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宁波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及趋势

分析宁波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及趋势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目前的企业劳动关系性质不同、情况多样并较为复杂。2007年,宁波市企业劳动关系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宁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取向是明确的。

分析宁波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及趋势

沈弥雷 史勤波

摘要: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各类微观组织和谐的关键,也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劳动关系的调整是劳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对促进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在对宁波市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加以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宁波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取得的成绩,并对宁波市当前和今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网络,提高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并对宁波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趋势作了展望。

建立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劳动关系,因此建立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是一种雇佣关系,具体来说,它是由用人单位雇用劳动者、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目前的企业劳动关系性质不同、情况多样并较为复杂。为此,需要政府、企业、职工和社会四个方面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积极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活动,以促进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嬴、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

2007年,宁波市企业劳动关系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如何进一步正确地把握和分析劳动关系的现状,.客观实际地看待宁波市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都是我们在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和谐宁波中必须认真回答的重要课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际的指导作用。

宁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取向是明确的。胡锦涛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过精辟阐述: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领会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感悟,那就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体现在和谐劳动关系的目标取向上,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和谐:

1.人际关系的和谐

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石。在企业中,人与人的和谐,首先是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与劳动者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企业内部管理层成员之间的和谐、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无论是生产资料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员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在劳动过程中,在管理问题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企业内部人与人的和谐,应大力倡导诚实守信。讲诚信,就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与企业劳动者双方严格执行劳动标准来实现各自的权、责、利。

2.利益调节的和谐

企业与劳动者的利益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利益关系,最终将走向统一。“和则两利”,是企业与劳动者存在共同利益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与劳动者必须平等合作,在生产经营的合作中,互惠互利、利益共享,成为一个合作共赢的统一体,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是弱势劳动者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要强调企业利润分配的合理性,使劳动者收入在公平中增长;把利益分配的天平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劳动者只有充分享受到该享受的劳动成果,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

3.权利分配的和谐

企业权利关系的和谐,就是要给劳动者应有的参与管理权利。采取多种民主管理的途径,吸纳劳动者参与企业改革、经营管理、利润分配、员工生产安全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讨论,充分听取其意见和要求,对企业权利的有效配置和正确实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企业的民主管理,实质是企业管理权的正确分配和使用。让劳动者充分享有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事关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要切实保障员工民主参与涉及其切身利益事项的决定权。

4.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不仅仅是局部的和谐,而且是企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整体和谐;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不是一时的、短期的和谐,而是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特征的和谐。

1.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程,夯实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一是把创造就业岗位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指标来安排,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宁波市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均有就业计划指标;层层分解任务,明确要求;实行专人专责,狠抓工作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各类服务业统一起来,以新增就业岗位和鼓励非正规就业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市场化就业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二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大力开展“就业服务”。2007年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共组织近100场免费招聘,参与招聘的企业累计达7万家,提供职位数11万个,求职者22万人次,达成工作意向近10万人。在开展“春风行动”期间,全市共举办免费招聘专场21场,提供就业岗位数68171个;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8万人次,介绍成功3万多人次。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共有1700多家民营企业进场招聘,求职者现场签订就业意向达11000多人,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劳动者的关爱。

三是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职业培训采取“订单培养”方式,创造条件为各类就业者竞争上岗提供选择机会,促进每个接受培训的劳动者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四是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在具体组织帮扶过程中,开展失业人员状况普查,岗位推荐、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免费技能培训和青年见习推介活动,见效很快,仅市级落实再就业资金和全市就业促进经费就达2亿多元,有力地推动就业再就业工作,特别是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了每家有1人以上就业,缓解了特困户的经济压力

2.加快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安全阀

一是逐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根据财力状况和城市人员的需求,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颁布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暂行办法》。二是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执行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检查,以及欠薪保障基金的财务审计,规范基金财务管理。开发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察系统,建立监控中心,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为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3.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和谐劳动关系撑起“艳阳天”

一是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宁波市劳动保障立法对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调整、职业技能、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作出规定,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为依法规范宁波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构建多层次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宁波市逐步建立并严格执行了劳动合同调研、签收、目标管理和合同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强化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的功能。截至2007年底,全市约有21800家企业通过集体协商签订了集体合同。三是倾情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解决农民工利益问题为主线,着力实施农民工融入城市计划,为农民工创造全方位的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全市初步建立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预防和处置机制,确保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对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力争快处快结;对农民工的工伤案件,力求免去仲裁处理费,减轻当事人的经济负担。多途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全方位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技能培训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保证培训工作正常有序进行。此外,还举办一年一度的外来务工者节。

劳动关系是企业劳动管理的基础。宁波除了国有企业以外,还有大量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所有制、不同产权的企业。产权结构的多样化,使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单一协调型管理模式

企业劳资矛盾冲突的过程,是双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其目的主要是劳资双方为了争取利益的均衡,进而变劳资冲突为劳资合作,坚持共同利益最大化原则,实现二者最大的共同发展。当前,在劳资双方力量失衡、劳动者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协调解决问题。

宁波市劳弱资强的企业,采用单一利益“协调型”的劳动管理模式,是符合实际的理性选择。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可以通过协调管理的办法,使冲突双方达到利益均衡来化解矛盾。

2.协调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并用型模式

国内外经验表明,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企业的智力劳动、人力资本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使资强劳弱的局面得到重大改变。

根据这一条件,宁波市一些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品牌效应好、积极走向国际市场的高科技企业,在坚持协调型劳动管理的同时,兼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人力资本运营效率,实现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互利双赢,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3.人力资源管理自我调节或自主合作型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自我调节或自主/合作型模,式的理念为:主张员工拥有更多的决定权,使员工具有广泛的技能;强调劳资不再对立,推行一定程度的员工自我管理,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与奉献精神。其管理的策略为重视工会作用,强调员工参与民主管理,推进集体协商制度。

目前,在宁波,这种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调节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模式尚属理想模式。现在我们要广泛宣传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提高实施这种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使大家既认识到它的作用,又为实施这种管理模式积极创造条件,以逐步推行。

4.集体/宽容型管理模式

集体/宽容型管理模式的理念是:成立专门部门负资甄选、职位分类、晋升等工作;职位阶梯式,让员工获得晋升机会;通过制定规则让管理按照客观标准行使职权;信任员工。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于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部分科技含量较高、技术人员密集的企业等。

调查结果显示:宁波市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工作的实践,使广大企业和员工的劳动法律、法规的意识普遍得到提升,也对构建和谐宁波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1.深化建立市场化劳动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宁波市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劳动关系的新变化,由过去国家作为全社会利益代表的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企业和劳动者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所构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涉及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问题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宁波市的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早.现已进入劳资矛盾的多发期,从而涉及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的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的大事,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更加关注和高度重视。

2.正确把握市场化劳动关系的本质

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和伟大实践、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有利于劳资和谐的国际劳工标准,以及宁波企业的成功探索,都说明一个道理,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的有效协调,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实践中也是可行的,通过努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并为我所用,使之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作用。在弄清原则问题的前提下,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劳动关系的平等性与从属性、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以及稳定性与非稳定性兼有的特性,仍会较长时期地存在,需要充分重视和不断加以解决。

3.着力解决员工切身的利益问题

劳动关系既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更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它与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涉及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方面,说到底就是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工资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是民生之需。

4.正视冲突,实行科学管理

对企业劳资冲突进行科学管理,就要正视冲突,有效解决冲突,减少冲突的负面作用。面对企业内部劳资冲突和不和谐因素,必须坚持把协商、调解工作贯穿到劳动关系管理的全过程,采取以柔为主、柔刚相济的理性化、人性化的方式,调处劳资冲突,化解破坏性冲突,开发建设性冲突,推动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

5.创新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

劳资矛盾是社会矛盾的焦点之一。解决社会矛盾,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协调机制。在这方面,除政府要积极作为外,还要支持社会组织在化解企业劳资矛盾方面权责的落实,形成社会矛盾社会管的全面管理体系。这种主辅结合、互为作用的新协调机制,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通过以上卓有成效的工作,宁波广大员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劳动关系呈现出总体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宁波这片热土是广大员工辛勤耕耘的地方,也是各地农民向往的地方。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两次受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嘉奖,获记全国劳动保障工作集体一等功的殊荣;宁波市委、市政府对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成员单位的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这些,既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各部门今后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激励与鞭策。

随着劳动关系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关系方面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显现。在把握宁波企业劳动关系健康稳健发展的同时,更应清楚地触摸前进中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保持清醒头脑,推动宁波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宁波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尚有盲点。如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在我国的《工会法》、《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和《最低工资规定》中,均作了原则性的要求,但对于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三方协商机构的组成、各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职责范围、运行手段等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二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内容有部分已明显滞后。三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宁波的生育保险规定,只明确了户籍女职工的权益保护,而未涉及在宁波的非户籍女职工的权益保护问题,显然有失社会公允。

一是求职压力大。宁波户籍就业人口与非户籍就业人口的比例严重倒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就业结构性的矛盾同时存在;就业人数多、城市公共资源再分配的压力大,工作岗位有限,解决农民工在甬求职绝非易事。二是求职者素质不适应。全市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上的,占总数的73.3%;大专以下学历的,占总数的77.3%(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其总数的33.6%);无技术专长、无技术职称的,占总数的90%以上;失业人员中的困难人群,占总数的30.6%。这些人,适应工作能力差,有的被多次推荐就业都不能上岗,情绪不稳定,工作稍不慎,就会造成不良后果。三是社会管理体制制约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一是劳动者所得与企业所得不均衡。宁波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宁波劳动者所得占GDP的份额较低,而企业所得占的份额则较高。二是产业、行业和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拉大。从产业看,宁波三次产业的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差距继续扩大。从行业看,在岗职工工资水平最高的主要是其他金融行业、烟草制品业、证券业、银行业、高等教育等,最低的则是皮革羽毛制品业、农业和渔业等。从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看,国有企业平均工资较高,非国有企业平均工资偏低。宁波员工工资分配不均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劳动关系实际地位的不平等,员工在企业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虚化等是重要因素。如何提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把员工民主参与企业工资分配制度落到实处,合理调节宁波的初次分配,建立健全企业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是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劳务工适应宁波现代化建设,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问卷调查显示:外来劳务工中,无技术的占到43.9%;专业技术等级中,初、中级的占到50.3%;从事的岗位中,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占到49.7%„近年宁波经济增长中单位劳动力的贡献比其他单位生产要素的贡献耍少,这就印证了所有劳动力中文化层次低、技术素质差的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状况越来越不适应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提高外来劳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和劳动技能,仍是一件根本性的大事。

在劳动环境方面,有的企业作业空间脏、乱、噪,尤其是一些小作坊、小制作车间、小加工车间更为突出。有调查问卷显示,极少数企业劳动工作环境堪忧。约13%的企业通风设施差,28%的企业降温设施差,10%的企业劳动场所的光线差、噪音大,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在劳动保护方面,主要是规模小、效益低的个体私营企业,劳动场所的安全设施陈旧、老化,机器的维修保养不及时,危险品的存放和使用无规则,这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和员工身体健康构成明显的威胁。上述问题虽见于局部地区、少数行业、个别企业.但它警示我们优化劳动环境,落实劳动安全措施,切不可掉以轻心。

1.劳动争议案件有所上升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2007年宁波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申诉数、立案数、立案案件涉及劳动者当事人数、立案案件中集体案件数、集体案件涉及当事人数和结案数,绝大多数有所上升。劳动争议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和服务业。这四个行业的劳动争议案占到案件总数的80%以上。全市劳动争议主要有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和工伤三大类,均属经济利益之争,共占全市劳动争议案件的80%以上。

2.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难度加大,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化

劳动争议主体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态势;劳动争议内容由原来主要是欠薪类发展到解除、变更、终止劳动合同,劳动报酬、业务提成、社会保险、职业培训等各种争议。劳动争议案外调解和进入程序后案件的调解所占比例均逐年下降,通过裁决方式结案的比例则逐年上升,这将给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带来更大压力。(www.xing528.com)

3.调解方式有多样化

目前,市劳动争议仲裁院立案前调解结案率接近40%,全部案件调解成功率在50%左右。案前先行调解、快速调解,有很大的潜力。企业工会真正担当起企业内部调解劳动关系的重任,充分发挥调解劳动争议的作用,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面对劳动争议复杂多变的状况,在坚持法律渠道维权的同时,不断创新协商解决劳动争议方式,强化调解功能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企业维护员工权益的声音小,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工会缺乏独立性。从企业工会的组建、领导的人选到工资、福利、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企业所有者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牵制.,这已明显影响到企业工会维权作用的发挥。毋庸置疑,加强企业工会组织能力建设,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企业内部预防和解决劳资纠纷的机制,是企业工会维权工作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在各类企业中,存在一些与履行社会责任相悖的问题。有些企业借故不签订或不履行劳动合同,为自身利益随意雇用、辞退劳务工;超时加班加点,不给或少给加班工资;劳动力价格与劳动价值不符,拖欠工资、逃匿工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劳动者利益;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到不恰当位置,特别是一些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改善劳动条件与关爱员工身体健康,缴纳社会保险,在重视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劳动保护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害员工合法权益的问题,这些企业诚信缺失,违法用工,追根溯源是市场信用体系发展滞后的原因,应予高度关注和重视。针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今后一个时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为目标,抓紧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快建立劳动关系协调的长效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宁波建设。

发挥法律保障作用,要在劳动保障立法修订完善的过程中,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聚焦点集中到弱势群体上来。就宁波而言,来甬工作的外来工是各类企业员工中的绝大多数,他们与企业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相比,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其中一些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是改善宁波劳动关系的重中之重。

1.消除制度性障碍和身份歧视

彻底摒弃旧制度下形成的等级观念、等级制度和身份制,把农村外来工如同宁波市市民一样看待;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即统一劳动力就业计划、统一劳动力就业登记、统一劳动力职业培训、统一劳动力竞争上岗,实现城乡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和平等就业。

2.加强以清欠工资为主的权益保障工作

彻底解决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应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欠薪追偿和支付保障金制度,坚决防止农民工工资发生新的拖欠;高度重视制造、建筑、餐饮、桑拿、足浴等行业的清欠工作,做到不留死角,努力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治理欠薪工作常抓不懈,最终实现“零欠薪”的目标。继续完善对劳务工的服务和管理,着力在建立社会化维权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严格劳动执法,加强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和管理行为,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护放在劳动关系管理的首位,让农民工随着宁波经济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全市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3.指导劳务工自愿组织和建立工会

在宁波就业的农民工是一支人数众多、吃苦精神强的劳动大军和乐于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要增强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积极引导农民工组建工会,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民工在推进改革发展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继续把加强劳动合同签订和履约工作放在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地位,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劳动关系和劳动标准。通过执行劳动合同的法律制度实现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合同应体现“三性”原则

一是适应性原则。在现阶段,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完全适应体现法律制度的劳动合同管理要求还有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加之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义务将随之变化;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劳动合同管理亦应多元化。二是简便性原则。讲简便不能降低劳动标准,讲标准要易于操作,从合同表格到文字表述,既要符合法律要求,又要符合劳动关系双方实际,让当事人看得懂,便于执行。三是衔接性原则。强化劳动合同的基础作用,突出集体合同的统领功能,二者在法律口径、合同内容、执法程序等方面要有机衔接,以利于劳动关系双方在解决矛盾和争议时,进行自觉有序地调处。

2.合同管理应突出重点内容

在进一步提高合同签订率的同时,首要的是把好合同质量关,为依法执行合同奠定可靠的基础。劳动合同要明确签订、续订、变更、解除、终止等各个环节的基本程序,在工资、安全、福利等劳动标准的体现上要与法律规定相吻合,杜绝企业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的单方意见而形成合同的现象再度发生。同时,提高劳动合同履约率,这是改善劳动关系的源头环节。要加强对劳动合同管理的监察力度,严格审查,严格把关,及时纠正履行劳动合同中的偏差,对违法行为则要依法惩处。

3.合同管理工作应实现“三化”目标

民主化是实现协调劳动关系成效的制度约束。在各类资本结构企业进一步建设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以此促进劳资沟通,劳资和谐,以达成企业与员工的共识。法制化是实现调处劳动关系成效的法律保障。一方面,要增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加大司法改革力度;另一方面耍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己任,加快立法步伐,切实提高依法调整劳动关系的工作实效。信息化是民主化、法制化调整劳动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要加大建立劳动合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力度,努力达到全市劳动合同管理信息化要求。

社会保障工作是事关劳动关系和谐的大事。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起覆盖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目标内核,必须进一步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体制

探索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宁波市深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把各类社会保险项目由一个专门机构统一管理起来,改变目前“政出多门、人为设障、监督乏力、效率不高”的弊端。新建的社会保障菅理机构,则实行“政策统一、险种统调、基金统配、运作统筹”的社会化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这个新的保障管理机构,必须政事分开,专司社会保障事业。政府部门专门负责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不负责实际操作。这样有利于社会保险各项政令畅通,降低社会保险管理成本,提高社会保险工作效率。根据全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参保人的要求,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组建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咨询、查询和其他服务的公司或中心,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进程。

2.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能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多元化的需要。实施社会基本保障和社会救助以外的其他保障需要提到议事日程。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分几个层次设计,即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推行的社会基本保险制度;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建立的企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等;投保人参加的商业保险、储蓄保险、储蓄养老保险等。多样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最大的长处在于,通过解决“社会保障不足”为劳资关系和谐及社会和谐起到“润滑剂”和“助推器”作用。

3.加大社会保障扩面的力度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加大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由于个体、私营企业用工形式的多样化,社会保险也应灵活变化,把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选择性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保险各险种适应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由于社会保险的基金即资金来源,更多地在于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的费用缴纳上,这就需要考虑社会保险的“门槛”应与外来劳务工和个体工商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使该保即保。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一致,就能让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享受到必要的险种。要加快社会保险的信息网络建设,将所有劳动者置于社会保险安全网的覆盖范围。

近年来,三方协商机制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使其协调机制功能受限。要扩大协调机制的作用范围,逐步形成调解网络、创新三方协商机制是必然选择。

1.推进多层次的三方协商机制建设

要按照国家、省和市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组织构架进行规范。突出的方面,是要把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者和企业更多地吸纳到三方协商机制中来,以利于充分实现三方机制的功能。完善三方会议的工作制度,突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三方协商工作的运转效率。在健全市、区三方协商机制的基础上,可积极稳妥地把三方协商机制向街道、社区、工业园区延伸,筑牢三方协商机制的基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则要与工会组织与企业家协会等沟通协商,共同制定建立三方机制组织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街道、社区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

2.充分发挥企业劳动关系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七条的规定,企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企业工会代表组成,明确了三方处理劳动争议的模式。调委会要正常发挥作用,三方的力量特别是劳动者与雇主的力量具有对等性。这就要求建立强大的工会组织,使工会成为劳动者的代言人,从根本上改变工会空缺或不起作用的问题。鉴于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缺位的薄弱环节,要逐步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实现企业自我调解劳动关系的功能作用。通过以上创新,宁波市的三方协调机制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对接、内外相连,形成纵横交错的正规与非正规组织紧密配合的互相联动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网络化调解模式,以提升协调劳动关系的强大功能。

劳动关系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各方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1.政府要在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当前,宁波正处在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期,迫切需要政府及时找准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对劳动关系实行政府干预,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宁波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快合作和谐劳动关系的法规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规定着政府的劳动法规必须以建立合作和谐的劳动关系为价值取向。政府既要积极参与劳动立法的调查研究,并要针对劳动关系现状,颁布有关劳动保障法规,以规范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有法可依。第二,加大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控力度。.目前,宁波的经济结构呈现出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就业体制上,政府已完全淡出统包统配的就业模式,劳动者也主要依靠自身涉足就业市场。政府应该根据新的情况选择调节劳动关系的手段、形式和方法。比如,通过制定、调整劳动福利政策等,加大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控,大力推进“阳光工程”和“春风行动”,继续抓好外来劳务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免费就业服务,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协调运行;消除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歧视,继续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科学界定劳动、资本和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比例,合理调节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建立向劳动者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利润参与分配制度,稳妥解决外来劳务工社会保障问题,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有效调整劳动关系;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建设,构建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为主要内容的员工劳动权益维护制度和以劳动争议调处为重点的联合维权机制;对弱势群体的劳动争议诉讼实行救助.从财力上支持工会建立困难员工法律援助制度。

2.工会要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工会工作要向基层倾斜,具体指导帮助基层加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特别是要推进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行业工会的组建工作,进一步依靠工会组织的力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履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通过推进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的签订与履约,把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落到实处,协调劳动关系;依法行使对企业劳动安全卫生的监督权;依法组织企业劳动者参与本单位的民主管理,使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进一步发挥教育作用,对员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技术知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维权索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3.企业联合会要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市、区企业联合会作为三方机制中的雇主组织代表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应有更大发展空间和潜力。三方机制建设对企业联合会系统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联合会要扩大吸收会员的层面,注重吸收各种所有制、各个行业的企业入会,使企业联合会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企业通过劳资和谐达成双赢,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

4.企业要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方西发挥自我协调作用

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尤其要按照国际劳工标准和国家、省、市提出的劳动标准要求,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善待员工,保证员工经济利益的落实。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别耍尊重员工,消除歧视,让企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职工。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要切实发挥工会、职工代表大会和员工个人的民主监督作用.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利益调解、权益保障、对话沟通、预警防范的内部规章制度,实现劳动关系的自我规范自我调整。

5.社会组织要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特殊功能作用

进一步推进各种形式的义务维权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劳动者沐浴社会关爱的阳光;进一步激励各种义工队伍的公益活动,使外来劳务工享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规范社会团体、民间机构等非正规组织,继续开发这些组织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特殊功能,使之与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织汇成一股化解劳资矛盾的巨大社会力量,更有力地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专职人员起着重要作用。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专职人员从自身适应工作需要所必须具有的素质出发,不断提高“四种能力”。

一是调研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对新时期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趋势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吃透情况,才能积极应对。二是组织能力。调整劳动关系,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劳资力量趋于平衡。把弱势的企业劳动者群体组织起来,切实维权,要做大量的工作;引导强势的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树立合法经营观念,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这就要求专职人员要有高超的组织工作才能和非凡的工作技巧。三是协调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特殊矛盾,必须坚持在协商、协调上下工夫。调整劳动争议,要把话说到位,宣传法律,讲清道理,提出要求,让当事人明事达理。引导企业所有者、经营管理者讲诚信、讲守法、讲友善,自觉依法行事,执行政策,化解矛盾。劳动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当然也要善于疏导,启发他们,用恰当的方式维权。要有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不能寄希望于一次就能解决矛盾冲突。协调工作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柔有刚、刚柔并济,必须增强协调能力,才能担当此任。四是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劳动关系,理所当然的不能因袭旧的套路去做工作。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大胆创新,提出新的思路、新的路径、新的对策,不断开拓、不断前进。开拓性的社会保障事业,足以显示工作人员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关系现状,现对宁波市劳动关系作初步展望。

随着劳动关系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关系仍呈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2008年,宁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把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继续完善劳动保障立法;另一方面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增强用人单位依法经营,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法治理念。在完善劳动保障立法方面,国家在2007年对劳动保障方面的立法,将为宁波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赢得难得的机遇。正确处理地方立法与国家立法关系,合理利用立法资源,提高劳动保障法规的质量。在加大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力度方面,将通过“推进劳动合同质量年活动、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扩大集体协商覆盖面、加强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提高仲裁工作效率和促进劳动保障信访工作规范化建设”计划的实施;劳动争议仲裁将更加注重劳动争议预防,更加注重对企业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引导,劳动仲裁效能将继续得以提升。一桩桩实事彰显出全市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向法制化迈进的铿锵脚步。

协调劳动关系,实质是要公正、公平、合理地协调经济及其他利益关系。让所有劳动者充分享受到应该享受的劳动成果,劳动关系就能走向和谐。在宁波工作的劳动者将会更多地享受到地方公共财政给予的实惠,为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添上精彩的一笔。创造平等就业环境,将逐步实现劳务工与本市户籍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建立健全所有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体制。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外来劳务工管理服务平台,营造为外来劳务工服务的良好氛围;彻底改变户籍劳动者与外来劳动者“二元化”就业登记模式,建立完善户籍居民和外来劳动者统一就业登记制度;大力推进就业服务“一体化”,全部免费为外来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推广使用远程见工系统,加强与对口扶持地区的劳务合作。这一举措将为改善劳动关系吹来强劲东风。.医疗保险有望在年内实现对外来劳务工的全覆盖,进一步解除劳务工的生存、发展之忧。

20多年来,宁波一批批优势企业先后“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宁波成为劳动关系主体的国际性企业和雇员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宁波市劳动关系符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和公认的国际劳工标准及惯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其劳动关系必将逐步国际化,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史早已证明的历史事实。

[1]戴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4

[2]赵堂高.构建资本下的和谐劳动关系.当代经济,2006.3

[3]路红梅.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学术研究,2006.6

[4]汤美芳.浙江省非公经济劳资关系的发育过程和未来展望.资料通讥,2006.3

[5]陈诗达.和谐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基础.浙江社会科学,2006.5

[6]马子富.劳动关系的协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