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多县贫困老年人养老改革成果分享

治多县贫困老年人养老改革成果分享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贫困家庭以低保政策作为老人在家养老的部分保障。(二)集中供养治多县政府在贫困老年人服务领域提出“整合资源、区域建设、因地制宜、统筹运作”的建设方案。在此,以治多县敬老院老人用餐制度作为实例:治多县敬老院老人用餐制度一、凡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要严格遵守开饭时间,早8:00—9:00,午12:00—1:00,晚5:30—6:30。

治多县贫困老年人养老改革成果分享

近年来,治多县以“以民生换民心,以民心促和谐”理念为出发点将县财政收入的八成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把民生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力保障民生投入。为解决牧区养老服务滞后和老人养老难的问题,努力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了“应保尽保”,按照青海省养老规划理念,形成以家庭养老、代养服务、集中供养为主的富有牧区特色的社会养老模式和服务体系。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也称代际赡养,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在父母进入养老状态时期,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包括经济物质支持、日常生活照顾以及精神慰藉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保障模式,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养老模式,其实质是以个人终生劳动积累为基础在单个家庭内部的“反哺式”代际交换。[1]藏族家庭历来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培育,家庭养老是藏族的传统养老模式,也是藏区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之一。

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牧区藏族家庭子女数比汉族家庭子女数多,核心家庭比较少,主要以主干家庭为主,甚至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联合家庭、特种家庭和一妻多夫家庭,这些家庭类型都比较适合家庭养老。治多县属纯牧区,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存在特殊性,地广人稀,人口以藏族为主,由于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原因,牧区流动人口较少,相比较于全国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局面,牧区还是比较封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的完整性,同时也能保证老人在家养老。同时,贫困家庭以低保政策作为老人在家养老的部分保障。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藏传佛教思想在藏民族心中源远流长,宗教思想潜在的制约着人性恶的一面,彰显善的行为,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家庭养老的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根基。在牧区,大部分老人都是儿孙绕膝,子女孝顺,安享他们的晚年。

(二)集中供养

治多县政府在贫困老年人服务领域提出“整合资源、区域建设、因地制宜、统筹运作”的建设方案。据此,建设了感恩敬老院、和谐敬老院、幸福敬老院、长寿敬老院和立新乡敬老院,基本实现了“五保”老人敬老院集中供养。

敬老院基础设施齐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几家敬老院都是平房,非常适合老人们饮食起居及自由行动。院内干净整洁,有长椅、健身器材、跳锅庄的小型广场。和谐敬老院老人居室门口和其他走廊都依墙体修建了手扶杆,非常符合敬老院建筑规范;长寿敬老院外加了一层玻璃封闭墙,起到防风、防雨,保暖作用;大多数老人居住的房间面积约50平方米,是内外两间,配有藏式沙发茶几、柜子、床,火炉(带存放牛粪、煤等燃料的备用箱),有的老人在里面一间供奉了佛像,便于叩头拜佛;敬老院内设有老年人活动中心,棋牌室内除了我们常见的棋牌外,还有藏式棋牌。据民政局干部介绍说,现在很多人都不会玩藏式牌了,这种传统的娱乐方式老人们还是喜欢玩。每个敬老院附近都建有玛尼石堆,依据藏民族习惯,老人们可以转嘛呢,可以在室内佛堂诵经、拜佛,充分满足了老人们宗教需求部分。和谐敬老院在贡萨寺脚下,离寺院100多米,去治多县城有9公里路程,老人们选择入住离寺院较近的敬老院,非常易于满足老人们的宗教需求,这些老人的精神世界是比较充实的。在和谐敬老院设有爱心超市,超市里有一些日常用品,据民政局干部介绍,都是以最低价提供给老人们。几家敬老院都设有诊疗室、医务室、藏医诊疗室等等,设施齐全。

敬老院根据藏族的饮食习惯,为老人们提供了酥油、炒面酸奶等食物,饭菜荤素搭配。非常适合老人们的食用。

现摘录治多县敬老院食谱为例:

早餐(8:00—9:00)1.糌粑+酥油2.馒头+酥油3.油饼4.方便面

中餐(12:00—1:00)1.糌粑+酥油2.馒头+酥油3.油饼4.方便面5.荤菜+米饭6.粉条炒肉+米饭7.燕麦粥

晚餐(6:00—7:00)1.糌粑+酥油2.馒头+酥油3.油饼4.方便面5.面片6.瘦肉粥7.燕麦粥

敬老院按季节给院内老人提供服装床上用品。定期换洗床单、枕巾,拆洗被褥等,打扫室内卫生,发放牙刷、牙膏、香皂、卫生纸等日用品。护工达吉卓玛曾被评为“最美青海人”候选人,2015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榜”人物。

敬老院的老年民俗文化活动中心格外引人注目,里面供奉着佛像。据院长介绍,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及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日常服务。敬老院根据藏族人的习俗和老人们的需要,在藏族传统节日时邀请活佛到敬老院为老人们讲经、祈福,带给老人们心灵慰藉,满足宗教需求。民俗文化活动中心在治多县敬老院是最具民族特色的部分,它兼具了多种功能。在文化娱乐方面,设立了娱乐活动室,配备有电视、麻将、扑克牌,丰富了五保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图书馆和党员活动室一室兼具两个职能,还成立了感恩敬老党小组。

每逢节假日,包括藏族传统节日,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干部到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带给老人们水果烟酒、副食等慰问品,和老人们谈心、座谈,了解老人们的需求。

院内设有医务室,配有专门药房,聘请了专业医务人员开展诊疗,做到了老人小病不出敬老院,方便老人们及时取药服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院内备有档案,每天督促其服药;敬老院与县医院签订“一站式医疗服务协议,为老人提供先住院后结算的及时高效的医疗服务。对老人们的医疗费用,结合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住院费、门诊费由民政局统一承担。

为了加强管理,各个敬老院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老人用餐制度、院务民主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工作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消防安全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门卫工作制度、院民守则等,通过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五保老人营造了和谐的家庭氛围。在此,以治多县敬老院老人用餐制度作为实例:(www.xing528.com)

治多县敬老院老人用餐制度

一、凡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要严格遵守开饭时间,早8:00—9:00,午12:00—1:00,晚5:30—6:30。

二、用餐时每位老人要自觉到食堂,按先后次序用餐。病残老人由护理员负责送饭,允许打饭回房间用餐或在食堂就餐。

三、用餐时一律以吃饱、吃好为原则,反对少吃多盛,倒饭倒菜,铺张浪费。

四、用餐后,自行清洗餐具。

五、生活改善日,每周星期天给每位老人提供一顿煮肉。

六、不准私自把变质的食品带入食堂,不准饮酒、酗酒

七、“五保”老人凡患有传染病者一律进行隔离单独就餐,餐具单独消毒,传染患者的用品,用罢一律不准带入食堂。

(三)代养服务

代养服务主要分为日托和全托两种服务。日托服务是养老服务人员为代养老人提供的入户型日间照料服务,全托服务是直接将代养老人接到养老服务员住所后提供的全日制养老服务。2015年7月,青海省政府印发《青海省农牧区困难老人代养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在黄南、果洛、玉树、海南四州的8个县11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治多县是试点县之一。代养服务在治多县已全面推行,青海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各级财政资金已超过两亿元。代养服务工作比较契合牧区养老实际,分为日托和全托。日托的养老服务员,每天要到老年人家里,提供助餐、助医、助洁、代购、代办、精神慰藉等6大类的服务,每个人每月发放600元服务费;全托则是把老人接到养老服务员的家里,要像照顾自己家老人一样给予全天候的养老服务,每人每月发放800元。代养服务对象是以具有本省户籍、未入住机构且在农牧区长期居住的五保和“三无”老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的70周岁以上的空巢、独居老年人;70周岁以上的空巢、独居的重点优抚对象等农牧区困难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为农牧区困难老年人提供以日间照料、寻医问药、日常保洁、安全守护、精神慰藉五大方面提供的基本居家养老服务,以满足困难居家老人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

代养服务的实质是政府为牧区老年人购买的居家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是针对牧区老年人居住特点和生活习俗提出的一项养老服务举措,与养老服务制度建设、设施建设一起构成牧区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的重要内容。牧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比农区、城镇有一定差距,牧区居住分散,不易形成村落,虽然有低保、五保等保障,但日间照料等问题突出。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治多县考虑到牧区偏远、交通不便等特殊情况,对部分重度残疾、低保人员也推行了代养服务。在具体实施中,充分尊重老人意愿,代养人数共计52人,加吉镇15人,占代养总数的29%;索加乡20人,占代养总数的38%;多彩乡11人,占代养总数的21%;扎河乡4人,占代养总数的8%;治曲乡2人,占代养总数的4%(见图1)。

图1 治多县代养老人数

代养个案:

在治多县多彩乡有一位77岁的高龄贫困老人,一生没有结婚,和姐姐一家生活在一起,姐姐姐夫去世后,独自生活了几年,现在住在村里的亲戚家。冬天去县里住在县里的亲戚家,拜佛、转山,等到三月份回到村里,帮忙给亲戚家看孩子,看牛羊,自己喜欢村里有草原、牛羊的环境。亲戚家的人去挖虫草,自己的牛羊放生,是五保户。代养在亲戚家。(陈述人:民政局干部)

据访谈对象说,这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健康,行动方便,自己不愿意去敬老院,喜欢有牛羊的草原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