第二十条,这些垄断工业“应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予以分散,以消灭目前特别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及其他垄断形式的所造成的经济力量的过分集中”[67]

无论是非纳粹化,还是建立自由工会和非集中化,都体现了三大国对鲁尔工业进行改造的决心。这些原则为后来西方国家对鲁尔煤钢工业的民主化改造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三大国对鲁尔的这些处置确实也包含着一些对鲁尔和德国重建有利的因素:例如,虽然鲁尔煤炭有不少被用于强制出口,但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留在德国,所以鲁尔煤产量的提高对德国生产和生活的恢复还是有利的;对鲁尔工业的民主化改造也可以帮助这些工业摆脱德国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不过,从总体上看,《波茨坦协议》和1946年3月工业水平计划对鲁尔及其工业的处置还是相当严厉的。“盟国对德国作出的这些规定的后果,同美国人亨利·摩根索主张的计划目的很接近……如果这些决定真正付诸实施的话,其结果就将是发生骚扰和暴动。最后,连三个西方占领区也就是整个德国,都将共产主义化。”[68]和德意志帝国战败后一样,鲁尔煤钢工业的命运再次进入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与此同时,三大国还在两个重大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其一,虽然三大国在波茨坦会议上放弃了肢解德国的政策,但它们未能就分离鲁尔的问题最终达成共识。由于丘吉尔的建议,雅尔塔会议时暂时搁置了对肢解德国和分离鲁尔计划的讨论。在1945年2月5日的第二次会议上,斯大林首先提出希望讨论分割德国及将鲁尔和威斯特伐伦置于国际管制之下的问题。罗斯福没有对此明确表态,只是提出“也许划分占领区是分割德国的第一步”[69]。丘吉尔则表示,原则上他同意分割德国,但他不能立即对怎样分割德国的问题做出回答。“对鲁尔、萨尔这些具有军事潜力的工业区的占领的问题,是否应该把这些地区分给像法国这样的国家还是应当把它们留给德国的行政机关管理,或是由一个世界组织以长期的但是有限的共管形式进行监督,所有这一切都还有待研究”[70]。在丘吉尔的要求下,三大国在雅尔塔会议上并没有进一步讨论分离鲁尔的问题,它们此时都还没有一个明确、公开的鲁尔政策。

雅尔塔会议后不久,英、美、苏就相继放弃了肢解德国的政策。斯大林在1945年5月9日公开宣布苏联不打算分割德国[71]。1945年3月英国外交部也明确表示,肢解德国“是对德国问题的一个错误的解决办法”[72]。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丘吉尔也表示,“在俄国人的意图明确之前,我很不愿意讨论分割德国”[73]。罗斯福去世之后,美国国务院反对分解德国的思想也逐渐在美国政府中站了上风。JSC1067号指令虽然对德国的处置很严厉,但并未重提要分解德国。

到波茨坦会议时,三大国则明确了将德国视作一个整体的原则,并要求立即建立全德中央管理机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是否分离鲁尔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苏联此时明确表示要将鲁尔地区留在德国国内,因为这样它就更容易通过即将成立的全德盟国管制委员会插手鲁尔和取得赔偿。在1945年7月31日的会议上,斯大林提出:“鲁尔仍是德国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应反映在会议文件中。”[74]美国对此完全表示赞同。但是,刚刚坐上英国外交大臣宝座的贝文却不愿立即就此事达成最终协议,其理由是:“该问题对法国意义更大,这样的讨论缺少法国代表是不可想象的。”[75]实际上,贝文此时并未放弃分离鲁尔的想法。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下文作详细探讨。在贝文的反对下,三大国最终并未将“鲁尔是德国一部分”写入《波茨坦协议》之中。

其二,英美也没有接受苏联在波茨坦会议上提出的、单独对鲁尔建立四大国管制的建议。1945年7月20日,迈斯基首次向英美代表提出四大国共管鲁尔方案:将鲁尔及生活在其中的400-500万居民实行国际化,“管制将由最大利益相关国,很可能是英、法、美、苏来执行。尽管可以建立一个德国管理机构,但它必须在盟国严厉地监视及控制下工作”[76]。7月30日,莫洛托夫正式向英美高层转交了四大国共管鲁尔的备忘录[77]

苏联提出这一方案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首先,是为了更方便地从鲁尔索取赔偿。直到雅尔塔会议时,三大国也没有在德国赔偿问题上取得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急于从德国取得赔偿的苏联采取了更为现实的做法:一面控制住苏占区的赔偿设备,一面又千方百计地从西占区,尤其是鲁尔区取得赔偿。在波茨坦会议召开之前,苏联就已开始大量从苏占区和柏林拆迁工业设备。贝尔纳斯在6月份就收到许多报告,反映苏联正在拆迁和运送苏占区的一切[78]。甚至在西方军队进驻柏林之时,还发现苏联在拆卸柏林东占区的工厂[79]。为了使自己的拆迁合法化,迈斯基在1945年7月21日还提出要扩大“战利品”的定义范围。根据他的定义,苏联从苏占区和柏林拆走的设备大多数都是“战利品”,是不属于实物赔偿的。可是,当英美代表指出,若按这一定义,西方盟国也可以以“战利品”的名义拿走他们想要的一切的时候,苏联又马上缩小了“战利品”的范围。这就使苏联想从西占区取得赔偿的政策暴露无疑。为了更方便地从西占区取得赔偿,苏联提出了四大国共管鲁尔的方案。莫洛托夫在7月30日的备忘录中明确指出,建立四大国“鲁尔地方管理机构”,是为了“让鲁尔工业被应用于赔偿,以符合共同赔偿计划”[80]。其次,苏联插手鲁尔也是为了保证对德安全。迈斯基在提出共管鲁尔方案时明确指出:“鲁尔是德国工业的心脏……将鲁尔及其煤层、钢、铁和铁路留在一起是极度危险的。”[81]在7月30日的备忘录中,苏联再次强调:“考虑到鲁尔区是德国的一部分及全面消减德国战争潜力的必要性,(波茨坦)会议有必要考虑在鲁尔建立一个处于美、英、苏、法管制之下的机构。”[82]

然而,美国却不想让苏联插手鲁尔。西方传统观点认为,苏联在波茨坦会议召开前后的德国赔偿政策,不仅加深了东西占领区之间的隔阂,也迫使贝尔纳斯提出了更为现实的分区赔偿计划[83]。但实际上,当时苏联政府究竟有无分裂德国的企图还很难说。种种迹象表明,贝尔纳斯反对苏联插手鲁尔是新一届美国政府对苏战略的体现,并不完全是苏联的行为所迫使的。杜鲁门上台后,美国政府逐渐改变了罗斯福时期的对苏政策,转而采取一种以经济、军事压力迫使苏联让步、维持美苏合作的政策。美国认为,如果得不到西占区,尤其是鲁尔的赔偿设备,苏联战后重建就会困难重重。一个牢牢掌握在西方手中的鲁尔将是强迫苏联在东欧等问题上让步的重要砝码。因此,贝尔纳斯在波茨坦会议上拒绝讨论苏联四大国共管鲁尔的方案。这一政策后来成为美国战后对鲁尔政策的一个出发点。它不仅在事实上将苏联排除在鲁尔管制之外,还极大地加速了冷战的出现。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战后欧洲遏制政策在贝尔纳斯、杜鲁门不愿考虑苏联四大国共管鲁尔政策时就已初露端倪,因为“德国工业潜力的心脏将完全被西方所控制,没有苏联的参与”[84]

贝尔纳斯在1945年7月23日向苏联提出分区赔偿计划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防止苏联插手鲁尔。在分区赔偿政策中,“占领国主要只从自己的占领区内取得赔偿”明显体现了美国防止苏联参与鲁尔管制的意图。而苏联可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从鲁尔获得赔偿,则是美国诱使苏联转变外交立场的策略。如果苏联想获得这些设备和原料,它就必须在东欧等问题上做出让步。这才是美国拒绝苏联插手鲁尔和提出分区赔偿政策的根本目的。“分区赔偿计划……只是拯救多边合作主义的努力的一部分,当时美国拒绝苏联从西占区获得重工业设备,但是它又对这些设备的前途留有余地,以便苏联转向多边合作主义。”[85]

英国也对苏联四大国共管鲁尔的方案顾虑重重。英国外交部官员沃尔特·蒙克顿(Walter Monckton)爵士表示:“苏联的方案虽然具有巨大的经济含义,但它的政治含义却要更大。”英国外交部德国处官员康·欧奈尔(Con O’Neill)也认为,这一方案使“苏联有可能参与鲁尔的国际管制,在这方面,迈斯基自然没有明确地指出,是否(鲁尔)会出现苏军……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对此做全面的考虑,而考虑的出发点应是,这些地区现在为英国占领区”[86]

由于英国十分强调德国的经济统一,它一开始也并不赞同美国的分区赔偿计划。在雅尔塔会议上,英国就一直将经济统一作为德国支付赔偿的前提。后来虽然英国被迫接受了分区赔偿计划,但它依旧对德国的经济统一念念不忘。新任财政大臣休·道尔顿(Hugh Dalton)和贝文都坚持将经济统一作为其接受分区赔偿政策的条件。在英国的强烈要求下,三大国最终将德国经济统一和优先赔偿原则写入了《波茨坦协议》。然而,在分区赔偿政策下,英国是否能顺利地从东占区获得粮食还是个未知数。因此,英国便很自然地将能否从苏占区获得粮食作为其是否向苏联支付鲁尔赔偿品和原料的前提。艾登曾明确表示:“在提供供给方面,如果苏联做的不再合理,那英国便有停止拆迁的理由。”[8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和苏联存在着一些分歧,但英美在波茨坦会议上还是相当重视维持三大国之间的合作的。为了早日实现德国的经济统一,英国尤其不愿此时和苏联把关系弄僵。因此,贝文并没有完全拒绝苏联参与鲁尔管制。当莫洛托夫在7月30日提出四大国共管鲁尔方案时,他委婉地表示,鲁尔对法国意义重大,要等有法国参与时才能进一步讨论这一方案。不过,雅尔塔及波茨坦会议的安排却造成了如下事实:鲁尔由英国单独掌控,而苏联实际上被排除在鲁尔管制之外。

在1944年初,三大国初步确立了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的政策。第二次魁北克会议时,美国又同意将包括鲁尔在内的德国西北部划为英国占领[88]。雅尔塔会议则对这一安排予以正式确认。随着分区占领政策的执行和分区赔偿原则的确立,苏联事实上已被排除在鲁尔管制之外。尽管西方国家和苏联都在鲁尔拥有巨大的利益,但只有英国才握有对鲁尔工业实行拆迁和改造的实权,对鲁尔赔偿品和工业原料的分配也必须由英国军政府来执行。这种情况直到双占区成立之后才有所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