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革命与建设史:实施沿黄经济区建设

宁夏革命与建设史:实施沿黄经济区建设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整体经济实力占据了全区的绝对优势。表12-3-22010 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部分人均指标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内部来看,各县市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公路、铁路、航空设施的快速发展使得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初步形成辐射力强的综合交通支撑体系,并使之成为辐射范围内客货运集散与中转的枢纽。

宁夏革命与建设史:实施沿黄经济区建设

第三节 实施沿黄经济建设

从2005年12月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首次提出“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推动全区城市化进程”战略构想,到2007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整合区域资源和发展优势,使以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为主干的10个沿黄河城市带成为全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的发展决策,到2009年4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沿黄城市带建设启动大会”,标志着沿黄城市带发展战略和规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是以黄河中上游宁夏引黄灌区为依托,以地缘相近、交通便利、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首府银川市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市、灵武市、中宁县、永宁县、贺兰县、惠农区、平罗县城和若干个建制镇以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含太阳山开发区)共同组成的城市经济带。区域内土地面积2.23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387万,其中城镇人口248.5万,分别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3%、全区总人口的61%、城镇总人口的86.7%。该区域以43%的区域面积集中了全区61%的人口,90%以上的GDP和94%的财政收入,是宁夏的精华地带,也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和主要增长极,是大西北干旱区中富饶的人工绿洲,独具特色的“塞上兴庆府”和黄河金岸。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整体经济实力占据了全区的绝对优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57亿元,占宁夏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88.7%,是2005年的2.8倍。

一、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增长,区域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005~2010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25%,高于全区平均增长速度12.7%1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11.2%11个百分点。2010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人均GDP达到3.10万元,高于宁夏和全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如表12- 3- 1所示。此外,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出口额、农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比重都在60%以上,如图12- 3- 1所示。

表12-3-1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与全国、宁夏人均GDP对比

图12- 3-1 2010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部分经济量占宁夏的比重(%)

县域经济发展活跃。2005~2010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6个县市占区域经济比重的变化不大,但灵武、贺兰、中宁等县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提升,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利通区和沙坡头区,推动了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发展。其中,灵武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4.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39.1亿元,人均GDP由2005年的14914.0元增长到2010年的58692.0元,成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经济总量排名第三,人均GDP排名第一的区县。从人均指标来看,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灵武、青铜峡、平罗、永宁等县市的人均经济资源占有量明显高于利通区、中卫市区和中宁县,造成了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经济“北倾”的局面,如表12- 3- 2所示。

表12-3-2 2010 年沿黄经济区城市带部分人均指标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

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7.3∶53.3∶39.4调整为2010年的7∶52∶41,第二、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如图12- 3- 2所示。从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内部来看,各县市产业结构存在差异。2010年,银川市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8.2%,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石嘴山市区、灵武市、青铜峡市、永宁县第二产业比重均超过60%,工业化特征明显。贺兰县、中宁县、平罗县、沙坡头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超过15%,是区域内农业比重较高的地区,如图12-3-3所示。

图12-3-2 2005~2010年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图12-3-3 2010年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三次产业结构分布图

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粮食作物、枸杞、清真牛羊肉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依靠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已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等为主的,且与能源金三角地区相互衔接融合的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备的能源化工产业体系。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碳基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体系成为新的增长点。此外,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正在加快发展。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以宁东、鄂尔多斯榆林为主的现代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

三、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位条件不断改善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位于国家西部一级开发轴“呼—包—银—兰”经济带上,交通比较发达,已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对内对外交通框架基本形成。(www.xing528.com)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是宁夏综合交通最发达的地区,集中了全区大部分的铁路、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和高等级公路里程占自治区的比重都很高。2002年11月5日,宁夏石中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横贯宁夏平原、全长253公里的宁夏石(嘴山)中(宁)高速公路总通车里程达340多公里。石中高速公路贯穿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公路交通系统发达;铁路系统正在加快完善,区域性铁路枢纽即将形成,初步形成了以银川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石嘴山、吴忠、中卫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通往全国各地的空中网络也已经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设施的快速发展使得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初步形成辐射力强的综合交通支撑体系,并使之成为辐射范围内客货运集散与中转的枢纽。

表12-3-3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对外通道一览表

从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对外交通格局来看,沿黄经济区城市带通往各个方向的对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对外交通较为便利顺畅,如表12- 3- 3所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处于天津青岛港口与大西北、中亚之间亚欧大陆桥的中枢位置,既是连接西北地区与华北、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亚欧大陆桥国内段的重要交通枢纽。随着太中银铁路及京藏、青银、福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包兰线、宝中线复线,银川至西安快速铁路,临河铁路至中卫联络线的规划建设,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及国内国际航线的开辟,以及中卫沙坡头机场的对外通航,形成了对外联系的综合运输网络。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区位条件和综合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

四、城镇化水平高,城市带空间结构布局日趋优化

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城镇化水平高,城镇化率达到63.63%。城市带在空间结构上表现为点—轴发展模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沿着黄河和区域内的交通干道进行延伸,形成经济活动集聚带;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统筹城乡作用明显。城市带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三个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结构。

第一层:中心城市。银川市作为中心城市,是宁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商贸和交通中心,是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内的经济聚集体,相对其他城市而言,具有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经济势能高、带动效应大等优势,是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增长中心、控制—扩散中心和社会文化辐射中心,是区域及其城镇体系的核心增长极。通过有效发挥它的作用,可以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第二层:次级中心城市。石嘴山、吴忠、中卫是次中心城市,担负着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并向下一级城镇传递辐射,产生带动效应的枢纽作用,同时也是本市域内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在跨区域的产业组合上更为紧密,在城市间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上更为密切。

第三层:节点城市。平罗、贺兰、永宁、灵武、青铜峡、中宁及其所属若干个建制镇为节点城镇,在空间发展布局中承担着拱卫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农村发展、吸引人口集聚、支撑城市网络体系的重要功能。

城市等级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城市间的沟通和辐射,以黄河、交通干道为基础的经济集聚带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促使宁夏的人口、产业和城镇的空间发展模式从单一的“点状集聚”向“点轴集聚”并逐步向“网络集聚”模式转变,促进区域内分散的资源、要素流动,为沿黄经济区城市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

五、区域合作向纵深迈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区域内合作进一步加强,同城化一体化步伐加快。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各市县山水相连、水乳交融的地域文化及相近的生产力水平,为其开展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市县已在交通、商贸流通、旅游、农牧、环保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推进了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交通方面,初步形成了道路交通货运信息网,具体实现了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4市货运信息平台和50个信息服务企业的互联互通。商贸流通方面,商务部门成立了银川毗邻地区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签订了宁蒙陕甘毗邻城市抢险救灾物资储备与联合保障协议;旅游方面,围绕“打造西北风情区域旅游目的地”目标,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石嘴山市等联合举办了奇石赏石节等活动,并签订了贺兰山旅游联盟合作协议书,共同开发贺兰山沿线旅游资源。

与毗邻地区合作初见成效。2008年,宁蒙陕甘毗邻地区联席会议第五届年会签署了《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工商联(商会)合作框架》《宁蒙陕甘毗邻地区鼓励企业加强区域合作框架》等协议,为沿黄地区实现区域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将有力促进企业在资源、技术、信息、人才方面实现区域优化组合,推进产业融合。目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办公室已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达成意向性协议,利用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发展平台,合作开发鄂托克前旗的煤炭资源,实现区域互利双赢。

与国际合作趋向多元化。近年来,中国积极加强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交流,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交往也日益频繁。特别是国家批准在宁夏成功举办了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并将银川确定为永久会址,为深化中阿交流搭建了国际性平台。房车节、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频繁举行。争取各级项目资金2.2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4亿元。多项工作争先创优上台阶,开展全国试点工作2项、区市试点交流工作36项,荣获各级表彰116项,沿黄经济区城市带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建设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带,是党中央对宁夏的期望,是历史赋予宁夏的重大使命,是宁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宁夏大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筑开放新格局。2010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宁夏考察时指出,“黄河金岸建设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宁夏沿黄经济区的任务,同时强调指出:“积极推进宁夏、新疆、甘肃等省区和中东、中亚的经贸合作。”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国家出台了《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0年9月,吴邦国委员长来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的发展可以考虑按一个城市来规划。”最近,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宁夏沿黄经济区列为18个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之一,标志着宁夏沿黄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夏的关心和支持。将宁夏沿黄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增长极单独提出来重点予以支持建设意义重大。

宁夏沿黄经济区的主要功能,可用一句话概括:“三带一洼地”,即通过科学发展,形成城市带、产业带、开放带和政策洼地(深化改革和机制、政策创新试验区),而城市带的内涵也包含着产业带、开放带的内涵,三者是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