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水利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

推进水利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8500万亩。按照省政府要求,全省133个农业县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基础,编制完成了“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目前已筛选确定56 个县开展试点工作。

推进水利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

(一)建立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奖罚分明的领导机制。一是省级谋思路。我省每年召开一次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或工作会,部署安排全省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任务,研究具体工作措施,指导各地迅速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2012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有灌溉设施、有水源依托的农田8500万亩。2013年,以省政府第261号令出台《山东省农田水利管理办法》,对农田水利的规划、建设、管护、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规范。二是市级抓考核。东营、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坚持大搞农水会战,以会战促进度;淄博泰安、日照、莱芜等市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纳入对各区县的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体系,以考核促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县级抓落实。按照省政府要求,全省133个农业县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基础,编制完成了“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二)建立高位推动、服务跟进、全民参与的发动机制。一是实行高水平管理。建立竞争立项、考评验收、动态管理工作推动机制,充分调动起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小农水重点县连续8年采取县级申报、专家评审、量化打分、全省公示的评选程序确定项目县,确保项目选择公开、公平、公正。委托第三方开展省级绩效考评和项目验收,及时将评验结果和处理意见通报全省,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评验结果直接与资金安排和重点县资格挂钩,实行动态管理。二是构建高效能服务体系。按照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由基层水利管理协调服务组织、防汛抗旱供水专业服务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我省狠抓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水利站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山东省乡镇水利站绩效考核办法》,推动乡镇水利站规范建设和高效运转。三是注重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根本出发点在于服务“三农”,落脚点在于要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全过程,确保顺民心、合民意。在项目规划上,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及时将规划信息向群众公示,受益区90%以上群众同意建设的,方可纳入实施范围。在工程建设上,推荐责任心强的老党员或村干部作为群众监督员,全程监督工程实施。在工程管护上,扶持项目区受益群众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将工程产权和管理使用权交其自主管护。

(三)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一是持续增加财政投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山东省国有土地出让收益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各市、县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比例为10%,专项用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维修养护。17市全部出台了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进一步加大了农田水利投入规模。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资金987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投入740余亿元,占总投资的75%以上,财政主导作用明显。为发挥资金集聚优势,省里印发《关于开展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知》,从省级层面将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涉水资金进行整合,切块下达到县,由县级集中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已筛选确定56 个县开展试点工作。二是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2015年选择齐河县作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种植区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和管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共吸引社会资金225万元,占总投资的22%。通过试点,建立社会资本参建机制、初始水权分配机制、节约用水奖励机制、合理水价形成机制、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工程维护补贴机制、风险共担机制等多项机制。各地开拓思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吸引个人、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努力拓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融资渠道,以解决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提高群众投资投劳积极性。全省各级财政也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补助范围和标准。(www.xing528.com)

(四)建立运转高效、方式灵活、服务到位的管护机制。根据工程规模、型式、受益范围等,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一是专业服务队管理。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和农田水利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成立农田水利专业服务队,具体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和运行养护,养护经费从水费中计提,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为实现用水户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扶持引导项目区群众成立用水户协会、水利合作社、供水联合体等用水合作组织,负责对拥有产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农村水利设施进行日常巡查、维护管理、费用收取和工程维修改造等。三是公司化管理。以县为单位,组建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公司或中心,具体负责县域内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以及农田灌溉等工作。公司受产权人委托负责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公司运转经费采取财政补贴、水费收入、多种经营等多渠道筹集,对于省以上安排的管护补助资金,采取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方式,直接拨付管理公司,由其负责开展维修养护工作。全省已有15个县成立了县级灌溉公司或中心,实现了公司统管。四是物业化管理。对于跨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由乡(镇)人民政府打捆招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工程调度和安全运行由原管理主体负责。五是农户管理。井灌区单井控制面积小,受益范围明确,我省大力推广“井长制”管理模式,以井为单位,组成一个灌溉小组,每个小组独立核算,受益农户轮流做小组长,具体负责确定灌溉顺序、射频卡充值、设备维修保养等工作,维修费用由成员按地亩数分摊,让受益农户真正成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