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及原因

探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及原因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是中央领导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形势,提出并逐步丰富和完善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国内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产品价格偏高、市场竞争力弱。

探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及原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是中央领导审时度势,高屋建瓴,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形势,提出并逐步丰富和完善的。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供给侧的聚焦和升华。

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国内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产品价格偏高、市场竞争力弱。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等资源禀赋的现实,再加上技术上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营销、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存在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过快,导致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目前五大粮食品种平均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出30%~50%。因此,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供求缺口不断缩小的背景下,进口粮数量不断增加。在2015年的粮食进口中,除了大豆之外,还有近450亿千克的其他谷物品种。其中小麦、稻谷(大米)合计进口不到65亿千克,主要是品种调剂。但在我国玉米产量总体上已经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除了进口近47.5亿千克玉米外,还进口了大麦高粱木薯干(粉)等玉米替代品,合计约375 亿千克,这显然不是供求问题,而是价格问题。由于国内尤其是东北生产的玉米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陷入了产得出来却卖不出去的窘境,市场被进口的玉米及其替代品挤占,自己生产的玉米只能转为库存,由此便出现了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反常现象。

二是当前供给的农产品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存在着个别品种局部过剩现象。我国的粮食主要是五大品种,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所谓粮食连年增产,就是指这五大粮食品种的年产总量在增加。就我国粮食的供求总量而言,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约250 亿千克的缺口,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加以弥补。但是,我国2016年进口粮食总量达到1138.2亿千克,比弥补国内的供求缺口多进口了近1000亿千克,这里面最主要的进口品种就是大豆。近几年,国内大豆产量不断下降,我国大豆现在的年产量115多亿千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目前我国对大豆的年需求量900亿~950亿千克,每年产量缺口很大,不得不依靠进口弥补。2016年我国进口大豆839.1亿千克,是国内产量的7 倍多。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大豆的需求87%依靠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供给的大豆有缺口,增产玉米解决不了问题,供求之间的品种结构存在很大差异。(www.xing528.com)

三是部分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不高,不能满足绿色发展需要。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优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品质消费、品牌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体验消费等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农业已成为发展趋势。但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并不高。《农村绿皮书(2015~2016)》指出,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清洁水源更加短缺。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6中国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16年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中,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2.4%,37.5%,27.9%,16.8%,6.9%和8.6%。由于Ⅳ,Ⅴ,劣Ⅴ类水量占比高达32.3%,这无疑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性。从耕地资源看,在我国耕地资源构成中,优质耕地面积所占比例仅为2.9%。在优质耕地严重不足的同时,耕地资源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耕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进入“集中多发期”,呈现工业向农业、城区向农村、地表向地下、上游向下游转移的特点,继而积累到农产品之中,导致突发性、连锁性、区域性的集中爆发。从化肥用量看,化肥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带来耕地和地下水的污染。2005~2014 年,我国化肥施用强度从306.53千克/公顷增至362.41千克/公顷,即增长18.23%。与国际公认的化肥使用安全上限值相比,我国是该上限值225千克/公顷的1.61倍,直接影响粮食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性。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块“短板”。在农机生产方面,我国农机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低端农机产能严重过剩,高端农机如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包括大型收割机、大型采棉机、大型甘蔗收割机以及适合丘陵作业的高端和高适应性的农业机械设备,国内有效供给不足。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小型拖拉机台数是大中型拖拉机的3.05倍,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是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数量的3.43倍,小型拖拉机数量过剩,大中型拖拉机仍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在除涝防旱方面,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以上,但有效利用率只有40%。大型灌溉排水设施老化破坏率近75%,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落后。

五是农业创新要素进入和创新能力成长的难度较大,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突出障碍。近年来,涉农产权和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对促进农业资源和要素流动及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涉农产权和要素市场建设的制度创新滞后,流转机制不健全,仍是阻碍农业资源和要素流动、影响优化配置的突出问题,成为农业要素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突出障碍。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滞后,土地流转市场区域分割和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加之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政策转型滞后,延缓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和小规模兼业农户的分化,妨碍了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也助长了农村土地撂荒和农业经营副业化,加大了普通农户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困难。农村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滞后,也加剧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闲置浪费问题。涉农科技体制改革滞后,涉农科技供给和农业科技需求之间缺少有效的对接机制,导致科技等现代生产要素难以有效植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城乡协调、统一高效的农村人才市场发育不足,不仅影响农村现有人才的开发利用,而且还加大了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人才等进入农业的障碍,制约农业结构升级和质量效益的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创新滞后,特别是有利于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发育的环境和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成为影响农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剧农业资源要素低效配置的重要原因。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滞后,市场化融资机制发育不全,加剧了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育。农业创新能力提升不足,通过影响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剧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