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未来

广州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未来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州经济开发区坚持外向型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外资项目,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入。在此期间,广州开发区依托国家政策,有利的地理位置,外商投资逐年增加,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对大珠三角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核心城市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可明确湾区经济的发展规律。

广州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未来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中心、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广州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毗邻香港、澳门,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是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

改革开放后,深圳和珠海成为经济特区,中央和省委重点扶持城市。在深圳经济特区良好示范作用的前提下,中央加大改革开放力度。1984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城市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广州作为其中之一,开启了广州改革开放发展之路。自此,广州市开始迅速发展,广州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创建初探阶段——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1984—1995)

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成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广州经济开发区位于广州市黄浦区以东,珠江和东江干流交汇处,起步规划面积9.6平方公里。广州经济开发区坚持外向型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外资项目,大力拓展国际市场,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入。

第一,在初期开发的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首先实现了“七通一平”,建成了一批标准厂房和专用厂房、行政管理大楼、海关大楼、电信大楼、货检场、宾馆、学校、医院和图书馆等基础设施。

第二,完善开发区行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在“依法治区、立法先行”的原则指导下,开发区条例法规处先期设立,制定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等50余项法规条例,并逐步构建了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机制。

第三,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资生产企业15%的税率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从“短、平、快”项目入手,贯彻国家“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和以出口创汇为主”的“三为主”方针。开发区早期的功能定位是具有出口加工性质的“产品出口基地和对外开放窗口”,开发区内的三资企业主要以“三来一补”贸易为主,充分利用外向型经济发展结构推动了开发区的早期发展。到1990年底,开发区实现利润2.1亿元,其中三资企业利润达到了1.8亿元,占85.7%,出口产品产值15.6亿元。这一时期开发区主要以工业作为绝对主导,发展层次和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被淘汰,但在广州开发区创业起步阶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度过艰难的起步阶段之后,广州开发区着眼于长远发展,从“短、平、快”的项目逐步转向了技术含量高、规模产值高、质量效益高的外资项目,引进了宝洁、安利、箭牌、国际香料、高露洁等一大批跨国企业项目,为广州开发区的后续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这些外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还在为全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四,广州开发区探索出一套园区开发建设模式。逐步形成了“精兵、简政、统筹”的施政方针和管理理念,建立了一套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打造出全国政策高地,培育了一批从事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人才,深刻影响着广州开发区未来30年的发展。

2.拓展成长阶段——向综合性工业园区发展(1996—2003)(www.xing528.com)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加大了对广州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先后批准成立了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和广州出口加工区,并分别于1998年、2000年和2002年实现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经过此次整合,广州开发区用地空间规划面积由9.6平方公里增至78.92平方公里,广州开发区开始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了国际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国家实施土地管制,开始整顿各类开发区,促使广州开发区向集约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随着广州开发区的快速发展,2002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实行“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按照“把广州开发区建设成为综合性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加大科技产业基地和各类科技园区的建设力度,引进了一批国内外高新科技项目,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并最终发展成为支撑广州开发区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

在此期间,广州开发区依托国家政策,有利的地理位置,外商投资逐年增加,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6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0.9%,地区总产值GDP达到244.7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6.6%,呈现井喷式增长。

3.转型升级阶段——向生态新城区发展(2004年至今)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逐步放开对外开放政策,实行与国际市场接轨,开始迈入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时期。2003年,广州市决定将开发区周边几个街道、村以及一些联合公司委托开发区管理。2005年5月在原有基础上整合周边农村土地成立萝岗区,自此广州开发区面积由起初9.6平方公里扩展到393.6平方公里。2017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21503.15亿元,同比增长7%,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49亿元,下降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015.29亿元和15254.37亿元,分别增长4.7%和8.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各主要城市从最早的特区、省会开发区发展到今天核心城市,已历时发展了40年。通过对大珠三角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核心城市历史发展进程研究,可明确湾区经济的发展规律。

一是政府政策支持提供了制度保障、经济支持和人力投入。二是把握机遇,成功迎接全球范围产业转移机会。三是调整经济增长结构,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推进湾区建设,要以大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为基础,以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规划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契机,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相信不久的将来,粤港澳大湾区定会立足世界湾区发展之中,一定打造成世界第一大湾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