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科学时代中被低估的科研要素

大科学时代中被低估的科研要素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谋划未来时,科学城的建设运营者们,往往最关注以下三大科研要素。这已经成为科学城建设者的共识。科研辅助服务是将人、设备、科研成果、社会价值联通起来的关键,更是科学城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科研辅助人员的严重不足将成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重大因素。

大科学时代中被低估的科研要素

当今时代,科学这片大海,岸边容易捡拾起来的贝壳已近殆尽,科研已经步入深水区。过去数十年里,科技带来的经济增长速率正缓缓放慢,颠覆性的科学技术突破也越来越艰难。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我国乃至全球城市开始纷纷向科学转身,开启了各种科学城、科学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

在谋划未来时,科学城的建设运营者们,往往最关注以下三大科研要素。

最先想到的必然是“学术大咖”和“科研大院”。例如,北京怀柔科学城引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等高能级科研锚机构,还引入了丘成桐院士这样极富号召力的顶级科学家。科研锚机构与领军人物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能够帮助科学城迅速聚集并带动一门学科在本地生根发展。

其次便是科研的“大科学装置”,在上一篇《“重装科学城”的挑战与机遇——“大科学装置”的产业化发展》中,已经就大科学装置与科学探索之间越来越紧密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说明。在我国,除了正在建设的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和合肥科学岛也都是大科学装置密集的超级“重装科学城”。高能级的科研装置,是高协同、高精度、高复杂的前沿科学开展的重要基础,更是聚集全球科研工作者、协力发展科技的“诺亚方舟”。这已经成为科学城建设者的共识。

当然,也免不了为科学发展定制一座品质“大城”,在科学城内为科研人才定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品质生活,也已成为科学城建设时重点考量的要素之一。在后文《用“科学学”建“科学城”》中,将会对此进行详尽的阐述。

然而,想要支撑起大量可预期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仅靠上述这些科学要素还远远不够。本文将重点分析阐述一种远离聚光灯,一直被严重低估,却又对现代化科研体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科研要素——科研辅助服务。科研辅助服务,顾名思义,即为科研项目直接或间接提供支撑与服务,可能是提供设备操作与维护、测试与分析、试剂试样与试品加工、文献情报等技术型服务,也可能是提供科研基金管理、技术商业化、科普教育、政府及社会关系服务等职能型服务。科研辅助服务是将人、设备、科研成果、社会价值联通起来的关键,更是科学城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目前,国内的科研规模快速提升。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图1),2000—2018年,我国的科研强度(研发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比)从0.89%快速增长到2.14%,超过欧盟[1]。根据2018年的GDP推算,当年科研投资高达19 672.6亿元人民币。快速增长的科研规模对科研组织的规模扩张提出了新要求,科研机构与高校科研规模都在快速攀升。根据《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 154.5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2]

然而,目前国内从事科研辅助的人员规模却远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早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年的研究中,每10个科研人员配备科研辅助系列岗位人员的中位数为5.9。其中,美国提供10.6个,荷兰最多,提供13个[3]。而目前,就我国高校而言,总体科研辅助人员仅有9.8万人,却支撑了149.7万教学人员[4],相当于每10个科研工作者能够配置的科研辅助人员只有0.63个,连1个都不到!可以说,科研辅助人员的严重不足将成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重大因素。

图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及其他经济体的研发强度(彩图)

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官网,https://www.oecd.org/sti/msti.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