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革命与建设史: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宁夏革命与建设史: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曲折发展的经济综观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宁夏同全国各地一样,正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三五”“四五”计划时期。但是,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这种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的来看,呈曲折向前发展的趋势。1968年,全国动荡的局势开始逐步稳定,8月下旬和9月初,自治区革委会召开“抓革命、促生产”会议,发展经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宁夏革命与建设史: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第八节 曲折发展的经济

综观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宁夏同全国各地一样,正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三五”“四五”计划时期。由于全局性“左”倾错误的影响,加上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全区的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都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但是,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这种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的来看,呈曲折向前发展的趋势。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央先后多次发出“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自治区党委多次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1968年,全国动荡的局势开始逐步稳定,8月下旬和9月初,自治区革委会召开“抓革命、促生产”会议,发展经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969年,自治区革委会制定了《全区国民经济七年发展规划初步设想》,从宁夏实际出发,提出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和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使农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并积极发展煤炭机械石油化工冶金等工业,提高工业支援农业的能力。还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条件,设想将自治区划为北、中、南三段,巩固充实北段(银川市及其以北的市、县)、大力发展中段(银南地区各县)、积极创造条件开辟南段(南部山区各县)。这些举措,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农业生产

1969年《全区国民经济七年发展规划初步设想》提出了7年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任务,粮食总产到1975年达到15亿至16亿公斤的指标,并做到农、林、牧、副、渔并举。1970年,自治区革委会制定了第四个五年农业规划,着手实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树雄心,立壮志,大打农业翻身仗”的号召。

按照规划要求,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不仅规模大、进度快,而且方向明、效益好,从单纯的修建农田发展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季节性施工发展为群众性的大突击同组织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常年治理相结合,每年冬春都组织几十万人进行农田基本建设。1975年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力,相当于1965年的3倍,修建各类基本农田相当于1965年的5倍。1971年至1975年,引黄灌区共开挖支斗渠4万多条,修建沟渠配套建筑物25000多座,建成机耕条田160多万亩,改善排水面积100多万亩,为灌区稳产高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卫县、平罗县、石嘴山市郊区以及自治区农垦系统的13个国营农场粮食亩产达到《纲要》提出的标准,灵武、青铜峡、中宁、永宁、贺兰、银川郊区等县(区)粮食亩产过“黄河”(亩产800斤)。山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打机井4030眼,兴修中小型水库87座,兴建小型水利工程360处,1975年基本农田达到180万亩,比1965年增长4.5倍。水利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1967年年底,由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宁夏最大的水利工程———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建成,第一组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投运发电(1974年9月工程全部建成并发挥作用)。1970年5月,全长175公里、灌溉面积129万亩的惠农渠扩建工程完工。1975年总扬程253.1米的同心扬水工程动工兴建。11月,宁夏第一条全部用水泥砌护的全长54.4公里、可灌溉耕地54.7万亩的东干渠主体工程竣工通水。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栽培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引黄灌区普遍实现了稻麦良种的更新换代,水稻栽培技术普遍推广了插秧和塑料薄膜育秧,使稻麦亩产大幅度提高,涌现出了一批粮食大面积稳产高产地区。在此基础上,粮食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1974年达到11.82亿公斤,1975年达到10.95亿公斤,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此期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自治区持续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1968年12月9日,自治区革委会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的通知》,1970年1月下旬,自治区革委会在银川召开全区农业生产会议,号召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各级干部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开展“远学大寨、近学华二(灵武县新华桥公社华二大队)、甘城(固原县双井公社甘城大队)”等活动。此后到1976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革委会基本上每年都发文件或召开全区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区农业学大寨会议、山区建设会议,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二、工业生产

在“三线”建设和工业学大庆运动的推动下,宁夏工业生产取得了长足进展。

1974年12月25日,宁夏第一座日用化工厂正式投入生产

“三线”建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在宁夏建设的一批“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又继续进行。1969年9月12日,由沈阳中捷人民友谊厂迁建的长城机床铸造厂在银川建成投产。9月,大河机床厂研制成功自动控制高精度立式钻床,填补了全国机器制造业的一项空白。10月1日,由辽宁省瓦房店轴承厂迁建的西北轴承厂在平罗县建成投产。11月,吴忠仪表厂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自动控制高压阀。1970年4月10日,由山东省732厂迁建的兴庆机器厂在银川建成投产。8月,青铜峡铝厂建成投产。9月15日,由河北省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安徽淮南煤矿机械厂、辽宁抚顺煤矿机械厂分别迁建的西北煤矿机械一、二、三厂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建成投产。1975年7月,长城机床厂研制的CSK20数控机床,为全国机床行业增加了新产品。1976年10月1日,由吉林省524厂迁建的清河机械厂在固原县建成投产。生产起重设备的银川起重机器厂,生产起吊能力一升再升,产品于1968年突破了徘徊于60吨至80吨的局面,达到107吨,1970年猛增到746吨,1973年又发展到1531吨。

“三线”建设中由外地迁宁大中型企业的建成投产,从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支援和促进了自治区地方工业的发展。

煤炭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年设计生产原煤90万吨的石炭井矿务局一矿、年设计生产原煤60万吨的石炭井矿务局三矿相继建成投产。1970 年7月,年设计生产原煤45万吨的石炭井矿务局四矿建成投产。1972年11月,年设计生产120万吨无烟煤的石炭井矿务局卫东矿建成投产。1973年8月中旬,年设计生产90万吨无烟煤、宁夏第一座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石炭井矿务局大峰矿建成投产。1975年6月,自治区生产主焦煤的年设计生产原煤90万吨的现代化大型矿井———石炭井矿务局乌兰煤矿建成投产。截至1976年5月,拥有4个煤田和较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的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已经建成。电力工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除1974年9月建成的青铜峡电站外,1975年7月泾源县龙潭水利电力工程建成并开始发电。(www.xing528.com)

1970年7月,在甘肃、青海等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援下,银川汽车修配厂等厂的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功试制出了“六盘山”牌4吨载重汽车。10月底,吴忠材料试验机厂制成宁夏第一台中国式大型单晶炉,并拉出了第一炉合格的单晶硅。1972年9月25日,拥有1000个精纺纱锭、设计能力年产绒线700吨的宁夏第一座现代化绒线厂———灵武绒线厂建成投产,至此纺织工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棉纺、毛纺、亚麻纺、针织、绒线等行业的纺织工业系统,全区纺织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18%,给国家提供的积累近亿元。

1970年12月26日,自治区自行设计施工的长452.7米的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叶盛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1972年年底,全长508公里的银川至兰州218微波工程破土动工(1977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开始利用微波电路传送中央电视台的彩色电视节目。1975年9月,银川市自行设计、施工,采用箱涵顶新技术的纬六路与包兰铁路立体交叉工程建成通车。1974年6月5日,设计年产烧碱1000吨和液氯、盐酸各500吨的宁夏日用化工厂建成投产。12月底,设计年产10万吨的贺兰山磷矿建成投产。1975年9月30日,设计年产冶金焦10万吨的第一座大型焦炉在宁夏钢铁厂建成投产。1976年1月,将开采原盐已有160多年历史的吉兰泰盐场改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化湖盐场。12月,自治区第一座现代化糖厂———银川糖厂建成投产,生产出“六盘山”牌砂糖,结束了宁夏没有制糖工业的历史。

“五小”工业(小钢铁、小煤炭、小化肥、小水泥、小机械等小型工业的概称)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至1970年年底,全区各市县建成“五小”企业300多个和一批农机修造厂,还建成社队农机修造网点144个,使农机修造网络基本形成。以“五小”工业为主的县社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先后试制和生产了中小型拖拉机、柴油机以及纯碱、洗衣粉、砂糖、卷烟、棉针织品等300多种日用工业品,部分新产品填补了宁夏工业产品的空白,提高了工业品自给水平。

自治区的生产力布局及工业布局明显改善,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逐渐形成并初步发挥了优势,一些企业由于拥有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产品很快畅销全国。宁夏一直不能生产的大型机床、配套轴承、矿山机械及各种精密仪器仪表问世,煤炭、机械制造铝锭轮胎合成氨、农用化肥、小型拖拉机、卷烟、日用化工、轻纺等工业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门类较齐全。从1970年起,全区工业总产值一跃超过农业总产值而稳步上升,至1975年,由于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了根本变化,由1965年的40%上升到70.8%,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利税总额较1965年上升了563.4%。

这一时期,按照中央部署,全区各地不断掀起工业学大庆的热潮。1971年7月下旬,自治区革委会在银川召开全区厂矿政治工作会议,号召在全区迅速掀起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的高潮。11月23日至12月15日,自治区党委分别召开工业工作会议和财贸工作会议,部署工业学大庆运动。会后,自治区党委发出《关于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持久地开展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的决定》,提出学大庆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的革命路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狠抓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建设,放手发动群众,全面贯彻执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要求形成个个企业学大庆,人人学习王“铁人”的生动局面。至1976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革委会基本上每年都发文件,召开动员会议、经验交流等会议,总结交流工业学大庆的经验,表彰先进、部署工作,使学大庆运动深入开展起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学大庆的先进单位、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工业学大庆运动的开展,对宁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经济虽然曲折起伏,但总的还是向前发展的。1976年地区生产总值11.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1965年的4.66亿元增长146.9%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4%,第二产业增长397.2%,第三产业增长134.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3元,较1965年的211元增长57.8%;原煤产量800万吨,发电量14.3亿千瓦时,分别较1965年增长159.7%和10.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70万元,较1965年增长62.6%;社会商品零售额55418万元,较1965年增长161.6%;地方财政收入19941万元,较1965年增长213.6%。

三、经济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期间,宁夏的国民经济之所以呈现发展的态势,绝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宁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更快。宁夏经济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党的向心力的影响。尽管“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踢开党委闹革命”,自治区各级党组织在几年时间里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但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斗争中所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使人民群众相信动乱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仍然看到希望,他们仍然相信党,一心一意跟党走。

二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在发生严重失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破坏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力仍然获得一定的发展,这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顽强的生命力。

三是宁夏广大干部、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倒行逆施的行径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工业、农业、科技等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工人、农民、科研技术人员,始终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顶住压力、排除干扰、辛勤劳作,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促进了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四是外地迁宁工业企业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外省市迁入自治区的工业企业大大改变了自治区的工业布局,填补了宁夏工业的空白,壮大了工业基础。加之国家和兄弟省区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援,使落后的自治区工业逐步布局合理、门类齐全。许多企业创造了当年破土动工、当年基本建成的工业建设新速度,使原本就缺少工业的宁夏焕发出了生机。工业产值猛增,经济效益明显,拉动了经济发展。

“文化大革命”中,宁夏的国民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一是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表现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适应,轻工业过发展、重工业比例重的现象十分突出;农业内部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协调,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致使林、牧、副、渔发展缓慢;消费与积累之间的比例关系也不协调,在典型的高积累、低效益、低消费的基础上,对农业投入过少,对人民生活“欠账”过多。二是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投产率低。从1966年至1976年,每年平均在建项目246.5个,而建成投产的只有81.8个,最高的1971年施工项目竟达631个,建成投产的只有466个。由于施工项目多,所以造成互相争资金、争设备、争物资,使在建项目的竣工期延长,建成投产率很低。三是经济效益普遍较差。投资效益较差,而且资金浪费严重。1966年至1976年,全区基本建设形成的固定资产只占投资总额的53.5%,比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期间都低,其中1967年、1968年、1969年仅分别为32.3%、31.0%和33.3%。由于劳动生产率下降,生产费用上升,至1976年,工业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产值和利税都降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四是经济体制僵化,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压抑了广大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