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力不足的挑战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力不足的挑战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依然面临关键技术策源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原始创新、重大技术创新等方面偏弱,集群创新部分环节卡脖子问题依然明显,这成为制约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短板。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力不足的挑战

产业创新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仍有较大的依赖,还处于引进消化向自主创新升级的阶段。大学和科研院所受制于科研导向和体制问题,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发挥的作用仍然比较有限。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投入的资源也比较有限,而且各地相互抢跑道,力量比较分散。

1.产业整体创新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尽管长三角地区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部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分别位列全国创新能力第二、四、六、十位;《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9》前十位城市中,上海、杭州、南京位列第三、五、八位;福布斯发布的“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有18个城市上榜(见表3-7),但其创新能力与世界级产业集群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表3-7 2018年福布斯发布的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

从创新能力来看,根据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调查研究,以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硅谷作为参照(设为100分),目前上海整体科技水平得分为75.6分,上海总体处于“并跑”“跟跑”阶段,而其他城市相较于上海创新能力更低。澳大利亚2thinknow 公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排行》显示,长三角地区仅上海位列前50位(第33位),在中国位列北京之后(见表3-8),在排名前300位中仅6个城市入围。而其他五大世界级城市群至少有3 个城市入围。从科技创新企业分布情况来看,《2018福布斯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榜》入榜的100家公司中,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有15家,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有9家,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有7家,英国城市群有4家,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有11家,长三角城市群仅有4家,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数量最少。

表3-8 长三角地区企业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情况(前300)

资料来源:《全球创新指数排名2019》。

2.关键核心技术策源能力依然不足

纵观全球城市的发展,创新策源能力对于增强城市能级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以美国费城为例,宾夕法尼亚大学拥有世界顶级的细胞生产与转化医学研究平台,形成了以卡尔·朱恩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明星研发团队,由此,成为细胞治疗领域权威的技术源头。包括诺华公司等在内,有一大批细胞治疗机构的核心技术均来源于此,费城也因此成为细胞治疗的创新策源地,其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也得到大幅提升。(www.xing528.com)

然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依然面临关键技术策源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原始创新、重大技术创新等方面偏弱,集群创新部分环节卡脖子问题依然明显,这成为制约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短板。如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芯片制造环节,医药产业中的重大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环节,装备制造业中的尖端材料环节等与世界级集群相比还有差距。在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大部分处在全球价值链、创新链中下游,尤其是集成电路制造业水平落后国际先进水平大约两代,先进制程的缺失限制新应用领域集成电路发展。在集成电路原材料领域,全球一半的半导体硅材料集中在日本,我国大尺寸集成电路级硅片严重依赖进口,集成电路装备由荷兰高度垄断等。在生物医药领域,长三角仍处于从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为主转型升级阶段,基因测序仪试图替代Illumina的产品、神经刺激器试图替代美敦力DBS、起搏器试图替代美敦力/圣犹达、人工晶体试图替代爱尔康/眼力健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明显。同时,长三角地区国际顶尖大学、科研机构还相对缺乏,这限制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

3.跨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水平总体不断上升。《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科研协同极化效应显著,技术溢出多点爆发,协同创新指数总体得分从2010年的100.00分(基期)增长到2017年的178.91分,年均增长8.67%,说明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当前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产业同构严重、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导致创新资源流动受阻、创新要素难以汇聚,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难以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据课题组测算,1985—2018年,长三角地区城市间专利合作次数为28 702次,城市内部合作次数为23 589次,长三角城市间合作仅占所有专利合作比重的54.89%(见表3-7)。其中,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合作联系,而大量城市在长三角制造业专利合作网络中相对边缘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仍有待努力(见图3-8)。

图3-7 长三角各城市内部、城市间专利合作数量及比重

4.国际化创新人才资源相对不足

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厚度、国际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创新成果水平以及与国际前沿水平的距离。2018年,上海市外籍人口约21.5万人,连续7年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拔得头筹,但仅占上海常住人口的不到1%。而中关村外籍人才占全部创业人员的比重约1.5%,硅谷外籍人才占比将近40%,这为硅谷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国际移民红利,国际化人才的缺乏成为长三角地区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短板。

图3-8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专利合作网络拓扑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