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绿色设计LCA标准

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绿色设计LCA标准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创新的目的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创新,可以从以下五大要素来进行说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我国各个生产领域逐步贯彻LCA标准,在当前状况下,绿色设计首当其冲,应开始引入LCA程式。

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绿色设计LCA标准

本章上两节论述了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但不管是生态修复还是生态保护都是利用现有的经济、技术手段,而现有的手段在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的方法、方式、路径与模式上都是有限的,往往难以满足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的客观需要。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满足生态修复与生态保护的需要,这种把最先进的技术、经济与社会的手段用于生态建设的一系列的活动就是生态创新。

关于生态创新(eco-innovation)的概念有很多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很多生态创新方面的学者都会根据自己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生态创新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概念。如2008年Rene Kemp和Pearson给出了生态创新的定义:生态创新是一种产品的生产、引进和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开发或采用新的流程、服务、管理或业务方法,使得在产品生命周期中获得比其他方案更有效的控制环境风险,减少污染和其他资源使用的负面效果[16]。我们认为,生态创新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依托,整合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价值创新、经济发展路径创新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创新等为一体的系统性创新行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创新是通过使用更少的资源、更少的有毒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通过特别的过程和方法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来实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创新,可以从以下五大要素来进行说明。第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某个企业或某个部门如果采用一种新的技术可以比原有技术更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那采用这种新技术就是一种生态创新。第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生命周期评估来确定某种物质被利用和再利用的效率,进而确定某对环境的影响[17]。第三,提高生态保护水平。通过创新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更有利于提高生态保护水平。第四,加速生态修复的进程。生态创新表现为人类创新出一种路径,能够加速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进程,从而更快地消除历史造成的环境污染。第五,生态创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存方式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的根本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以生态创新为发展路径,利用生态创新不断开拓如何和谐相处的方法与方式。

(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主要是对于企业来讲的,一般情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有利于企业创造价值的,但是也不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是指企业生产的商品能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企业能够以获得平均利润及以上的水平定价,而且消费者愿意买单。在企业管理理论所讲的企业创造价值,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价值,仅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对企业商品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说,在一定价格水平(获得平均利润以上的价格水平),消费者愿意买单则表明企业创造价值,若消费者不买单,表明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企业则没有创造价值。而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不是一步完成的,价值创造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物流、生产运营、营销、研发等诸多环节。企业更多地创造价值的途径只有两种,第一种是在创造价值的诸多环节中寻求降低成本,第二种是提升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价值认同。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所创造的价值属于通过降低企业成本创造价值的范畴,它的前提是企业提供资源利用率的资金投入小于因提高资源利用率所创造的价值,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而增加盈利水平。一种做法是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手段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最低的补贴水平需保证企业不会因为提高资源利用率而降低盈利水平。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税收政策促使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享受所得税减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资源利用率高的环保企业优惠所得税率。

(2)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我们认为减少多环境的影响主要依赖产品生命周期分析,这里的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是不同的。企业管理所探讨的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从销量不断增加到销售高峰,然后销售下降,直至卖不出去的生命周期过程。从产品对环境影响角度来讲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是指产品以整体生命的环境友好为设计理念,从原材料采购到付诸生产、从产品的仓储到分销的物流过程、从产品被消费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等整个过程都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诉诸实现环境友好。

1960年代,由于人们开始担忧原材料和能源未来会枯竭,于是试图寻求能源利用累积计算的方式,并规划未来能源的供给与利用。1969年研究人员对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的生命周期清单的分析方法奠定了LCA研究的基础。在1970年代初,在美国和欧洲的其他公司进行类似的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在美国,量化资源的使用和产品的环境释放的过程被称为资源与环境特征分析(REPA);在欧洲,被称为生态平衡。1988年,当固体废物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时,LCA作为一种分析环境问题的工具被广泛关注,人们把影响资源与环境的所有方面都被纳入LCA之中,从而使LCA方法获得改进。规范的LCA方法促使LCA标准的诞生[18]。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在我国各个生产领域逐步贯彻LCA标准,在当前状况下,绿色设计首当其冲,应开始引入LCA程式

基于LCA的绿色设计,第一,要制定出流程图,如图8-1所示包括6个模块:①要明确绿色包装材料或绿色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以及最低限度所需要的能源投入;②进行带有绿色包装的绿色产品生产;③废弃物的资源化;④绿色产品的绿色物流;⑤绿色产品的消费使用;⑥用后废弃物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第二,对上述6个模块进行监控,收集一定时段内输入输出物质流与能源流数据;输入流包括物质流、能源流,其中要确定哪些是基本流,输入的基本流是指取自环境进入产品系统之前没有经过人为转化的物质或能量;输出流也包括物质流、能源流;其中要确定哪些是基本流,输出的基本流是指产品系统进入环境后不再人为转化的物质或能量[19]。第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核实。第四,数据处理和汇总。第五,进一步再优化处理流程。基于LCA的绿色包装设计虽然操作复杂,但是绿色化效果非常明显,且能够随着技术进步不断优化,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有效途径,是可以逐步开展的模式。

图8-1 绿色产品的LCA流程

(3)提高生态保护水平。

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是一个历史过程,他需要在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相互协调的生态创新,这种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融合了多种维度的创新。当前提高生态保护水平方法已经在本章第二节中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4)加速生态修复的进程。

加速生态修复的进程主要通过融合环保科技进步、绿色生产模式、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当前加速生态修复的进程的方法已经在本章第一节中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5)生态创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存方式的构建。(www.xing528.com)

这是整合上述四种要素而产生的绿色发展要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存方式的构建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随着绿色发展的理念贯彻而不断深入人心的,它以绿色教育浸透人们的心灵,以绿色生产为物质创造方式,以绿色消费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消费理念,以绿色生活为人们现实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存方式的构建是不断持续进行的生态创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生态创新的构成也不断丰富和完善,人类的生态文明水平将随之不断提高。

生态创新研究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是从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中观层面是从区域、产业角度进行研究的;宏观层面是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从微观层面的角度,目前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少单位产出的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从中观层面的角度,生态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服务体系的分析和评价、技术体制、产业部门以及区域经济等问题。中观层面的生态创新问题是最难研究的,需要从多个角度收集数据,针对多个主体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所以中观层面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进行:①微观数据集成的统计方法[20],综合企业数据来进行产业和区域分析,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物质流分析,但这种综合不能处理动态问题;②生命周期分析[21],它的研究结果表明,一项技术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主要决定于技术设计和开发阶段,技术成形后的任何改进和提高作用都十分有限;③技术创新体制角度,研究结果表明,体制创新源于减排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基础设施变化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加快体制创新可以从鼓励新的制度、促进竞争以及为更好的制度创造条件三个方面着手;④产业协同的角度,产业协同发展目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规划生态产业园区,也就是将相关产业建设在一起,以使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一种也是通过自组织,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和扩张企业的目的[22]

从宏观层面的角度,生态创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创新与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目前针对宏观层面的问题,已经有学者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①所提供环境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从环境相关产品的国际贸易额与市场份额来确定的;②专利数,主要是从与环境或生态有关的专利数量进行确定,当然,有一些生态服务创新是很难用专利数来计算的,所以这种方式只能作为辅助方式;③学术期刊,主要是通过一段时间内环境或生态相关的学术期刊的数量进行确定;④生态创新与资源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从确定生态创新表现与资源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生态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23]。由于本书面对广大读者,故此不做过于深入的理论研究,仅从五大要素来进行细致说明。

产业链角度,生态创新可分为四类,即研究开发类生态创新、生产加工类生态创新、运输储存类生态创新以及销售与消费类生态创新。根据研究开发活动的产出,研究开发类生态创新分为绿色材料创新、绿色能源创新、绿色服务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生产加工是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制造合格的产品实物并向下游环节输送。据此,可将生产加工类生态创新分为绿色工艺创新、绿色包装创新、组织创新和污染控制四类。在产业链上,运输储存是连接生产环节和市场环节的必经过程,根据产品从完成制造到进入市场销售终端的过程,可将运输储存类生态创新分为绿色仓储、绿色流通加工和绿色运输三类。产业链的上游是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下游是市场拓展环节。根据市场环节中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可将销售与消费类生态创新分为绿色价格、绿色促销和绿色消费三类[24]

研究成果:矿产资源密集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系统模式

矿产资源密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旨在基于区域的矿产资源禀赋,在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和改善环境质量,创造就业财富,提高区域竞争优势,获得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整体绩效改进。生态创新系统模式期望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的框架如图8-2所示。

图8-2 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系统模式框架图

说明:图中虚箭线表示间接影响。
资料来源:孙理军、严良:《基于生态创新系统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第70页。

在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系统模式框架图中,区域的矿产资源禀赋只是矿产资源产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习惯等方面的系统变化,可以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进而直接调整矿产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定位,并为矿产资源的功能开发提供支持或约束条件;也可以推动区域人才、资本、创新基础设施等创新投入的持续改进。区域创新投入的持续改进,一方面可以导致矿产资源产业在区域功能的定位变化。例如,在极端情况下区域矿产资源产业的采掘等环节可能因为矿产资源的耗竭而消失,随之消散的可能是区域作为资源供应地功能,但是该区域可能因为在矿产加工、矿产资源副产品利用、矿产设备、矿产期货交易、矿产资源产业人员培训、咨询,或者矿区旅游等功能开发方面获得成功,新的定位甚至可以与区域的矿产资源禀赋无关,只是在该区域进行某些矿产资源产业派生、替代的功能活动。区域创新投入的质和量的改善,将可能直接增加矿产资源产业价值链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及其价值,使区域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脱离单纯依赖资源禀赋开发的困境,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矿产资源产业功能的持续开发,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人才、资本和创新基础设施的积累和创新要素素质的提高,间接地支持区域非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中对矿产资源产业的替代。这样,经过一段时期就可能实现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减弱甚至完全摆脱对矿产资源产业的依赖,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显然,仅仅期望通过矿产资源产业功能的持续开发,以及区域非矿产资源产业对矿产资源产业的替代与发展,并不能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区域矿产资源产业功能的持续开发及非矿产资源产业的发展本身需要可持续发展条件的保障。这种保障条件以创新系统的形成以及财富驱动发展为基础。

生态创新系统发展模式的创新系统包括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两者在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及其演化,可以从整体上影响社会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各种要素生产率以及每种要素集聚区域的功能;区域创新系统直接为所在区域的发展提供创新投入,影响创新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效率和效益,因而成为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矿产资源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的核心。生态创新系统发展模式的财富驱动,强调各主体在矿产资源产业功能开发中的价值创造,并据此进行财富分享,使所有参与主体的福利都得到改进。在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中,有理论强调建立区域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这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但补偿标准以及补偿对象等问题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方案。同时,补偿从本质上说只是一种既定利益的再分配,难以成为区域持续发展的驱动理论。矿产资源区域的财富驱动,依靠矿产资源产业链企业、区域内外部市场的客户和供应商、区域内部矿产资源开发受影响居民和其他有合理利益诉求的参与主体的满意和财富增长,实现产业价值创造、分享和多主体共赢,在扩大经营网络、优化生产方式和成本结构的同时,改善区域生活质量、创造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新的区域动态比较优势,成为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这是生态创新系统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

(资料来源:孙理军、严良,《基于生态创新系统的矿产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