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能源结构优化的低碳之道

能源结构优化的低碳之道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可见,煤炭革命是我国能源革命和低碳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从历史以及未来的趋势看,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过去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到现在多元结构阶段,将过渡到未来的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低碳能源将逐步成为中国和全球的“常规能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是必然的进步方向,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能源结构优化的低碳之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了实现能源低碳发展目标,下面从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不同种类能源消费的潜力和趋势。

要紧紧牵住“煤炭革命”这个牛鼻子。受资源禀赋因素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2018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到 39 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9%。可见,煤炭革命是我国能源革命和低碳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经研究,可以从5 个方面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一是节能提效优先。近20年来,我国已在节能领域做出积极努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尽管如此,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目前能耗强度仍然偏高。研究表明,电力、钢铁、水泥建筑煤化工等行业是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重点,占我国节煤潜力的85%以上;减少不合理消费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实现我国2020年煤控目标的贡献度接近2/3。这说明,我国能源体系总体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提效还有很大的空间与潜力。对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中国来说,抑制不合理需求,淘汰过剩产能,节约和提效仍然是能源发展战略的第一选择。二是大幅降低散烧煤的使用,最终实现全部替代。2015年,我国散煤消费量约7.5 亿吨,约占煤炭消费总量的20%。散烧煤替代是对我国高碳基础能源必须动的一个大手术,是我国基础能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三是工业燃煤使用量下降成为必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高耗能产业趋于饱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化工业的绿色发展要求,未来工业用煤量必将保持下降趋势。四是严控煤电新建装机,争做新能源的服务者。煤电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洁净化、高效化,作为整个电力和能源行业的主角之一,要做一些方向性的转变和改进,对燃煤电厂的发展应该持趋严态度,用新增新能源发电满足能源增量,不仅要做能源的供给者,还应成为新能源的服务者。五是认清煤化工产业的定位,有序稳妥规划部署。相比传统煤化工或作为燃料使用,现代煤化工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特点比较明显,但由于所用原料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高碳能源,加工过程仍存在能耗高、能源转化效率低、水耗大、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大等问题。因此,要认清煤化工产业的定位,要严格落实环保准入条件,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发碳捕获和埋存(CCS)及碳捕获、利用和埋存(CCUS)技术,解决煤炭深加工过程的碳排放问题。逐步降低煤耗总量和占比是进步。总之,尽管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逐步降低,但煤炭作为传统能源还存在一定的刚性需求且基数较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类型。因此,现阶段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煤炭要向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利用转型,整体降低消费比重。通过以上五条路径,基本上能够实现煤炭革命,从而保证我国能源革命的成功和低碳目标的实现。

稳定石油消费。目前,我国的石油消费处于稳定阶段,预计总消耗量稍有增加后达峰。石油发展战略是:节油,提高燃油效率;发展多种替代(电、氢、生物油品),自动驾驶与共享出行将带动交通电气化快速推进;加强勘探常规石油和非常规石油;发展石油的非能源高附加值利用。今后至少20年,石油在全球能源系统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但或早或晚石油消费量峰值终将到来。根据有关研究:2050年,我国有望告别传统燃油车,将由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车所取代。目前,我国车用石油消耗为石油总消耗量的42%,车用汽柴油消耗占比更是超过成品油消耗总量的80%。传统燃油车逐步退出,将大大减少尾气排放(减雾霾),包括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我国柴油消费量已达到峰值区,汽油消费量将在2025年左右达峰。燃油车终端温室气体排放有望在2024年达峰,而2040年和2050年终端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将较峰值分别下降51%和77%。(www.xing528.com)

中国低碳能源“三驾马车”——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气(含非常规天然气)合力拉车,逐步实现高比例替代高碳能源。天然气(含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是相对低碳的化石能源,应着力发展。美国Net Power 公司使用“零碳天然气技术”,已实现天然气发电的零碳排放,将二氧化碳内置捕集,使之成为核心发电过程的一部分。自产加进口,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超过10%,甚至达到15%左右。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的增加对温室气体减排可贡献32%,若加上核能,则非化石能源可贡献超过40%。发展非化石能源的经济性、技术能力、制造业能力、与之相关的储能技术等都在进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既可以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进行大规模发展,还可以转变思路,充分利用城市广大的建筑光伏发电,以及在广大农村发展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使得广大居民可以自发自用,从能源的消费者变为产消者,寓电于民。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三驾马车”势头迅猛,逐步实现高比例替代高碳能源有望实现。

历史以及未来的趋势看,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从过去以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到现在多元结构阶段,将过渡到未来的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阶段,低碳能源将逐步成为中国和全球的“常规能源”。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是必然的进步方向,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