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专业化经费管理机构,提升资金风险控制水平

建设专业化经费管理机构,提升资金风险控制水平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政府在培育起国内的专业科研管理机构之后,便开始向国外专业科研管理机构开放大型科技基金管理服务项目。这进一步吸引了更多国际化竞争主体,也促进了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等本国专业管理机构在压力下不断强化自身硬实力,实现管理水平的不断升级。因此,借鉴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的管理经验,选取专业人才,采用市场化的操作模式,有助于规避相关科研资金管理风险。

建设专业化经费管理机构,提升资金风险控制水平

科研经费与产业基金对于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科研工作不同于普通的产业与商业活动。科研的投入与回报之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科研的专业门槛过高,容易对非本专业的人形成“不明就里”的认知灰色地带;科研投资主体较多,还容易导致知识产权成果难以界定等问题。所有这些不确定性和模糊定义都会将科研经费的使用推向“是非之地”。应该说,如何高效管理并运用好科研经费并强化风险管控,是科学研发过程中的一个巨大挑战。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对于科研经费的风险管控能力薄弱,我国科研界一度乱象频出。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2014—2019年生效判决的检索结果,以“贪污罪”为“刑事案由”,以“科研经费”为关键词,可检索出的有效刑事判决书共计67份;以“科研经费”为全文检索关键词,可检索出的有效刑事判决书有116份[10]

为了防范这一乱象,那些并不了解科研工作实际需求的传统财务管理工作者及法律人员往往倾向采取严格控制、层层审核的方式防范风险。但这又导致了科研人员不得不疲于应对大量财务单据和预算报表,科研工作的开展寸步难行。而且,由于经费管理与技术商业化相关专业知识的薄弱,科研工作者在推动知识产权成果的管理与技术转化工作时,很容易无心之中触碰法律红线。这些阻碍都降低了科研人员技术转化的积极性……科研经费风险管控水平直接会对科研的效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形成重大影响!

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2016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鼓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而想要更专业高效地管理科研经费,仅靠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设置专职岗位还不够,还需要专业机构的专业管理。对于如何建立专业机构从事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德国的“政府+专业机构”管理模式值得国内的科研机构以及科学城产业基金的运营者借鉴。

德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数十年的探索,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由10多个专业化机构组成,拥有3 000多名管理人员的科研项目管理服务体系[11]。以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und Raumfahrt Projektträger,简称DLR-PT)为例,该机构虽然隶属德国宇航中心,但已从内部的项目管理部门中独立出来,成长为德国当前规模最大的专业科研管理机构。

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拥有1 167名员工,管理着超过14亿欧元的国内外科研资金,涉足欧洲与国际合作、教育人文研究、社会研究、健康、关键技术、环境七大领域,服务主体从国内外各级政府、科研机构到创新企业,参与过超10 000项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工作[12]。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整合了财务人员、法务人员、科研从业者,以高品质管理水平,构建起既“懂科研”又“懂财务”,且“极可靠”的专业化科研经费管理硬 实力。

从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中项目管理人员的教育及工作背景看,以各学科科研及行业从业人员为主。这确保了其提供的科研管理服务更“懂科研”,契合科研工作实际与行业发展需求。至2019年年底,机构总聘用人数共计1 167人,其中科学专业人员571人,覆盖数十个行业与科学领域,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职能、多学历、多学科、多国籍的人才团队,让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能够对科研项目给出更符合实际需求、行业发展方向,甚至是跨国、跨学科项目的专业管理服务。同时,DLR-PT聘有331位专业的资金与合同管理人员、61位项目管理人员[13],这保证了该机构能够提供更“懂财务”的服务。专员式项目管理,全周期跟踪服务,确保了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在科研经费管理的专业度。(www.xing528.com)

同时,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也十分关注自身服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其早在1998年便通过了ISO9001认证并持续更新;通过内部独立质量管理,强化项目管理服务品质的稳定性。进入数字时代,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使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基础架构,搭建数据系统“Profi”[14],与政府共同管理科研经费,支持线上一站式处理科研项目资金从申请批款到结束全过程审核,全面保障了资金管理流程及数据的可靠性。

那么,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这种既懂科学,又懂财务,还极可靠的专业机构是如何培育形成的呢?

回顾德国专业科研管理机构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其关键的第一步就在政府牵头对科研基金专业管理服务的市场的培育。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邦科学研究部为更好地管理快速攀升的科研经费,便向具有科研管理经验的13家大型研究机构和私立项目管理机构开放了基金管理服务。德国的高权特许(Beleihung)制度允许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等专业机构可以接受政府委托的科研项目管理业务[15]。通过政府采购背书——这种稳定可期的科研管理服务方式,培养出了早期的一批独立的科研管理机构。这种专业化科研管理机构的存在,还可以为高校及科研院所将自身科研基金管理外包提供新的选择。由此,也进一步扩大了科研基金管理服务的市场规模,进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市场培养起专业机构后,政府又适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即用竞争倒逼科研基金管理机构强化自身专业能力。德国政府在培育起国内的专业科研管理机构之后,便开始向国外专业科研管理机构开放大型科技基金管理服务项目。这进一步吸引了更多国际化竞争主体,也促进了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等本国专业管理机构在压力下不断强化自身硬实力,实现管理水平的不断升级。

对于国内的科学城而言,一般都配有相应的产业基金,各个研究机构也具有自身的科研经费。因此,借鉴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的管理经验,选取专业人才,采用市场化的操作模式,有助于规避相关科研资金管理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