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亚北非地区经济复苏的三大推动因素

西亚北非地区经济复苏的三大推动因素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论本书所论及的西亚北非地区,包含地理学概念中的西亚和北非两个地区,有时也被称作“中东北非”或“中东”。西亚北非经济的恢复,主要得益于3个因素的推动。这些传导机制有多种形式。

西亚北非地区经济复苏的三大推动因素

导 论

本书所论及的西亚北非地区,包含地理学概念中的西亚和北非两个地区,有时也被称作“中东北非”或“中东”。这一地区共有25个国家(地区),尽管其经济规模不大,2008年GDP总量只有10 740亿美元,与澳大利亚或墨西哥相仿,仅占世界各国GDP总量的1.7%,(1)但在国际经济中却拥有不容小觑的重要地位。该地区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和军火市场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进口市场。西亚北非国家正在进行的经济调整,使该地区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条件不断改善,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额大幅度上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来自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可以对国际能源供应安全发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依靠石油收入积累起来的巨额石油美元,成为扰动国际金融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新世纪以来,西亚北非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石油进口来源,以及最具增长潜力的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和机电产品出口市场。中国与西亚北非一大批国家的关系已经提升到战略合作的水平。尽管西亚北非国家的发展不断受到战争和冲突的干扰,贸易和投资环境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地区经济发展前景总体向好,经贸环境的改善是大势所趋,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经贸关系基础牢固。西亚北非是一个值得中国高度关注、大力开拓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市场。

一、西亚北非经济发展趋势

西亚北非经济发展走过了坎坷的历程。在20世纪70-80年代初,曾经出现过一度辉煌,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总体上陷于发展困境。1980-1990年西亚北非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0.4%,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慢的地区。(2)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下降2%。(3)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虽然有所恢复,但1990-2000年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达到3%,(4)1990-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只达到0.7%。(5)2001年西亚北非地区的石油输出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达不到1980年的水平,非石油输出国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比20年前略有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亚北非经济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尽管各个国家经济转折的情况并不平衡,但总体上进入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2000-2008年,西亚北非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提升到4.8%。(6)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西亚北非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明显的冲击,但并没有扭转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趋势。西亚北非国家的经济增长在2009年陷入低谷,但此后已呈恢复势头。西亚北非经济的恢复,主要得益于3个因素的推动。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西亚北非经济发展活力增加,经济发展前景总体向好。

1.油价升高使石油收入出现新高潮

石油出口收入对于西亚北非国家的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不仅是因为石油收入在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额和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是由于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会通过一些转移机制,影响到该地区非石油输出国的经济。这些传导机制有多种形式。首先是主要石油输出国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对非石油输出国提供经济援助,接受这种援助的通常是西亚北非地区没有石油出口的阿拉伯国家;其次是从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劳务市场流向非石油输出国的侨汇资金,例如,来自海湾地区的侨汇收入是埃及的四大外汇收入来源之一;再次是主要石油输出国出口石油所产生的过境运输费,例如,土耳其对伊拉克收取的石油管道过境费就属于这种情况,而埃及收取的苏伊士运河使用费中也包括一部分油轮通航的费用。石油收入在全地区的这种转移分配,使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变化,成为影响全地区经济的重要因素。西亚北非经济在20世纪70-80年代中期的发展,与这一时期的国际市场高油价有直接关系。而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长期经济低迷,与这一时期的国际市场油价长期不振有直接关系。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石油输出国再次迎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和石油收入的急剧增加。首先,国际石油价格在波动中总体趋于升高。把1990-2000年与2000-2010年两个时期对比可以发现,西亚北非地区仅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和利比亚6个主要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收入总额,从9 713亿美元猛增到33 897亿美元,后一时期的石油收入相当于前一时期的3.5倍。(7)正是在石油收入的又一次高峰推动下,西亚北非国家的经济才实现了复苏和较快增长。

新世纪的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受到石油工业某些长期发展趋势推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世界上新油田勘探开发成本的上升、新发现的大型油田减少、北海和北美地区油田老化、小型油田和深海油田在世界石油供应中的比重上升等因素,都在推动着世界石油生产边际成本上升。其次,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以及石油工业的相对投资不足,在国际石油供应中可以发挥保障作用的世界石油剩余产能不断减少,在2007-2008年的时候已经下降到大约每日200万桶的危险水平,使国际石油供应能力逐渐逼近绝对短缺的门槛。再次,新世纪以来,世界主要产油区中东地区不断爆发局部战争,国际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比20世纪90年代明显提高,国际石油价格中的战争升水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除此之外,美元的贬值也在不断抬高国际石油市场的名义价格,国际期货市场的炒作也对油价的推高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导致国际油价上升的因素中,至少边际成本上升和剩余产能下降都具有长期性的趋势,而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也将使油价中的战争升水难以消除。因此,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油价时期,这也是石油输出国保持高额石油收入,加快经济增长的机遇期。

2.经济调整为经济增长带来新活力

西亚北非地区的许多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以后,在以经济独立巩固政治独立的政治理想指引下,在主张与国际市场“脱钩”的“依附论”发展理论指导下,选择了内向型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过分强调资源配置的计划化,经济主体的国有化和贸易制度的内向化,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压制了私营经济和外国直接投资,对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过度保护。结果是好梦难圆,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纷纷陷入经济滞涨和债务危机之中。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这类国家纷纷开始进行经济调整,彻底转变经济发展的战略和体制,重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宏观经济稳定化。从80年代初开始,坚持实行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遏制通货膨胀,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通过谈判重新安排对外债务,成为许多国普遍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及至21世纪的头4年,该地区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已经普遍好转,绝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保持在1位数,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土耳其的通货膨胀率也趋于下降。绝大多数国家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由逆差转为顺差,或逆差趋于减少。绝大多数国家的外债还本付息率都保持在安全水平,外债已经不再是制约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二,资源配置市场化。在绝大多数国家,政府放开了对多数商品价格的控制,逐步放开利率汇率,以及对工资的控制,减少了财政补贴的种类和范围,多数国家都开办了证券交易市场,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第三,市场主体民营化。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是经济调整的重要内容。为此,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具有鼓励性质的投资法规,不少国有企业被出售给外国投资者,允许私人和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从加工制造工业逐步扩大到金融业电力、电讯和环保等基础设施领域。在突尼斯、摩洛哥、土耳其等国家,私人投资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已经超过国营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四,贸易制度自由化。各国普遍降低了进口关税水平,缩小了许可证的使用范围和限制进口商品的范围,通过货币贬值纠正了货币定值过高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走上与欧盟和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多数国家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第五,政府干预合理化。在经济调整进展比较快的国家,政府在逐渐放弃对经济的过度直接干预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宏观经济调控、规划产业政策、完善市场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在1992年世界环境首脑会议以后,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开始通过减少补贴和课征税收的手段,赋予空气、水等资源以价格,通过这种适度干预并利用市场推动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实行经济调整较早的国家,经济调整的效果开始显现出来。土耳其、突尼斯、埃及等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地区的平均水平。它们普遍通过实行审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了宏观经济的稳定,在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调动私营部门和外资的积极性,实行宽松的贸易制度基础上,促进纺织服装、钢铁、化工、旅游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比较明显地改变了以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同时利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增加了援助,扩大了市场,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恢复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相当明显的进展。阿尔及利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经济调整虽然开始相对较晚,但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恢复经济增长方面也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效果。经济调整正在给中东国家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区域经济集团化呈现新局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亚北非国家的经济集团化开始全面起步,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地区内的经济集团化走向跨地区经济集团化。如今已呈现“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并举的崭新局面。

阿拉伯国家自从阿拉伯国家联盟成立之时,就怀有实现阿拉伯经济统一的梦想。它们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框架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快建设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步伐,迄今已有16个阿拉伯国家正式加入。海湾国家在1981年成立的海湾合作委员会,起初是以提高共同防御能力为目的而建立的,但建成后经济合作的内容逐步增加。伊朗、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也在1985年成立了经济合作组织。马格里布地区国家在1989年成立了大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尽管由于西亚北非国家相互之间在经济上互补性较弱,在政治上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到了集团内部投资贸易的发展,但一些经济集团的内部合作仍然取得了一定业绩。海湾合作委员会在2003年建立了关税同盟,对内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对外实现了统一关税,并且提出了建立海湾合作委员会统一货币的设想。2000-2008年,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内部贸易额从80亿美元增加到327亿美元,2008年占集团出口总额4.7%;在同一时期,经济合作组织内部贸易额从45亿美元增加到267亿美元,占集团出口总额比例从5.6%提高到6.8%;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内部贸易额从162亿美元增加到835亿美元,占集团出口总额比例从7.2%提高到9%;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的内部贸易额也从10亿美元增加到46亿美元,但2008年占集团贸易总额比例仅为2.5%。(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西亚北非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开始走出局限于本地区和本民族的狭窄领域,西亚北非国家与欧盟和美国的跨地区经济集团化开始迅速发展,打开了经济集团化的新局面。1995年欧盟与南地中海的西亚北非国家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召开会议,决定欧盟与南地中海国家分别签署新地中海联系协定,并根据新协定推动南地中海国家改革并最终与欧盟建成自由贸易区,欧盟增加对南地中海国家的援助。南地中海国家与欧盟的这一合作被称为“巴塞罗那进程”。迄今为止,南地中海国家除利比亚以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与欧盟签署新协定。叙利亚与欧盟签署新协定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从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加入欧共体的土耳其,经过长期不懈追求,在1996年与欧盟建立了关税同盟。美国在上个世纪,仅仅在80年代与以色列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而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后,出于对中东国家进行改造,以及与欧盟争夺中东国家市场的战略需要,也加紧了与中东国家开展自由贸易的步伐,并与约旦、巴林和摩洛哥先后签署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中东国家与欧盟和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集团的跨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具有更好的经济互补性基础,逐步减少了进入世界主要市场的障碍,对于扩大出口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效果逐渐显现出来,发展前景广阔。

中东国家经济当前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地区冲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东一直是世界上战争和冲突最频繁的地区,西撒哈拉冲突、黎巴嫩内战、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黎巴嫩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遭受国际制裁、中东地区局势动荡、苏丹分裂、利比亚战争等重大冲突和局部战争此伏彼起,给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许多国家的多年经济建设成就毁于冲突和战火之中。战争和冲突使中东国家本来可以用于经济发展的大量资金被挪用,2008年中东国家军费开支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到2.8%,与世界各地区相比居于首位。(9)战争和冲突加上体制方面的制约,增大了外国投资的风险,不仅使外资对动乱国家望而却步,而且造成这些国家的资金外流。战争和冲突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20世纪80年代成立的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多年毫无建树,阿拉伯合作委员会自生自灭,20世纪90年代启动的(阿拉伯和以色列)中东北非经济合作进程半途而废,都有地区冲突的背景。战争和冲突也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制造了严重障碍。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造成大量原油泄漏和空气、海水污染。海湾战争对中东地区的人口控制产生负面影响,战后许多中东国家都减少了对计划生育计划的支持。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仍然是中东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西亚北非贸易投资政策的变化

1.贸易投资市场的特点

西亚北非经济的好转,带动了贸易和投资市场的繁荣兴旺。

西亚北非地区是一个迅速扩大的货物和服务市场。1995-2008年,仅中东国家货物进口总额,就从772亿美元增加到3 156亿美元,增加了3.1倍,与同期世界各国货物进口额平均增长2.1倍相比,其扩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同期服务业进口总额从196亿美元增加到660亿美元,增加了2.4倍,与同期世界各国服务业进口额平均增长1.8倍相比,也超过了世界平均增速。(10)

西亚北非地区是粮食进口市场。西亚北非国家总体上来说受自然条件限制,沙漠面积较大,耕地仅占全地区面积的6%,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小。除了土耳其和伊朗可以基本做到粮食自给以外,绝大多数国家的粮食供应严重依赖进口。因此,西亚北非是世界上粮食在进口中占比最高的地区,2008年粮食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2%,进口额为379亿美元,占世界粮食进口总额的3.3%。西亚北非地区也是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市场。西亚北非国家的工业以采掘业为主,而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2008年制造业占GDP比重仅有12%,在世界各地区中排名最低。在现有制造业中,除以色列拥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产业,以及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国拥有一定规模的机电、钢铁或化工产业以外,多数国家的制造业以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为主。因此,西亚北非国家无论是日用消费品还是资本货物,都难以自给自足,严重依赖进口供应。2008年工业制成品在西亚北非国家的进口总额中占比高达50%,进口额为1 578亿美元。中东地区是世界主要军火市场。由于地区局势长期动荡,战争冲突此起彼伏,中东国家武器进口额长期遥居世界各地区首位,2008年占世界各国武器进口总额的11.7%。(11)

西亚北非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劳务进口市场。特别是海湾地区国家的石油收入数额

大,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但人力资源薄弱,需要大量依靠进口劳务,满足建筑工程和各多种服务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形成世界重要的劳务进口市场。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低迷,西亚建筑工程承包市场曾经一度萎缩,在世界各地区的排位下降到第5位,但新世纪以来乘国际油价高峰重新崛起,2008年已经恢复世界第二的排位,仅次于欧洲。2005年中东地区的国际移民存量达到1 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海湾国家的务工人员。建筑工程承包是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2008年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建筑工程承包公司中有155家在西亚地区开展业务,在该地区实现774.7亿美元营业额,占其全球营业额的20%。(12)建筑工程承包的领域广泛,2010年海湾合作委员会在建和已经列入计划的项目总额为13 684亿美元,其中房屋建设项目11 509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 903亿美元,给排水和废物处理项目272亿美元。(13)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西亚北非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取得显著成就的十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西亚北非国家普遍进行经济调整,改善投资环境,该地区国家的外国投资数量明显增加。外国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成为新世纪以来西亚北非各国的普遍现象。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2000年西亚北非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只有46亿美元,在当年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中占比仅有0.3%,(14)而2008年西亚北非地区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已达到1 156亿美元,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6%。此后,尽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西亚北非国家局势动荡影响,该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有所减少,2010年下降到751亿美元,但其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中的占比仍然保持在6%的水平。(15)外国直接投资的领域相当广泛。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资本在利比亚、伊朗、苏丹、埃及、阿尔及利亚、叙利亚、阿联酋、阿曼等国的石油工业中都相当活跃。在海湾主要石油输出国,许多炼油厂和石化企业都是与外国合资建立的。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北非国家埃及、摩洛哥和突尼斯等国,旅游业也是吸引外国投资的重要行业。在高技术产业比较发达的以色列,外国投资的主要行业是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生物工程产业、高科技农业以及医疗设备、安全技术和通讯设备等领域。除此之外,外国资本在中东地区还广泛地投入金融、电子、制药、纺织品、制鞋、家用电器汽车组装等行业。西亚北非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比较广泛,以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投资为主,阿拉伯国家、土耳其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在逐渐增多。

2.贸易投资政策的调整和问题

贸易和投资恢复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深层原因是,西亚北非国家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经济改革和相应的贸易与投资政策调整。

西亚北非国家普遍开展的经济调整,是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的重要动力。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减少政府对贸易和投资的直接干预,是贸易和投资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在经济调整过程中,以前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国家,普遍采取了减少和取消贸易许可证制度、降低平均关税水平、设立保税区、改变本币定值过高和多重汇率等措施,放开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采取BOT方式发包工程、减少外国建筑商的保人制度等多种措施,减少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壁垒和障碍。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西亚北非各国政府普遍采取的措施包括,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向外国投资者提供并购本国企业的机会;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为外国直接投资创造更加宽松和可靠的法律环境;设立专司外国直接投资的政府机构,简化外国投资的审批程序;逐渐放宽外资在投资项目中的持股比例,扩大允许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范围;降低企业需要缴纳的各种税负,在税收方面对外国投资者给予国民待遇;建立形式多样的经济特区,向外国投资者提供特殊优惠待遇;适度放松对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控制,允许外国投资者汇出所得利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有关公约,接受国际通行的投资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参与本地区和跨地区的经济集团化进程,由此扩大本国市场的辐射范围。这些贸易自由化和改善投资环境的举措,代表了西亚北非国家贸易和投资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对于开放西亚北非国家市场,增加货物与服务进口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西亚北非国家的贸易投资政策调整,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根据世界银行对近年来世界各国工商业环境进行的企业调查结果,西亚北非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还有许多明显的差距。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排在各个地区的最后一位。该地区各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进展差距较大,海湾国家和土耳其、摩洛哥、突尼斯、埃及、约旦、黎巴嫩、以色列等国已经取得显著进展,而伊朗、叙利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则进展比较迟缓。地区局势长期动荡不安,是影响外国投资的重要因素。新世纪以来,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叙利亚等地区大国,均曾受到战争影响或国际社会制裁,令外国投资望而却步,其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与这些国家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大国地位有很大差距。2010年底发生并席卷一大批的阿拉伯国家的地区局势动荡说明,西亚北非地区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地缘政治关系,容易引发始料不及的大规模局势动荡,地区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外国投资者的担忧。西亚北非国家一些最有吸引力的产业还没有对外国投资开放,一些国家对于外国投资的领域还有许多限制,例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拉克的石油工业上游部门,至今仍然拒绝接受外国直接投资,伊朗因受宪法限制,在石油、天然气领域也只能采取“回购”方式,吸引外资和技术。西亚北非国家的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还普遍比较低,且其企业经营环境也存在不利因素。尽管各国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但在一些阿拉伯国家,法治建设有待近一步完善。从监管和税收方面来评价,由于程序仍然复杂以及办事效率较低,企业每年与官员打交道往往要占用大量管理时间。企业获得营业执照所需时间也很长,例如在埃及需要90.8天。从用工情况来看,西亚北非国家普遍存在劳动力素质比较低的问题,而企业雇佣本地人通常面临比较严格的条件。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以及政策的缺陷,在一些西亚北非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的困难。2009年中东国家股票市场资本总额只有2 097亿美元,上市公司数量只有717家,均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16)据调查,利用银行为投资融资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在阿尔及利亚为4%,在埃及为5.6%。就税收负担而言,尽管西亚北非国家已经做出降低税收负担的明显的努力,但该地区仍然是世界上企业税负较高的地区。从总税收占企业毛利润的比重来看,在海湾国家较低,以色列、埃及、伊朗、苏丹、伊拉克和土耳其等国达28%-44%之间,居世界平均水平上下,但在阿尔及利亚仍高达72%。从简单平均关税来看,西亚北非国家的关税壁垒水平为12.8%,仍是世界上关税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仅略低于南亚地区。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的关税分别为18.3%和16.3%,而伊朗的平均关税高达24.8%。从信息化程度来看,西亚北非国家在数量和质量上总体还处在世界的中下游水平,2008年每百人的移动电话用户为58户,每百人互联网用户为18.9人,而人均每秒国际互联网宽带只有0.84比特。这些指标虽然好于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但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欧美、拉美和亚太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基础设施条件而言,按照世界银行对港口设施质量的评价指标,把各国港口质量按最差到最好顺序分成7类,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大多处于中游,只有海湾国家的港口可以达到5级以上标准,阿尔及利亚的港口设施质量只达到2.9级。(17)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西亚北非国家的重视和解决,中东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政策环境将获得进一步的显著改善。

三、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前景

对于中国来说,西亚北非地区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货物和劳务出口市场,也是一个颇具潜力的投资市场。尽管迄今为止西亚北非地区在中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中所占比重还不大,但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www.xing528.com)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西亚北非国家从中国进口商品额的增加速度最快。1998-2008年西亚北非国家从中国进口商品额年平均增长30.1%,而同期从全世界进口额增长速度只有15.8%,(18)从中国进口增长速度遥居世界首位,远远超过了从世界其他各地区进口增长的速度。2009年,中国对西亚国家的货物出口额达到538亿美元。中国对西亚北非货物出口结构以机电产品为主。据统计,2010年在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出口总额中,机械设备和电器占32%,是最大的出口类别,服装纺织占16.1%,位居第二。(19)此外,鞋类、箱包、轮胎、旅行用品等,也是中国向西亚北非国家大量出口的货物。2008年,中国企业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建筑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1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总额的14.4%。建筑工程承包的主要市场集中在海湾地区的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承包的大型项目包括住房商厦、公路、铁路、桥梁、能源、电信和水坝等。中国对西亚北非地区的直接投资数额较小,2009年中国对西亚国家的投资仅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0.9%,(20)但中国投资几乎遍及所有西亚北非国家,大型投资项目集中在阿尔及利亚、苏丹、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和阿联酋等国。

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也面临一些挑战。由于双方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雷同,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出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该地区比较优势较差的民族工业,导致中国与一些西亚北非国家,特别是那些对工业制成品出口依赖较重并且与中国有贸易逆差的国家,不时发生贸易摩擦。随着中国石油进口的增加,中国对主要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逆差逐年递增。2009年中国与沙特、伊朗、阿曼、科威特和伊拉克5国的逆差就达到280多亿美元。同年由于增加从约旦的钾肥进口,对约旦的贸易也从顺差转为逆差。(21)在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逐渐缩小的大趋势下,中国面临着通过增加货物和服务贸易,加速回流石油美元,保持对外贸易平衡的潜在问题。中国对西亚北非的投资,也面临着前文所阐述的诸多投资环境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阻挡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贸易投资关系快速发展的步伐。

首先,中国和西亚北非国家的政府普遍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推动相互关系的发展。到2010年为止,中国与埃及、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一批中东大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2010年5月于中国天津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与会的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盟22国的部长或代表一致同意在论坛框架下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发表《关于中阿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宣言》。2004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共同创立了旨在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中阿合作论坛。论坛先后设立了中阿企业家大会、中阿能源合作大会等机制,以推动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2011年中国国务院又批准成立了中国-阿拉伯经贸合作论坛。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已经与几乎所有中东国家都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与多数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其次,中国对西亚北非国家的出口具有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首先,中国的国际承包工程企业具有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吃苦耐劳的光荣传统、守时保质的良好市场信誉、工程设计和设备供应与日俱增的能力,承揽大型和特大型项目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在西亚北非建筑工程承包市场上的发展势头强劲,2001-2008年中国企业在海湾国家完成的建筑工程承包营业额以平均每年76%的高速递增。建筑工程承包的发展不仅可以使中国企业通过承揽更多的大型项目,扩大对西亚北非国家的劳务出口规模,而且也可以为扩大成套机电设备出口,发挥强大的带动作用。其次,中国与海湾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正在进行之中。双方在2004年签署了《中国-海合会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同宣布启动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迄今为止,双方谈判已经取得进展,在货物贸易谈判的大多数领域达成共识,并且已经启动了服务贸易谈判。中国与海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总体上有利于双方实现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其最终实现将为中国的货物和劳务大规模进入海湾国家市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海湾合作委员会目前正在与包括欧盟在内的多个经济集团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因此从长远来看,实现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自由贸易,对于扩大中国对外贸易的空间,可能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再次,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将上升,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将增加,在中国出口额继续增长的同时,西亚北非个别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层面与中国发生的贸易摩擦也有望逐渐减少。

再次,中国对西亚北非国家的投资也存在大规模发展的可能。在2006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要在非洲国家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通过建立经济贸易区,为中国企业的进入创造有利的投资小环境。中国的这一战略决策的积极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中国企业在埃及承建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初具规模,并已带动一批中国的纺织服装、箱包、文具和塑料制品加工企业入驻,有的外国企业也闻风而至。到2010年6月为止,该经贸合作区已经聚集中外企业近30家。这一经贸合作区的成功实践,对于促进中国企业到埃及投资,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不失为值得推广的投资促进模式。西亚北非海湾国家具有丰富和廉价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发展炼油和石化工业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中国作为油品和石化产品消费大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全可以利用该地区国家的比较优势,借助双方可能达成的自由贸易协议,通过到当地投资炼化工业,满足当地和我国市场的需要。2012年1月中石化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签署在沙特延布合资建造炼油厂的协议,可能成为实践这种投资新思路的良好开端。

为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扩大中国与西亚北非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双方的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充满信心。

【注释】

(1)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页。

(2)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99年版,第211页。

(3)世界银行:《开拓未来:选择中东北非的繁荣》,世界银行1995年版,第15页。

(4)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3年版,第245页。

(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6)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228页。

(7)统计数据来自OPEC,OPECAnnual Statistical Bulletin,Austria,2005 p.15&2011 p.17.

(8)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74-375页。

(9)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页。

(10)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10年版,第244和252页。

(1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和318页。

(12)美国《工程新闻纪录》2009年10月号。

(13)美国《中东经济文摘》副刊文章“2010年海湾建筑业:地区项目指南”第7页。

(14)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3,pp.249-251.

(15)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1,pp.187-189.

(16)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06页。

(17)这一部分引用的世界银行数据来自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公布的相关列表。

(18)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页。

(19)中国-阿拉伯经贸论坛:《中阿经贸关系发展进程2011年度报告》,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和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20)杨光主编:《2010-2011年中东非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6页。

(21)杨光主编:《2010-2011年中东非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