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2019年,我国GDP初步核算为99.09万亿元,折合约1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3%。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确立了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在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2019年,我国GDP初步核算为99.09万亿元,折合约1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3%。东部沿海一些省市的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世界上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确立了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我国已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主要表现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外,房地产库存严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累积。因此,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www.xing528.com)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